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若 張洪海
〔摘 要〕賽博朋克是一種出現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學流派,藝術家們通過對文學概念進行視覺信息轉化,使其逐漸演變為一種設計風格,為當代的視覺設計提供了新的表現形式。本文探討了賽博朋克的精神特征和文化內涵,總結概括其在數字媒體領域應用中形成的視覺形式特征,分析賽博朋克視覺元素的審美功能和文化功能,并通過實際案例歸納了賽博朋克視覺元素的表達方式和應用價值,以及未來創作趨勢。
〔關鍵詞〕賽博朋克;數字媒體;視覺設計
一、賽博朋克的起源與發展
“賽博朋克”是一個多層次的動態概念,最初萌生于文學創作,隨后不斷蔓延到其他藝術表現領域,其內涵也隨著社會文化語境和人類對未來世界的不確定性而持續變化,至今已經發展為一種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亞文化形態,特別是成為數字媒體視覺設計的重要修辭方式。
賽博朋克(Cyberpunk)從詞源上來說是由“控制論”(Cybernetics)與“朋克”(Punk)兩個詞匯組合而成,指代以網絡空間和虛擬世界為故事語境的科幻文學作品。“控制論”(Cybernetics)是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在1948年出版的著作《控制論(或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學)》中所創造的英語新詞,用來命名這個新的學科,研究動物(包括人類)和機械如何互相控制與溝通,揭示了機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機能與生物的神經、感覺技能的一般規律。“朋克”(Punk)在這里指的是朋克文化,是基于一定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語境所衍生的一種文化形式,具有強調自我意識的思想特征。通過將朋克文化與未來科幻敘事相融合,使賽博朋克有著強烈的反烏托邦傾向:物質文明泛濫,科技高度發達,人類秩序陷入混亂當中,覺醒和反抗,控制與反控制是這類文學作品反復出現的主題。
第一次使用這個組合詞匯的是美國作家布魯斯·貝斯克(Bruce Bethke),在1983年為其短篇小說命名為《賽博朋克》。貝斯克用這個詞去形容那些21世紀真正的“破壞者”:第一代從出生就浸泡在互聯網中的人。探討生物和機械的關系以及技術對社會的控制。其他作家則受到60年代巴拉德(J.G.Ballard)和70年代迪克(Philip K.Dick)那些更加充滿精神探討和靈魂追問的科幻小說啟發,紛紛加入賽博朋克文學的創作中來。其中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1984年出版的《神經漫游者》為賽博朋克文學運動奠定了基調,并引入了“賽博空間”概念。吉布森因此被普遍認為是賽博朋克的創始人。
賽博朋克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對未來社會進行了大量探索性思考,黑客、信息空間、虛擬現實、人工智能、仿生人、都市擴張與貧民窟、人類增強等元素是賽博朋克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內容,故事大多發生在虛擬的數字空間當中,與現實情景相互交織。實際上,這些作品中預測的許多場景在今天都已逐漸實現。例如可以被大腦控制的假肢;網絡的發展使虛擬世界通過社交媒體、移動技術、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媒介與現實世界融合。現代社會正在逐漸走進賽博朋克的核心議題:人與機械之間、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從未如此緊密真切。正是因為我們所處時代的發展現狀與前人構想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的契合,使賽博朋克不再只是文學作品的創作模式,而成為一種文化理念,被各領域的創新者所發掘和應用,逐漸形成一種亞文化形態。如今,賽博朋克在電影、電視、漫畫、音樂和藝術設計等領域的影響已經遠超最初的文學領域,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還會進一步深化和提升。
二、賽博朋克的視覺風格特征
賽博朋克的核心內容是圍繞未來科技發展與人類存亡之間的矛盾關系展開,對環境破壞、個體意識消亡、道德倫理喪失等問題進行反思和探討。作品強調獨立思考和個體創新。這種精神訴求成為賽博朋克的創作者們在其作品的概念設定和場景選擇時的核心觀念。
1. 多元文化融合
