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施松繪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利用者對高校校史編研的需求呈現出價值性、親近性、時效性、多樣化等特點。基于利用者需求特點,提出了高校校史編研新思路:堅持內容為王,注重形式創新,增強編研成果的時效性,注重策劃與傳播。
關鍵詞 高校 校史編研 需求分析 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 G273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19-09-20
作者簡介:王鵬,華中科技大學檔案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檔案信息資源管理與利用;施松繪,華中科技大學檔案館館員,研究方向為檔案管理、開發利用。
New Ideas of 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on University History Based on Users Demand
Wang Peng, Shi Songhui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sers demand for the 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on university history, whic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lue, closeness, timeliness and diversific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sers' dema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new ideas in 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on university history: insisting on being content-focused, paying attention to form innovation, enhancing the timeliness of 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focusing on planning and dissemination.
Keyword university; compilation and research on university history; demand analysis; new idea
高等學校是先進思想、先進文化和先進科技的匯集地,是社會發展的前沿陣地。為了更好地發揮校史編研成果在學校及社會上的價值,我們有必要了解師生、校友及社會公眾對校史編研成果的需求,只有“適銷對路”,才能贏得認可,取得成效。讓校史編研成果走出館舍,成為廣大利用者喜聞樂見的教育讀物,使之愿意入眼,讀后能夠入腦,最后化為行動,實現校史資源文化育人的功能[1]。
一、高校校史編研成果的利用者需求分析
高校校史編研成果的利用者,既包括高校師生、校友,也包括廣大社會公眾。只有在滿足利用者需要的基礎上進行編研,才能取得成功。因此,分析利用者需求特點是十分必要的,利用者對高校校史編研需求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價值性需求。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是利用者利用校史編研成果的首要目的。無論是領導決策還是學術研究,亦或是參考咨詢,利用者最想從編研成果中獲取的是滿足自身需求的有用信息,對于與需求相關度不大的編研材料的關注度不是特別高。因此,編研成果中有價值的檔案信息含量越高,越受利用者歡迎。
2.親近性需求。校史編研成果既要方便利用者獲取,又要在內容上和形式上讓利用者易于接受、樂于接受。隨著移動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們獲取信息越來越便捷,校史編研成果也要多借助移動智能平臺,以最便捷的方式被利用者獲取。同時校史編研成果在內容上也要增強可讀性和故事性,在語言風格、故事情節、內容編排、形式鮮活上多下功夫,體現特色,增強認同。
3.時效性需求。社會熱點是一段時間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當其時,一文千金;違其時,一文不值。”校史編研要緊扣重要時間節點、追蹤社會熱點,圍繞人們關心的問題開展研究。編研人員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培養職業敏感度,做好信息分析和預測,提高編研成果的時效性。
4.多樣化需求。不同利用者在知識結構、認知水平、文化素養、心理需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同一利用者也存在個人喜好、心境上的不斷變化,利用者對校史編研成果的需求呈多樣化特點。一方面,編研成果的形式要多樣,除了文字、書本,還應該包括圖片、視頻、多媒體及網絡編研成果;另一方面,編研成果的內容要豐富,校史編研工作應根據利用者的不同需求,進行多主題、多層次的研究開發,既要“烹制”出傳統受眾需要的“營養大餐”,更要“烹制”出適合于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方便快餐”。
二、基于利用者需求的高校校史編研新思路
