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字詞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字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小學字詞教學存在尷尬的被“邊緣化”現象。這種不良現象表現為過分注重字詞的量,而對于字詞的形、義等有“蜻蜓點水”之嫌;對于字理、字義等一帶而過,不能細致講解;正音后,采用反復抄寫的方式,讓學生感到無聊、乏味。在語文字詞教學中,教師應對字詞教學的結構和模式進行調整,改革教學方式,提高字詞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字詞教學;“邊緣化”;有效性
語文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而字詞又是語文的基礎,字詞的掌握情況直接決定和影響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然而,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字詞教學中出現一些“邊緣化”現象,導致教學質量偏低,學生語文能力不足。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是目前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巧妙創設情境,力避“復制粘貼”
字詞教學的基本任務是識記、理解和運用。實際教學中,存在“復制粘貼”的“邊緣化”現象,也就是采用搬字典、搬詞典的方法,將字詞的意義直接抄給學生,讓學生反復讀和記等。由于方法落后、形式單一,導致小學生對字詞學習感到乏味,尤其是一遍遍地注拼音抄寫、組詞、背誦詞條,讓學生對字詞教學缺乏濃厚的興趣,甚至產生抵觸、負面情緒。鑒于此,字詞教學應改變這種“復制粘貼”的傳統教學模式,積極創設情境,挖掘音、形、義的特點,讓字詞教學活起來。
如教學“水”字時,教師用多媒體出示篆體“水”字的圖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從形狀上猜測每一幅圖代表的漢字是什么意思。這樣,“水”字的教學就增添了趣味性,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掌握了字理,初步感知到漢字的發展變化。
又如,教學“山”字時,呈現出山峰的連綿起伏的情境;教學“日”“月”“星”字時,出示太陽、月亮、星星的圖片;教學“啾”字時,播放小鳥在樹上鳴叫的微視頻;教學“休”字時,出示人累了依靠在一棵樹上的圖片;教學“抱”字時,教師做出雙臂環繞抱小孩的動作;教學“拿”字時,教師先張開手,再合攏手指,做拿橡皮的動作;教學“匍匐”一詞時,播放士兵進行爬行訓練的視頻……通過觀察情境和字詞的特征,學生能夠發現字形與字義之間的聯系,加深印象并領悟字詞的美感。
二、突破思維禁錮,力避“顧此失彼”
在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過于注重識字量,忽視語言運用。語文是語言,語言學習的目的就是積累和運用,運用是最終目的,積累是運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字詞教學不能只顧量的積累,忽視運用這個環節。教師應突破字詞教學的思維禁錮,將字詞教學與閱讀和寫作巧妙聯系起來,在閱讀中強化對字詞的感知和理解,借助閱讀擴展學生的字詞量,并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靈活運用,通過寫作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通過一個學期的拼音學習,一年級學生見到拼音基本能讀出來,這也為閱讀帶來了便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帶有注音版的文本或者繪本、圖書等,如《安徒生童話》《西游記》《成語故事》《童話故事》等兒童書籍。閱讀時,學生可以根據注音讀通讀順每一個句子,根據上下文猜測生字詞的意思,摘抄認為比較好的字詞和句子。教師要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和日記,引導學生盡量運用閱讀中學會的詞語,不會寫的漢字可以用拼音代替。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通過“立體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養成“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實現字詞、閱讀、寫作齊頭并進,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字詞、閱讀、寫作“一體化”教學,是避免“顧此失彼”現象的主要手段。要想真正實現“一體化”教學,避免“顧此失彼”的“邊緣化”現象,除了加大課外閱讀量之外,課堂閱讀引導更為關鍵。例如,在《一分鐘》一課的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根據注音自讀,并融入競賽活動,比一比哪個學生讀音最準、讀得最通順。首先要過好朗讀關,在自讀中識字,如“元、鐘、遲、洗、背、剛、嘆、共、汽、決、定、已、經、坐”等;在自讀中初步理解新詞的含義,如“分鐘、遲到、剛才、嘆氣、公共、決定、已經”等。之后,教師可以通過設疑的方式引導學生對生字的結構進行分析,并根據文本內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和感悟。
三、注重趣味教學,力避“旁若無人”