賽博朋克的世界觀往往基于對未來與科技發展的預判,在社會結構上體現出多國家和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以1982年的電影《銀翼殺手》為例,該電影作為賽博朋克影像化的經典作品之一,提供了眾多極具代表性的賽博朋克視覺元素,我們能夠看到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逼仄的地下貧民居住區,五彩斑斕的霓虹燈,穿著民族服飾的各色人等,這些風格不一的元素被放置于同一空間中,豐富且和諧,充滿了后現代主義色彩。正因如此,很多賽博朋克作品將故事發生地點設定在中國香港、日本東京等東西方文化交匯共存的國際大都市,繁華擁擠、貧富分化是它們的形象關鍵詞,其城市景觀與多元文化生態充分滿足了賽博朋克的需求。
2. 未來科幻場景
賽博朋克作品中有大量未來科幻場景的描繪。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在賽博朋克的世界中已經高度發達。科幻元素作為賽博朋克視覺呈現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物角色通常為仿生人或改造人,身體部位被改造為機械結構,用于傳輸信息的線纜隨處可見; 場景建筑通常是具有未來風格的巨型高樓,有一定的視覺壓迫感。此外,一些高科技產物如VR眼鏡、全息投影、飛行器等也是能夠體現賽博朋克風格的視覺元素。在色彩應用上,通常用紅、綠、藍、紫等高純度顏色來凸顯科技感,如電影中極具標志性的霓虹廣告牌,或是虛擬網絡空間中充斥著的綠色電子信息符號。
3. 多樣化圖像呈現方式
早期賽博朋克視覺作品受制于當時的計算機圖像技術,除了實際搭建的場景,通常是以二維效果呈現。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影像作品通過三維圖像技術來構建形體甚至整個空間場景,創作者能夠通過三維圖像更精準地表現其構想,同時創造更多虛擬形象,呈現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未來科幻空間,彌補二維圖像在動態表現和沉浸體驗上的不足。
人機交互是早期賽博朋克作品中的常見構想,而現在我們已經在電腦、手機等各類終端上發展出了多樣化的動態交互,用戶可以通過手勢觸控、語音輸入、凝視觀察等多種方式激活交互對象,交互對象通過圖像、聲音等信息反饋,從而引發用戶更深層次的體驗。在這過程中,圖像不再是被單向接收,而是以特定的方式對事件進行反饋,實現視覺信息的雙向傳播。
三、賽博朋克的視覺設計實例分析
1. 視頻圖像APP的UI設計
在UI和交互領域中,攝影與錄像類APP是賽博朋克風格應用最廣泛的領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短視頻社交軟件“抖音”。抖音作為一款面向年輕受眾的社交軟件,在視覺風格上采用了賽博朋克的表現手法,以滿足用戶追求潮流和個性化的使用需求,凸顯與其他短視頻軟件的差異性。
(1)故障藝術風格的應用
故障藝術風格是一種應用廣泛的賽博朋克手法,產生于電子設備成像的技術錯誤,在視覺上表現為畫面破碎、圖像缺失以及顏色失真等,藝術家通過對故障效果加以利用和再創作,帶來全新的特殊視覺感受。
抖音logo的圖形標識在黑色音符邊緣錯位疊加紅藍兩色,色彩的混合交錯分布使圖形產生不穩定感,實現了視覺上的“抖動”效果。這一設計手法正是應用了故障藝術風格,強化了視覺上的科技感和個性化,有效體現了產品設計理念,增強了品牌辨識度。
抖音的UI界面在配色上以黑白色調為主,在一些功能圖標的設計上輔以紅藍兩色以呈現故障風格,突出重點操作信息,內容層次分明,同時達成整體設計風格的統一。抖音為推動UGC(用戶生產內容)機制的持續發展,為用戶提供了多樣化的視頻濾鏡,用戶可以根據需求設定自己的短視頻風格。其中最為大眾所熟知、流行性最廣的是產品上線初期的故障藝術風格濾鏡,以閃爍抖動的屏幕、紅藍交錯的光影線條為主要特征。通過該類濾鏡編輯后的視頻極具動感和另類個性,是賽博朋克視覺風格與精神內涵的突出體現。
(2)基于人工智能的交互體驗
抖音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的交互體驗,它可以在移動端實時進行圖像的風格轉化和切割處理,如“實時染發”特效、切換背景等。此外,通過人體關鍵點檢測技術開發出了AR實景游戲“尬舞機”,還有多種AR道具特效與用戶產生交互,根據用戶的行為作出反應,這種實時反饋增強了互動性和娛樂性,也激發了用戶的創作熱情。抖音在技術方面的持續迭代使視頻圖像在移動端的交互性不斷升級,結合其在視覺設計上對故障藝術風格的大量應用,可以看出賽博朋克的精神內核在抖音的整體產品設計中起著重要作用。
2. 網絡綜藝節目的視覺宣傳
