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光享 張明霞
摘要:我國歌劇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民族歌劇詠嘆調“抖落征塵抬眼望”是代表作之一,有效對這一作品的情感進行了解,掌握其演唱處理形式,可以為我國歌劇的發展提供重要幫助?;诖?,本文通過對“抖落征塵抬眼望”的簡單概述,進而對其中蘊含的情感進行了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該作品的演唱處理,以加深對“抖落征塵抬眼望”概述的了解程度。
關鍵詞:民族歌劇詠嘆調? ?“抖落征塵抬眼望”? ?情感分析? ?演唱處理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9-0006-02
我國歷史在發展的進程當中,遺留下很多先進的民族文化,民族歌劇是其中之一。自1945年以來,我國出現了很多優秀作品,如《白毛女》《草原之歌》等。在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內,出現了很多經典唱段,“抖落征塵抬眼望”是最為知名的一首,被廣泛流傳到了今天,這一唱段演唱時,不僅涉及人物性格,而且還包含了音樂情感,只有把握住這一特點,才能更好的演唱。因此,對中國民族歌劇詠嘆調《抖落征塵抬眼望》的情感分析與演唱處理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抖落征塵抬眼望”概述
“抖落征塵抬眼望”是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當中的主要唱段之一,是主人公楊曉東進入古城前,對古城遭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破壞而發出的感慨,這一唱段不僅表現出主人公的偉大形象,而且還體現出其對國家受難時的悲憤。從整體角度來說,該唱段包含54小節,為單二部曲式,從樂曲風格、特點等角度出發,可以在快板處,將其劃分成兩段,第一段為引子,共包括8小節,通過中速,利用大六度的方式,引入到正式部分,更好的體現出作品所蘊含的情感。第二段為正式部分,該部分當中,又可將其分為2個樂段,第1樂段包括第9至第24小節,以多次跳進為主;第2樂段為25小節之后,主要特點為韻律流暢,轉換靈活[1]。
二、“抖落征塵抬眼望”概述的情感分析
(一)“悲”
在音樂作品當中,通常存在多種情感,“悲”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并非人員賦予其的特殊情感,也不是音樂自身存在的特點,而是兩者相互融合而得到的。也就是說,從傳統樂論的角度來說,“悲”是較為關鍵的情緒之一,屬于美學的范疇。在“抖落征塵抬眼望”作品當中,引子為正式部分的引入作出鋪墊,聲音速度適中,但鏗鏘有力,使其大幅度跳入到正式部分之后,通過兩個8拍的小節,由慢至快,逐漸增強音調。之后,奏樂形式突然轉變,出現悲壯的樂曲,同時,在影視畫面上,表現出主人公停駐在古城的外面,對殘垣斷壁進行凝視,并輕輕的對其進行撫摸,一方面想象到國家受到侵略的景象,另一方面,回想到戰友死亡的情景,從而產生一個悲傷的情緒[2]。其將帽子脫下,并用力拉扯頭發,將這一情感由內而外的表達出來。引子結束后,主人公帶著悲傷的情感,進入到正式部分。尤其是在“抬眼望是我斑斑古城墻,斑斑古城墻”這一句當中,通過歌詞的反復吟唱,悲憤情感展示得更加深刻。
(二)“仇”
作為該作品當中關鍵的一部分,引子的情感以“悲”為主,在快板處,利用戲曲創作的特有形式,增加了節奏速度,變為120拍/分鐘,從而進入到正式部分,在這一部分當中,充分調動了主人公的情感,因而在演唱的過程中,應利用戲曲“緊打慢唱”的形式,通過咬字力度的變化,改變作品的情感,由引子的“悲”,逐漸向“仇”進行過度,其中不僅包含了“悲”這一情感,同時,還含有“仇”。特別是“戰友犧牲在古城旁”這一句,更能反映出主人公對侵略者的仇恨[3]。
(三)“勇”
除了上述兩個負面的情感之外,該作品當中還存在正面的情感,即“勇”。古城被侵略者占有后,成為了侵略者的大本營,而主人公為了革命的勝利,不畏艱險,獨自闖入敵營深處,不怕艱苦,勇于奉獻。而且“勇”這一情感的存在,還表達的主人公對革命的信心,認為作為正義者的一方,革命一定會勝利。