目前,新課改已經全面展開和推進,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以實際活動體驗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成為新課改的主旋律。在字詞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才會專注于學習,進而提高字詞教學效果。趣味教學的融入,可以有效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多維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在趣味化的活動中不斷積累、不斷深化鞏固,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
如在《一分鐘》一課的閱讀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一分鐘”這個時間長度單位的理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游戲:全體同學立正站好,閉上雙眼,兩臂前平舉,并與教師一起倒數60個數,60—59—58—57—……5—4—3—2—1。這個游戲讓學生體驗到一分鐘有多長,明確一分鐘等于六十秒。游戲既活躍了課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字詞的理解。
游戲是趣味教學的主要方法,可以合理、有效、靈活地運用游戲助力詞匯教學。如教學“鮮”字時,給出“魚羊味道好”的謎面,引導學生猜出“鮮”。對于生字的教學,教師可以采用編謎面、猜謎語的方法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教學“吳”字時,學生編出“一口吞掉天”“天上有個口”等;教學“森”字時,學生說出“三棵樹”“一木加兩木”等;教學“告”字時,學生說出“一口咬掉牛尾巴”……編謎面、猜謎語游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力和想象力,讓學生大膽想象,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注重規律總結,力避“支離破碎”
在小學語文字詞教學中,多數教師采用“各個擊破”的方法,也就是遇到一個新字詞教一個新字詞,但對于每一個新字的詞音、形、義之間的聯系卻視而不見。一些字詞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學中運用“各個擊破”的方法容易導致字詞教學支離破碎。為提高字詞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注重總結字詞之間的規律,找到字詞的音、形、義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的字詞學習更全面、更系統。
首先,應注重音、形、義的聯系,讓學生掌握字理,發現構字、構詞規律,從而真正領會文字的博大精深,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好語文的積極性。可以滲透漢字的造字法,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等。如教學“大”字時,教師進行肢體演示:身體站直,兩腿盡可能地分開,雙臂側平舉,讓學生觀察這個姿勢與“大”的聯系,感受“大”字是照葫蘆畫瓢的造字法;教學“蚯蚓”一詞時,教師可以借助于圖片讓學生與蚯蚓零距離接觸,然后讓學生觀察“蚯”“蚓”兩個字的特點:都是“蟲”字旁,并且這兩個字的發音與“丘”和“引”完全相同,兩個字的組成部分一個是“形”一個是“聲”,屬于形聲字……漢字造字法的融入,有助于促進音、形、義的有效融合,讓字詞教學更深入、更有效。
此外,教師還應滲透字詞構成的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字詞學習效率。如教學三點水旁的生字時,教師應讓學生明確,這類字都與“水”有關,如“江”“河”“海”“洋”“汗”“流”“淚”等;教學聲部是“青”的字時,注重一類字詞的歸納和總結,如“情”“請”“清”“精”“睛”等。經常進行形近字的歸納和比較,也利于學生避免因音近、形近而混淆。
再者,力避字詞教學的“邊緣化”,也可以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這樣也體現了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促進課內外知識的整合。如教學“針”字時,讓學生聯想這個字在生活中的運用,通過“針線”“大頭針”“別針”“針眼”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增長學生字詞學習的樂趣。
總之,字詞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點和切入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教師應針對字詞教學中出現的“邊緣化”現象,采用有針對性的措施,開展多樣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不斷完善和優化字詞教學,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助力學生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寶娟.對小學語文字詞教學“邊緣化”現象的思考及行動[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17).
[2]張婷.小學語文字詞教學策略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 (06).
[3]喬立英.講究方法,讓字詞教學情趣盎然[J].小學教學參考,2016,(22).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