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娣
[摘 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閱讀能力的培養應從小抓起。小學階段,教師應重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積極探討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徹底轉變傳統閱讀教學方式,積極優化閱讀課堂結構,注重創設閱讀情境,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體;設計多樣化閱讀活動,開展探究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升質量;教學策略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閱讀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為本”“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教師應在這一思想的引領下不斷反思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探討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切實做好學生閱讀的指路人,幫助學生夯實語文基礎知識,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一、注重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創設情境是優化課堂教學的主要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就是以直觀、生動、趣味的方式再現閱讀內容,揭示文本背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育家夸美紐斯曾指出,一切知識始于感官和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有效的手段創設閱讀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和體驗,有助于學生深入文本,積極開展探究閱讀。再者,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優勢,教師應注重創設情境,讓情境為構建高效的閱讀課堂助力,成為提高有效閱讀的催化劑。
1.運用故事法,創設趣味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童話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名人故事、歷史故事等居于重要的地位,如《狐貍和烏鴉》《推敲》《嫦娥奔月》《伊索寓言》《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最后的姿勢》《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等,都是以故事為主的篇目。針對這樣的篇目,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巧妙地將文本閱讀以故事的形式展開,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和閱讀欲望,營造愉悅的閱讀氛圍。
如閱讀《狐貍和烏鴉》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講述他們熟悉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等,說說從中受到的啟發和教育,再讓學生講述《狐貍和烏鴉》的故事。教師也可以簡單介紹故事梗概或者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一天,一只烏鴉找到一塊肉,被狐貍看見了,狐貍也想得到烏鴉的這塊肉,狐貍會用什么方法得到烏鴉的這塊肉呢?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發學生的閱讀熱情,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
2.借助于PPT,創設直觀情境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以其獨特的優勢為課堂增添了生機,注入了新鮮血液。巧妙運用多媒體,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從而讓語文課堂煥發生機與活力。
如閱讀《狐貍和烏鴉》之前,教師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樹上有一只烏鴉嘴里含著一塊肉,樹下有一只狐貍……讓學生根據PPT創設的情境展開合理想象,猜想:狐貍和烏鴉會進行怎樣的對話?狐貍心里是怎么想的?再讓學生分別扮演烏鴉和狐貍,演一演可能發生的事。這樣的情境,引發了學生的想象,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為學生創造了合作互動、增進交流的機會。
二、注重聯系生活,引發閱讀體驗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新課標也倡導創設生活情境,以生活化的情境引發學生的體驗。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實現課內外的銜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向家庭和社會等領域延伸和拓展,讓學生經歷閱讀、經歷生活,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1.運用生活經驗,為閱讀引入生活活水
在閱讀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入生活的活水,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例如,教學《陳毅探母》時,教師可以先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經驗入手,激活課堂教學。如教師可以采用談話法,引導學生自主交流,引發他們的情感體驗:如果你爸爸不在家,家中只有你和媽媽,而媽媽病了,你會怎么做?說說你是怎樣照顧媽媽的。然后,再創設情境:我國開國元帥陳毅的母親一人在家,一天,她突然生病了,陳毅聽說后,會怎么做?如果你是陳毅,你又會怎么做?這樣的導讀,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經”、以問題為“緯”,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也為學生快樂閱讀、提高閱讀能力打下基礎。
2.強化知識延伸,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語文是工具學科。工具學科應突出工具性、實用性,注重價值的體現。在閱讀教學中,應注重培養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強化知識的運用和延伸。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善于將閱讀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以實現閱讀教學的三維目標。
如教學《陳毅探母》時,學生閱讀文本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在家中是如何尊敬長輩的,說說街區的鄰里中有哪些尊敬長輩的榜樣和典范,有沒有不贍養老人、對父母不尊敬的。這樣,既升華了閱讀的主題,提高了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助于學生養成尊敬師長的良好品質。
三、突出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探究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也應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探究閱讀。
1.開展趣味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學習
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趣味化的活動內容,以活動促活動、以活動引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
如教學《烏鴉和狐貍》時,讓學生扮演烏鴉和狐貍,演繹這個故事;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時,讓學生扮演柴進、差人、林沖、洪教頭等,上演“課本劇”;閱讀《陳毅探母》時,讓學生扮演生病的媽媽和陳毅……這些表演活動要想取得成功,前提是深入文本,了解和把握文本中的角色,否則,將流于形式,起不到任何作用。
趣味活動的設計和展開,除了進行角色表演、演出課本劇之外,游戲也是激活課堂、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如閱讀《陳毅探母》時,對于生字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字形”,開展比一比誰記得快、記得巧活動。游戲教學能夠為閱讀課增添趣味性,掃除生字障礙。
2.設計啟發問題,引導學生創新思維
探究閱讀,就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主動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加深理解和思考。其中,教師的問題引領是關鍵,要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探究。教師不妨從巧妙設計問題切入,將學生引領到文本閱讀中,并對學生的閱讀適時給予點撥。
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閱讀能力,問題的設計首先應注重探究性和啟發性。教師可以從文題入手,引發學生探究閱讀的欲望。如閱讀《晚上的“太陽”》之前,教師可以根據問題設疑:“太陽”為什么要加雙引號?晚上怎么會有太陽?你能想象晚上的“太陽”是什么嗎?然后,教師創設情境:愛迪生的媽媽生病了,晚上只有一盞煤油燈,燈光太弱,醫生不能手術……讓學生根據這個情境,猜想“太陽”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引領,能夠直接把學生帶入文本閱讀中。
在閱讀過程中適時提出探究問題,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如閱讀《晚上的“太陽”》時,讓學生初讀課文后,先提出問題:愛迪生為媽媽“造太陽”,你從哪些詞語和句子中可以看出愛迪生的聰明機智?然后介紹愛迪生后來成為大發明家,為人類做出了許多貢獻,最后引導學生課后閱讀相關材料,了解愛迪生的發明和對人類的貢獻。這樣的教學重視學生的體驗,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特長,有助于構建以學生為本的閱讀課堂。
總之,重視閱讀教學,探究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突出工具性和主體性,把握閱讀教學的精髓,靈活開展閱讀活動,為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語文教學質量,不斷探尋新方法、尋找新策略,推動閱讀教學更有實效。
參考文獻:
[1]廖俊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藝術性與實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
[2]杜以春.論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9,(01).
[3]張鳳清.活用故事教學,提高語文閱讀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01).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