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芳
教學不是教師或學生一廂情愿的事情,它是師生在一定背景和基礎上相互了解、相互質疑、相互評價、相互促進的過程,這在語文課堂上表現更為明顯。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心理不能等閑視之。新課標提倡探究、合作、綜合性學習,更需要教師有相應的心理學基礎和相應的心理對應策略。因此,教學應該符合教學規律,同時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才能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提高能力。
一、挖掘學生心理資源,輔以相應措施實現互動
學生身上蘊藏著許多可挖掘的“心理資源”,可有的放矢加以利用。下面列舉主要的幾項。
(一)學生:好奇好勝心理;教師:以“新”激人,激勵競爭
教師緊扣教材,設之以聽,激之以欲。有計劃地適時安排以學生為主體的討論,讓學生充分地自我表現,發展個性,暢通心理流向渠道。我在講授《記承天寺夜游》時,從作者夜游的原因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進一步對作者的寫作背景進行探討,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主題的理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學生:愛屋及烏心理;教師:以“情”育人,縮小距離
學生接受外界信息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這是“交往性學習動機”的結果。事實上,教師和藹可親,愛學生,尊重學生,學生也會“親其道,樂其學”。初中學生期待的是與教師的心理溝通,信息交流,且容易受到自我溝通能力的制約。教學中,盡可能創造條件促進師生、學生之間的愉快、自覺的心理溝通,縮短其心理距離,形成一個多向、網絡式動態的心理注射渠道,心理注射便納入了一個亢奮的軌道。
(三)學生:務實功利心理;教師:以“法”授人,聯系高考
學生對于分數的追求自然在情理之中,教師需研究語文中考動態,琢磨知識點,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善于設置訓練點,對平時的知識點進行及時的歸納與總結。輔以運用課文訓練學生,舉一反三,使學生學所學得以鞏固、運用、遷移、轉化成能力,擁有解題的抓手。
(四)學生:流行時尚心理;教師:以“境“喚人,與時俱進
生活經驗作用于大腦的痕跡都來源于相應的語言符號,這些語言符號構成了“心理語言特區”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只要外界刺激與這個核心內容保持了某種適應性,就能激活接受者的主題思維,成為行動的不竭動力。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增加與學生之間的共同語言,走向學生內心深處,切中其生活經驗的指向性。設置一種學生感到熟悉親切的心理認知和感受的情景,將學生引入到教師所要告知學生的知識中去。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的教學中,我采取了用劉和剛的《父親》這首歌曲進行導入,讓學生合上課本,閉上眼睛,用心聆聽,感受歌詞的內涵。然后請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談自己的聆聽感受,從而自然過渡到文本內容的講授。
二、以激活心理內碼為設計原則,優化課堂教學
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為,學生獲得知識能力的心理過程要經過“注意——期待——探究——行動”這幾種心態,提出教學程序也要符合學生的這種心理流向。語文教學可分為“感知——發現——獲得”三個階段,教師要在這三個階段激活學生的心理內碼,才能提高教學效果。以下列舉主要的幾項。
(一)用首因效應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中創造引人入勝的情景,即教學過程中引用有趣的例子、實驗、事實,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故鄉》的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讓我們去看看魯迅筆下同樣是三四十歲的閏土吧。同學們找出對他的外貌描寫,再根據課文的敘述找出他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外貌以及精神狀態的變化。發現他不只是外貌上巨大的變化,還有內心前所未有的變化。無情的歲月在他臉上刻滿了滄桑,不禁令人感嘆唏噓不已。更認識到封建倫理對人性的壓抑和殘害,使學生心理中的具體感被加強。更認識到封建倫理對人性的壓抑和殘害,產生了對閏土的深切同情之心。
(二)用等待效應喚起學生的期待欲,欲擒故縱,設置懸念
海明威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時曾提出“冰山原則”,這也適用于教學。教師像海里移動的冰山,把“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給學生去想象和探索,使學生期待得到這些問題的解答,學生的注意就經常處于緊張興奮狀態。
(三)用遷移效應促使興趣遷移
我在教授《隆中對》分析人物形象時,發現課堂中有兩個學生轉向室外,竊竊私語,課后一打聽原來他們對課文中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等計謀頗感興趣,正討論它的詳細過程。這給了我不少啟示。說實話,自己對并沒認真解讀過,從來都是一讀而過,忽略了學生的興趣點。后來我進行彌補,竟然收到不同凡響的效果。當學生知道《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具體的計謀后,更敬重諸葛孔明非凡的濟世才能,同時也加深了對文本中人物描寫作用的理解。
(四)用情感效應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
知識傳遞伴隨著濃烈的感情,才能存于學生的心靈深處。教師對教學信息加工時強調信息的情感,針對學生情感需要發出刺激信息,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敏銳的情感體驗能力。引導學生在強烈的感情氛圍中展開想象,深入體驗文章中滲透著的情感躍動。教師要把語言學習的成就感還給學生,讓學生品嘗成功的愉悅。堅持以激勵為主,輔以理解、尊重、信任、肯定、表揚、獎勵,從而引發快樂情緒。
(五)用審美效應讓學生感悟美,接受美的熏陶
審美的過程不僅是陶冶情操的過程,也是開發智力的過程,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審美激活學生的思維。“語言教學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其審美點,如杜甫的《登高》、陶淵明的《飲酒》“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境界美,孫犁的《荷花淀》、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美在典型”的典型美,魯迅的《祝福》、吳敬梓的《范進中舉》憂憤深廣的悲劇美……教師充分發掘課文中的審美因子,喚起學生內心的審美期待。
(六)用群言效應激發學生情趣,讓學生質疑、求異、解疑
教師采用“旁敲側撥”的辦法,這里挑一挑,可能挑起解題的閘門;那里撥一撥,可能撥動思考的齒輪。一旦思維的機器轉動起來,學生就會各抒己見。這時,教師不必當爭論的“裁判員”,即使最后的結論,也可讓給學生。例如在《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中,設置問題:“假如你家要聘請保姆,愿不愿意請阿長?”以此展開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對阿長的人物形象進行深刻的理解。
(七)用創造效應激活創造性思維
教師要給學生發揮創造潛能提供必要的外部刺激,這就好比“投石激水”,創造性思維的水被激活了,滿足創造需要的快樂情緒才會油然而生。
教師關注學生心理,控制好語言教學心理場,再施以相應的教學措施,才能贏得學生的心理認同,激發其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