隨著網絡和智能終端的普及,觀眾不再是通過單一媒體來接受影像的傳播。網絡視頻平臺成為流量集中的區域,為觀眾提供多樣和定向的內容服務,促進了以娛樂內容為主的網絡綜藝節目的蓬勃發展。其中突破圈層的亞文化競技類節目,如《中國有嘻哈》《這就是街舞》等,將小眾文化帶向大眾視野,在播放量和社會討論熱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為體現節目的創新性以及在亞文化推廣中的先鋒立場,這兩檔節目無論是海報設計、場景搭建還是宣傳視頻的制作都充分運用了賽博朋克風格,極具辨識度的視覺張力和抗衡主流文化的精神訴求都與節目本身的概念設定相符。
以《這就是街舞》為例,其系列海報設計以藍紫色為主色調,配合霓虹光感,將主體人物置于繁華街景之中,突出其獨立反叛的性格特征,賽博朋克風格鮮明。節目組還通過構建四個概念街區來構建具有故事性的個性化內容展示平臺,分別是北京街、廣州街、上海街和涂鴉街,各街區選擇胡同、弄堂、騎樓、美式街頭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融合賽博朋克風格的未來科幻元素,使整體視覺效果更具動感和年輕化,在審美上滿足30歲以下目標受眾群體的需求,實現了傳統與未來的融合。同時營造出一種緊迫且不安定的氛圍,與節目的競技性相適應。街舞雖然是來自歐美的街頭文化,但該節目突出體現了中國舞者對于街舞的正面認知和專注自我表達的價值觀念,這一核心理念與節目旨在打造中國風賽博朋克的設計思路是高度一致的,與賽博朋克倡導文化融合的精神內涵也是統一的。
3. 網絡廣告的視覺設計
賽博朋克在網絡廣告的視覺設計中也得到了豐富的應用,其獨特的風格和絢麗的畫面效果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注意力,達到良好的品牌宣傳效果,2017年的淘寶造物節就是賽博朋克風格在廣告設計上的成功案例之一。該年度的造物節圍繞科技、藝術、原創三個主題板塊,展示淘寶上的黑科技原創產品,推廣時尚潮流文化。為了迎合促銷活動的科技主題,在前期的廣告設計中選擇了賽博朋克風格來彰顯年輕人對個性時尚的追求。主海報設計運用了大量的霓虹燈、商業街和高科技元素,將購物的人、商品、街道場景結合起來,呈現出商品以及消費人群的多樣性特征。
此外,淘寶造物節制作了一款具有賽博朋克風格的線上H5《飛躍淘寶奇市》作為活動邀請函。《飛躍淘寶奇市》中的視覺形象來源于實際的造物節活動場館,設計者通過三維圖像在移動終端對線下場館進行還原,在數字環境中提前感受造物節氛圍。這種交互方式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營造出沉浸式體驗環境,引導觀眾主動探索和理解虛擬空間,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讓廣告信息在交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觀眾接收,減少心理排斥,改變了以往的單一植入模式。賽博朋克的預設語境是信息爆炸的未來社會,淘寶造物節的視覺設計就是利用賽博朋克風格將復雜繁多的宣傳信息進行堆疊,并通過應用三維圖像技術展現了未來科技感,貼合造物節的科技主題,賽博朋克風格的應用價值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賽博朋克風格在各種視覺設計領域的潛能,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視覺語言,它所發展出的衍生形式將會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四、賽博朋克在設計中的應用價值
1. 通過視覺隱喻實現信息傳達
在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視覺媒介成為重要的文化傳播手段。賽博朋克作為從文學流派演化而來的設計風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精神特質,從純文本敘述到構建視覺符號的轉化實際是一種傳播信息的視覺隱喻過程。作為人們認知、思維、語言甚至行為的基礎,隱喻是人類生存主要和基本的方式,人們通過隱喻思維建立起概念之間的聯系,從而產生從具體到抽象的投射。所謂視覺隱喻就是通過利用抽象信息與視覺形式之間在特征表達上的相似性為二者建立某種關聯,通過視覺符號轉化實現信息意義的視覺表達,其本質就是用人們所能直觀感受的視覺媒介來隱喻抽象信息。賽博朋克文學作品以文本形式描述了一個充滿科學幻想和人類生存矛盾的未來世界,在向視覺設計風格轉變的過程中,通過視覺隱喻在人與抽象概念之間構建視覺化的界面來展示虛擬世界和精神內涵。這些隱喻的視覺元素往往是簡單具體且易被認知理解的,從而成為一種新的信息媒介進行文化的傳播。如通過充滿東西方文化元素的街景來表現賽博朋克的全球化特征,通過全息投影、虛擬現實等視覺技術來體現賽博朋克的未來構想。這些新的信息媒介在得到大眾廣泛認知成為代表性隱喻形式之后,在實際設計應用中就可以形象化地表現與賽博朋克文化相似的思想與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