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認為教師既要重視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夯實,又要關注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基本數學思想的發展,通過構建平等課堂、打造趣味課堂和創設質疑課堂等方式,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意識 有效學習 教學途徑
問題是數學課堂的心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能夠產生疑問,敢于質疑問難,幫助學生發現數學現象中的相關問題,并逐步學會提出問題,使學習思考更有方向,更具活力。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會觀察,學會提問,進而助推學習行為的深入,助力創新學習的生成,讓數學學習更富靈性。
一、構建平等課堂,讓敢問成為必然
新課改一直倡導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引導者、引領者、合作者、參與者,要求教師既要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也要激發他們創新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潛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貼近學生的現實積極創設一系列的學習情境、問題情境等,并著力構建一個師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數學課堂,讓他們有信心,也有能力針對各種數學現象提出疑問,促使敢問成為課堂教學的必然,成為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磨礪石。
如,在《米的認識》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一種較為放松的狀態下學習米的知識,感知1米的距離,同時在問題的引領下較好地建構米的認知,促使長度單位的學習更加扎實,逐漸形成體系。
首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回顧學習。一方面引導學生與同伴交流厘米的認識,并在真切的實例中再度感悟厘米,形成有效的厘米學習的表象。比如,引導學生回顧測量自己手掌的過程,體會自己的手掌是5厘米(或6厘米),進一步鞏固厘米的學習。另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活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使用直尺測量物體,并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引發新一輪的思考。
一是引導學生測量數學書的長和寬,讓學生在同伴互助下較好地使用直尺進行短距離的測量,知曉如何規范使用直尺。二是引導學生測量課桌的長和寬,讓學生體會距離的長短,初步形成距離的表象。同時,也使得他們對厘米的認識得以強化。三是引導學生測量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等,讓學生產生疑問,進而提出自己的疑問或思考:“黑板這么長,小尺都不夠用,怎么辦?”“要經過多次測量,再將測量結果相加,很麻煩,數字也很大,我們也沒有學習過這么大的數,會不會有什么特殊的奧秘存在呢”,等等。
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與思考。“你認為黑板的長度是很多厘米,是吧!這樣表述方便嗎?”“你們猜,會有一個新的奧秘在這些測量之中,那又是什么呢?”學生的疑問與教師的提示相互交匯,勢必會誘使學生思考:“有沒有一個新的單位來表示這么大的長度呢?”學生的疑問,就是學習探究新知的契機,也是學生深入探究“米的認識”的動力所在。為此,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米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大量的數據閱讀中增強對米的感知。“黑板的長是4米”“旗桿的高度是15米”“教學樓高10米”“操場的跑道長60米”“運河大橋長580米”,等等。大量關于米的信息數據呈現,既能夠豐富學生關于米的認識感知,又能夠助推他們對米的認識產生學習渴望,進而使得整個學習活動充滿朝氣,也活力四射。
從中可以看出,構建一個平等的數學課堂,不僅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更能促進合作學習的深入。同時,也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獲得學習的安全感,進而提出自己的疑問,提出自己的問題,使得學習新知有了動力,也使得問題意識得以萌芽,從而為他們的持續性學習有一個厚實的積累。
二、打造趣味課堂,讓疑問自然發生
贊可夫說過:如果教學能夠觸及學生的情緒、精神需要等,那么這樣的教學必定能激發學生的內心需要,也會讓課堂教學趣味橫生,更讓學生熱情飽滿地投入學習之中。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利用一切有益的因素,創設詩意般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情境,讓數學課堂充滿著無盡的情趣,讓學生充滿活力地思考和學習。
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之后,教師可以靈活地利用教材中的資源并結合教材編寫的意圖等因素,創設一個既有利于知識鞏固,又有利于學生建構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與周長關系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趣味濃郁的學習氛圍中積極思考,進而在思考中不斷生成新的疑問,助推知識的有效建構。
首先,創設一個“比一比”的情境。上課伊始,教師設計一個競賽式復習活動:“你知道哪些與長方形有關的知識?和同伴說說,看誰說得更全面。”這個活動能夠激發學生比拼的意識,會讓他們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并自覺地說出自己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認識與理解,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方法。此外,還能說出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構成,以及面積計算方法等,從而使得長方形、正方形的整體認知得以喚醒,獲得強化。
其次,創設一個故事情境,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星期天,喜羊羊、美羊羊等一起在玩捉迷藏游戲。一不小心,喜羊羊進入了灰太狼的領地中,恰好又被灰太狼逮個正著。這次,灰太狼也想反過來戲弄喜羊羊一番,對喜羊羊說:“有20米長的籬笆,我們各自設計出不同的長方形,看看誰設計得多,并找出誰的面積最大,如果你贏了,我就不吃你,否則……”
學生會在故事情境下積極地思考,大膽嘗試。終于得出長分別是9米、8米、7米、6米、5米,對應的寬是1米、2米、3米、4米、5米的長方形,面積最小是9×1=9平方米,最大的是5×5=25平方米。此時,學生發現,喜羊羊與灰太狼打了個平手。“該怎么辦呢?有沒有讓喜羊羊獲勝的奇招呢?”學生的疑問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其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創新思考。不一會兒,有學生提出:“可以讓喜羊羊設計一組利用一面墻的方案,讓它勝出。”此時,教師順勢追問:“你會設計這類問題嗎?試試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究出較為豐富的方法,有用墻作寬邊的,也有用墻作長邊的,并通過思考、計算等活動發現,利用墻面越長時,長方形菜地的面積就越大。
三、創設辯論課堂,讓質問順應而生
學習辯論是有效學習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助推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舉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辯論,讓他們在用知識辯解的過程中產生質問,進而促進思維深化,促使他們能夠較好地抓住有價值的問題,促進數學學習向縱深發展。
如,在《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趣味性十足的探究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思考中進行質疑,并在不同的提問中促進學習的深入,促進學生理解數據收集與整理的重要性,并促使他們更加有活力地學習統計這部分知識。
首先,創設一個購買水果的思考情境。“明天我們班將舉行班級聯歡會,生活委員準備給大家購買一些水果。你有什么建議?”問題會誘發學習思考,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不同的看法:買點蘋果,買點橘子,買點香蕉……
不同聲音會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也感到問題的復雜性。此時,學生會提出質疑:“你們都提出自己喜歡的水果,難道生活委員都得逐個買嗎?”答案是否定的,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再班級辯論,最后一致認為要買一些大家都比較喜歡的水果。此時,學生的疑問也就隨之而來,“蘋果要買幾個?香蕉需要多少?橘子買多少個”等,疑問產生,也就需要學生自己解決。
其次,教師順勢引入問題,使得統計學習步入正題:“你怎么知道蘋果、香蕉、橘子的數量呢?該怎么辦?”學生會根據自身的知識積累、經驗儲備等,自然地想到:先了解一下每個同學喜愛的水果,再統計出相應的數字,然后就可以按計劃去購買了。
通過怎樣買水果這一學習辯論的引入,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水果數量由來的依據,進而調動學生對學習數據整理和統計的興趣,從而讓整個學習活動充滿活力,助推學生從統計的視角學會提出問題,學會思考,促使他們的思維在質問中獲得應有的發展。
作者簡介:梁梅(1976—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