戴惠
【摘要】高等教育飛速發展,要求教育管理服務的專業化和系統化程度越來越高,內容也相對豐富,以仁愛和責任為理念,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將教育、職能、管理相統一,構建專業的隊伍,采用高效快捷便利的方式方法,從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從當前我國學生工作的困境出發,從精細化服務、個性化培養、信息化運營和監控三個方面,揭示主體間性視域下學生成長成才服務體系的科學內涵。
【關鍵詞】高等學校 主體間性 學生成長成才服務體系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質量不僅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更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自上世紀一來,我國高等教育深刻變革,已經步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而與此同時,這一變革也深刻地影響了高等教育體制以及整體結構,對于學生工作而言,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考驗。
在國外,高等教育學生工作一般更多采用“學生事務”“學生服務”的概念。目前較為主流的是美國高等教育協會提出的“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以及英國提出的“把學生置于體系中心”的高教改革方案。不難發現,目前國際主流的高等教育理念都非常重視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體性,是主體教育理論,而主體間性更是對主體性的一種深化和發展。在教育的視域下,主體間性教育強調學生與教師,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交互關系,注重內在思維向外在實踐的遷移,同時注重外在活動向內在心靈的升華。我國高校學生工作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其內涵、理念、職責也發生著巨大的變遷。尤其是在十八大提出“立德樹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以及最近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對于學生工作的研究可以說是浩若煙海,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國內外學者的探討主要集中在:①學生工作的困境。鄭蒼鈞、郭增琦曾指出在高校學生管理與服務關系上易出現服務定位的誤區,且存在學生管理路徑依賴的制約、學生工作者角色定位沖突等困境。②學生事務工作的比較研究。于冠華、黃燕對比了中英、中美等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的異同,并指出國外學生事務在管理法制化、服務人性化、學生自治化等方面的優勢和可參考性。③學生工作體系的構建。李文峰提出構建“124”學生工作體系,即“1個陣地”“2支隊伍”“4大和諧”,并系統論述了“124”學生工作體系的構建在高校教育實現全面輻射和全員育人中的優越性,提出從以人為本、統籌兼顧、評價標準、配套制度等四個方面構建新型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體系。④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學者采用主體間性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關系重新定位,并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強調“互識”與“共識”。
一、當前我國學生工作的困境
1.注重服務社會而忽視學生發展需要。高校的首要任務是人才培養,因此學生工作也應以培養滿足社會需要、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作為首要任務,同時也應深刻認識到社會的發展最終的實現形式是以人才為基本的,因此,在高校如果學生工作沒有學生的參與,學生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只注重社會發展而忽視學生的個體需要,那么會使得教育管理成為一種被動式的行為模式,影響學生工作的效果。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個性需要,那么高等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批判和創新意識,最終將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要,因此學校學生工作必須以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為出發點。
2.注重群體需要而忽視個性發展需要。目前,許多高校的學生工作力求通過各種規章制度來制約學生。制度的設立本身無可厚非,不以規矩,難以成方圓。但過度以制度去制約,強調一個聲音,追求一種色彩,而忽略已經成年的大學生自我選擇的自由和選擇上的客觀差異性,忽視社會發展需要對人才多樣性、多層次性的差異性需求,很難達到高等教育學生工作以及教育管理的真正目標。
二、主體間性視域下的學生成長成才服務體系的構建
1.精細化服務。國內高等教育迅速擴招,以及實現了大眾化的高等教育,但大學生在校人數飛速增長與教育資源的不匹配、不充分、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因此,構建成長成才服務體系的首要就是要提高高校的精細化服務。精細化服務就是要尊重和研究學生,以學生發展和社會需要為前提,真實反映學生訴求,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搭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體系。以南京工業大學為例,自2014年起實施“分級引導計劃”,具體是指在常年、適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礎上,從大學生教育和管理的角度出發,以學風建設為重點著力解決學生學習動力。新生年級開展以“適應性教育”為核心的“贏在起跑線”教育管理,注重引導學生轉換角色;二三年級以“發展型培育”為重點的“決勝關鍵點”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四年級學生以“分類化指導”為原則的“備戰新起點”教育管理模式,注重引導學生個性發展。
2.個性化培養。在主體間性視域下構建起來的學生成長成才服務體系要注重人治、法治相結合,剛性、柔性相輔相成。高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需要考慮學生個性和要求的基礎上,對其物質和精神需要的滿足,并充分發揮學生在體系中的積極作用,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個性化的培養就是要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他們多樣性的發展。與此同時,要充分依靠學生,讓學生從他律變自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實現才是教育最終的目的。而教育者以及高校更多的扮演了陪伴、服務以及適時引導的角色。
3.信息化運營和監控。隨著當前信息化席卷全球,對高校學生工作提出新的困難和挑戰。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是新時代學生工作的必然選擇和內在要求。核心是要設立“五位一體”的信息化運營和監控模式。首先,個體信息數字化,應將學生的個體信息以及學生工作的內容和信息以數字化形式加以整理、共享、運用。其次,辦事流程網絡化,學生工作效率的提升,需要以學生工作規范化、精細化的提高,以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的學生事務流程和教育引導方式,實現基于信息化管理平臺的運用。再次,教育管理品牌化,通過設立思政專題特色網站、公眾號提供網絡咨詢、網絡問答等事務,增加與學生的信息溝通與反饋,用網絡拉進師生距離,用網絡融合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最后,網絡化監控,建立有效的引導監控體系,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對學生上網情況進行反饋和監控。信息化運用模式,把輔導員從繁重的事務性勞動中解放出來,高效地提供了大量有效實用的信息咨詢,實現了學生工作雙主體間的共同作用,這也是主體間性的體現和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鄭蒼鈞.內涵發展視角下學生工作的困境與超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05):74.
[2]于冠華,張建寶.地方高校專業使命教育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20):77.
[3]李文峰.“124”高校學生工作體系探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4,(02):89.
[4]趙新,趙平.面向人才培養構建多層次經濟困難學生工作體系[J].中國高教研究,2005,(05):44.
[5]郭增琦.高校學生工作服務模式解讀:現狀、困境與路徑選擇——以管理與服務的比較為視角[J].繼續教育研究,2011,(10):48.
[6]姚進忠,鄧瑋.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工作的新取向——基于嵌入性整合的分析[J].集美大學學報,2012,(03):107.
本文系2017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專題研究項目:主體間性視域下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2017SJBFDY366);2017年南京工業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基于人才培養強基工程的學生成長成才服務體系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SZ201702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