1.堅持內容為王。首先,校史編研要有豐富的源頭活水,高校校史編研機構要重視史料征集工作。比如,上海交通大學以“大檔案觀”為指引,建立了面向社會的立體征集網絡。自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交通大學就從報刊雜志、史料專著、書店、校友、網絡等處,征集并收錄了大量的校史文獻材料,形成了豐富的館藏資源[2]。清華大學以學校重要時間節點為契機,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史料征集活動。在110周年校慶前夕,清華大學啟動實施了“清華史料和名人檔案征集工程”,征集了大量清華歷史和人物檔案資料。其次,編研成果要形成縱橫交錯、“正史”與“野史”交相呼應的編研體系,凸顯特色。既要有宏觀的總體研究,比如辦學理念、教育思路、科研方向,也應該有某一方面的具體研究,如某個學科的發展、某個學院的專業設置、某個教學團隊的師資整合、某類學生的培養等等。同時,要大力編纂與“正史”配套,故事性、趣味性更強的史料叢書,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口味的利用者需求。北京大學在校史校志編研基礎上,還出版了《北大逸事》《老北大的故事》《北大往事——1977—1997》《走近北大》《北大舊事》。復旦大學在史志類成果之外,也積極出版《復旦逸事》《走近復旦》《尋夢復旦園》《復旦經緯——百年掌故及其他》《復旦雜憶》等漫談、回眸性作品。上海交通大學除了史志類編研成果外,也注重口述史的編研,代表性著作有《思源·往事》《思源·起航》《思源·北美》。浙江大學一方面積極進行校史校志研究,一方面積極探索新的編寫體例,比如《浙大逸事》《西遷浙大》《浙江大學在遵義》《圖說浙大:浙江大學校史通識讀本》等。武漢大學在校史、校志、年鑒等方面不斷進行基礎性編研,在此基礎上還進行了多方面的專題研究,如《武漢大學研究生教育發展史》《抗戰烽火中的武漢大學》等。比起中規中矩的史志類編研成果,這些漫談、圖史、史話類編研成果更能引起利用者的興趣和關注。華東師范大學以“麗娃檔案”叢書為品牌,構建了立體的檔案編研和校史研究譜系,出版了《大夏大學編年事輯》《王伯群與大夏大學》《大夏文萃》《大夏大學:90年90人》《光華大學編年事輯》《張壽墉校長與光華大學》《光華文萃》《光華大學:90年90人》《圣約翰大學與華東師范大學》《麗娃記憶:華東師大口述實錄》《華東師大檔案館藏名人手札》等校史編研成果,從歷史、人物、文化三個層面深入解讀高校檔案中蘊涵的大學精神,是深入研究民國大學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3]。
2.注重形式創新。校史編研成果在形式上,要以利用者樂于接受、便于廣泛傳播為原則,與時俱進,積極采用各類新興載體。一是要積極利用圖片、音頻和視頻資料,豐富編研成果形式。以電視專題片、紀錄片為代表的聲像檔案編研成果,更具直觀性和豐富性,可以很好地契合“讀圖時代”利用者的喜好。上海交通大學在校史編研方面,積極嘗試進行影像拍攝制作。成功拍攝完成了《三個世紀的跨越》《交大有些老房子》等校史紀錄片,積極推動以文化育人、以史育人。二是要充分利用網絡和信息技術,擴大編研成果的服務領域和社會影響。華東師范大學創意策劃以大夏大學校史為原型的動畫短片,語言風趣幽默,生動地再現了民國時期上海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的前世今生,在微信、土豆、優酷等新媒體上的點擊量超過100萬次[3]。四川大學積極推進校史編研網絡化工程,將館藏圖片、音視頻材料、學生課堂筆記、教師教案及舉辦的校史展覽,通過“川大記憶”和“校史展覽館”網上專欄展出。上海交通大學利用微信平臺,積極擴大編研成果的社會影響力,微信推文《這是一個走過百年的學院,把他的夢告訴了全世界》關注度超四萬,《從交大到好萊塢,她成功詮釋了“女子以自強不息”!》點擊量破萬。三是要拓寬思路,加強合作,開發校史文化產品。華中科技大學檔案館與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共青團華中科技大學委員會、華中科技大學學生會聯合出品了手繪作品《華中科技大學校園導覽圖》。這張包含了校園地圖、校外乘車交通指南、校內生活服務指南于一體,文藝性與實用性于一身的手繪地圖,在新生報到時分發到每位同學手中,不僅提供了第一手“生活攻略”,也傳遞了暖暖的人文關懷。
3.增強編研成果的時效性。校史編研要注重結合時事熱點,結合重要時間節點,才會更具現實意義,才會獲得更多關注。比如,在首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為悼念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死難同胞,緬懷前輩師生的英勇壯舉,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從未公布的檔案史料中取材,創意制作了“以勝利之名的紀念:抗戰中的大夏與光華”檔案圖片展,開展了主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在廣大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中得到了高度認可,多家媒體爭相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50年校慶期間,組織專門力量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史編研工作,出版了《花開的聲音——中國科大的那些人那些事》《科大風物》《十年關注——1998—2008年媒體報道選輯》《梅與牛——中國科大的文化傳統》《攜筆從戎——從科大走出的將軍》等編研成果,對弘揚科大精神起到了良好成效,在廣大師生校友中取得了很好的反響[4]。
4.注重策劃與傳播。積極策劃與主動傳播是有效提升校史編研成果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比如,在《王伯群與大夏大學》新書發布之前,為了讓廣大公眾了解、熟悉王伯群,提升新書影響力,華東師范大學策劃了一場“尋找王伯群后人”的公關傳播活動。通過微信、微博和《青年報》等全媒體的方式,發布《尋找王伯群校長后人出席〈王伯群與大夏大學〉新書發布會》公告,活動得到了很多熱心公眾的信息反饋。在新書發布會上,《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解放日報》、上海電視臺等全國20余家主流記者云集進行了報道。王伯群也終于以近代民主革命先驅、政治家和著名教育家的形象躍然鮮明于世。隨后,華東師范大學檔案館工作人員還專程訪問了貴州省文史館,重新挖掘王伯群作為歷史名人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力量。《貴州都市報》《貴州日報》《貴陽日報》對王伯群與大夏大學進行了專題報道,再次掀起傳播熱潮。此次活動不僅讓社會公眾和學術界重新認識了王伯群與大夏大學,也使《王伯群與大夏大學》一書的影響力得到了最大提升。
參考文獻
[1]陳寧寧.檔案編研創新的嘗試與再思考[J].檔案學通訊,2010(2):42.
[2]劉岸冰.高校檔案館的資源開發與服務能力建設芻議——以上海交通大學檔案館為例[J].蘭臺內外,2015(4):29.
[3]湯濤.我的檔案文化傳播觀[J].中國檔案,2018(1):36-37.
[4]中國科技大學用大學精神引領校園文化建設[EB/OL].[2019-08-25].https://wenku.baidu.com/view/a3de4a18fad6195f312ba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