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順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落實,小學語文教學重點逐漸轉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對此,簡述核心素養的概念,并從建構語言、發散思維、鑒賞創新、文化傳承等方面敘述其在小學語文中的主要表現。分別從學生興趣、閱讀方式、交流分享三方面闡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教法分析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有效進行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靈活運用語言,使用多種表現手法,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一、核心素養介紹
(一)概念
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在面對各種挑戰過程展現出的解決問題能力,主要包括學生的文化基礎、參與社會能力、自主發展能力等。在核心素養下,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溝通、合作、創新等能力,這樣才可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履行自身責任。學生素養和語文教學息息相關。在教學環節,教師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可對學生的思維加以引導,轉變其意識形態,使學生形成較高的核心素養,促使其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二)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內容
小學語文學科是基礎課程,同時教材中含有大量和學生素養相關的素材,在閱讀教學中,應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有重要意義。小學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第一,學生構建語言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基礎是其對語言構建能力展現出來的。良好的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能將學習的知識進行整合,通過不斷地積累,逐漸領悟知識的規律以及文字的特征。小學階段語言建構主要是對字音、字形、字義等的掌握能力,教師在教學環節重點訓練學生組詞和造句等能力,讓學生逐漸學習語言規律。第二,學生思維的發散。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的發散是對文章內容展開聯想,明確事件主題,人物特征等,并對文章的內容加以概括,形成敏捷的思維,對事物有更深刻的認識。第三,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核心素養下,學生的審美能力主要體現在對閱讀內容的文字品讀、價值觀感悟等,教師應重點加強學生這兩方面能力的培養。第四,學生理解和傳承文化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點指引學生感悟閱讀內容中的文化,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并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促使學生對文化有深層次的理解。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為提升學生的閱讀有效性,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重點從學生興趣入手,選擇學生感興趣、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閱讀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人教版語文教材《看雪》這一課的內容時,由于和“雪”相關的內容貫穿文章始終,因此“雪”字是促使學生對內容準確掌握的切入點。為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教師可介紹和雪有關的科學知識,介紹文章寫作背景,使學生對“雪”有更準確的認識。或者為學生播放《小雪人》《冰雪奇緣》等影片,激發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再如,講解“坐井觀天”這則寓言故事時,可以將小鳥、青蛙間產生爭論的內容作為學生興趣的激發點,讓學生猜測他們爭吵的原因和內容,并通過閱讀獲取正確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合理選擇閱讀內容,找出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點,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更加深入。
(二)指導學生閱讀方式
1.課文閱讀。學生只有產生想要閱讀的欲望,才可主動進入到學習情境中,不斷提高閱讀量,對文章內容有深刻地理解。例如,在講解《精彩極了與糟糕透了》這篇課文時,由于文章內容較長,學生難以在閱讀一遍之后準確理解文章內容,此時,教師可使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進行角色出演,使學生置于實際情境中對文章中人物的語言、心理以及動作等有切實地體會。還可組織“展示父母之愛”的主題活動,讓學生講解日常生活中父母對自身的關愛,同時指導學生對閱讀內容中巴迪的父母對其的獨特關心,讓學生將自身觀點表達出來。通過教師的指導以及學生自身感悟,學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并不由自主地融入到閱讀內容中。
2.古詩閱讀。和記敘文的閱讀不同,在古詩閱讀內容中,學生對內容的理解相對困難。閱讀內容主要是結合古詩創作背景以及文字表達,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過程的一系列心理變化,領悟作者情感,真正融入到古詩的意境中,進而實現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要實現以上目標,需要教師對學生加以指導,引導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中,感受到內容的變化,從而對古詩進行深入剖析。對此,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先從文章注釋入手,將詩歌的歷史背景講述出來,為學生展現清晰的閱讀脈絡。例如,《山行》這首七言絕句,主要描寫的是秋天山林中的美景。在進行教學指導時,教師可從古詩的含義為分析切入點,為學生設置問題。首句詩中提出“寒山”,這首詩整體都是描寫“山”嗎?若不是,那作者的創作主題是什么?讓學生展開聯想,對詩句進行深入分析,準確判定
古詩主題。然后還應指導學生感悟作者情感,感悟詩中詞語使用的技巧以及其中展現出的美感。詩中首句指明了創作背景,明確了創作地點。其中“寒”字體現出作者寫作時季節為深秋,“遠”表示山路較長。第二句中“生”字用得形象生動,體現出山中云霧繚繞之感。隨之出現“有人家”的描述為寂靜的深山帶來了生機,此句和首句中“石徑斜”三個字相呼應。第三句中“晚”字指明了時間,此句將作者喜愛楓葉的感情展現得淋漓盡致。第四句中“紅于”二字用得非常精妙,這是對比的寫法,將春花和楓葉顏色進行對比,讓人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感。在整首詩中,作者把自身情感和周圍景物、自身感觀等要素相結合,教師應通過深入剖析字詞含義,指導學生準確感悟古詩內容,體會作者喜愛楓葉的情感,進而領略到文字的表達方式以及展現的魅力。
3.擴展閱讀。在課后拓展閱讀方面,教師應按照文章內容,指導學生進行精讀、泛讀等。在精讀方面,可選擇國內外經典文學著作進行延伸閱讀,應先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然后對文章進行仔細閱讀,找出段落之間的關系,總結出每段段意,領悟文章內涵,重點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
(三)引導學生交流分享
在閱讀過程中,要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使其對內容深入思考,將自身見解表達出來。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交流機會,使其不斷發散思維,形成創新能力,從多個角度掌握文章內涵。例如,在講解《望天門山》時可使用問題教學法,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水流向天門山之后又流向哪兒?為什么會向回流?是因為遇到障礙物嗎?作者面臨天門山美景時主要的感覺是怎樣的?隨著這些遞進形式的問題的不斷提出,激發學生展開聯想,將自己置身于美景當中,感悟詩人的創作情感。之后為學生設計討論問題,分組討論這首詩和以往描寫景色的古詩有哪些異同點?學生討論之后,由小組代表依次發言,然后教師將學生討論的結果加以整合,總結出本課要點內容。通過討論交流,互相分享學習習得,使學生思維不斷被激發,提升其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重點內容。在教學過程,教師應使用不同的方式激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做出準確指導,為學生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不斷培養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感悟能力,形成創新思維,進而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超瑜.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9,(14):109.
[2]林淑真.略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名師在線,201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