三、“抖落征塵抬眼望”的演唱處理
(一)潤腔應用
潤腔是我國聲樂藝術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這一處理技法的應用,能夠對樂曲進行相應修飾,更好的展示出作品當中含有的情感。在“抖落征塵抬眼望”當中,則對這一技巧進行了應用。一是哭腔。主人公在城外時,一邊撫摸城墻,一邊進行演唱,其中,演唱至疊句時,就采用了哭腔,以體現出自身的悲傷情感。二是頓腔。在疊句時,前一個“斑斑”處,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停頓,而在后一個“斑斑”處,則要將聲音斷開,但依然要保持連貫的氣,通過氣息的方式,將兩者連接到一起,呈現出似說似唱的特點。這樣一種修飾,能夠重點描繪出國家受到破壞,以展示出悲憤的情感[4]。三是速度、力度的對比。正式部分的前半段,節奏速度為80拍,力度一般,而到了后半段,節奏迅速上升至120拍。力度改變時,并非刻意使用蠻勁,或者是大力嘶吼,而要體現出強而不炸,這樣,才會體現出主人公“勇”的情感。
(二)行腔、咬字
對于歌唱表演來說,均需要達到“字正腔圓”的要求,只有做到“字正”,才會“腔圓”。“抖落征塵抬眼望”也是如此。該唱段較為短小,只有5句話,但其中應用了很多行腔,通過這一技巧的應用,不僅體現出樂曲中存在的情況,而且還準確樹立出主人公形象。尤其是在前半段,腔多而字少,在多處地方,均應用了托腔。對情緒進行引導,從前半部分的激動,逐漸變為悲傷。如在第一句當中,演唱至“征”字時,應提高力度,采用大二圓的腔調;而在“塵”字上,需要由強進入,之后變弱再轉強;在“眼”字上,不能僵硬,采用高音調,以免破音。在“望”字上,采用一般的腔體,保持激情,不能中斷氣息,以體現出對城墻凝視的特點。在咬字方面,應使用咽壁提升共鳴腔,使音樂與情感產生共鳴。演唱“抬眼望是我斑斑古城墻”時,保持充足氣息的基礎上,從“是”漸進到“我”,腔體內部鎖緊,而外部松動,進入到“腔”字時,托腔變為圓腔,由此體現出主人公的悲傷情感。在“闖”字上,應腔圓字正,以體現出主人公“勇”的情感。
(三)節奏、律動
整個唱段當中,由兩部分構成,在前奏部分,共有8小節,在前6小節體現出歌唱的特點。而對于后兩節來說,則采用了連貫的,且較為急促的連音。進入到正式部分后,節奏出現變化,以一拍一字為主,體現出戲劇的特點。因而在演唱時,應注重這一特點,掌握作品所含有的情感,準確把握住“點”,并通過呼吸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節奏、律動。在后半段當中,由于情感發生了較大改變,使得節奏與速度也隨之而變化,以進行曲形式為主,在很多地方,應用了兩拍的切分與一拍弱起節奏,提升其律動感。同時,在相鄰兩句當中,減少了呼吸間隔,演唱人員應針對具體情況,合理控制氣息,選擇合理換氣點,以免因節奏的變化,而使受眾產生倉促感[5]。
(四)音色與為情感表現對共鳴腔的要求
正式部分前兩個小節,主人公采用激情的方式進行演唱,這時,其忘記了疲勞,不再抑制自身的悲憤情感,在“抖落征塵”四字上,應鏗鏘有力,以引發頭腔的共鳴。尤其是在“征塵”兩字上,還應對鼻咽腔進行控制,確保其挺立打開。對于中間部分來說,以暗淡音色為主,以體現出主人公悲痛的情感,演唱時,需要應用到咽、口、喉等腔。進入到最后一部分時,應有效應用頭腔,尤其是在“穴”字上,需要體現出一定的穿透力,以表現出主人不問艱辛,勇于拼搏,且智慧超群的良好形象。
四、結語
綜上所述,“抖落征塵抬眼望”當中,還涵蓋了“悲”“傷”“勇”等多種情感,通過這些情感的表達,反映出主人公的內心感受。所以,對其演唱時,應針對不同的情感,采用合理的方式,從潤腔、行腔和咬字、節奏和律動等方面著手,有效對該唱段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徐澎湃.詠嘆調《偷灑一滴淚》的情感分析及演唱處理[J].大眾文藝,2016,(15).
[2]薛微.民族歌劇詠嘆調的美學特征分析[J].大舞臺,2015,(02).
[3]孟小師.宣敘調——詠嘆調結構在民族歌劇中的作用[J].當代戲劇,2010,(02).
[4]管菁茹.基于民族歌劇主題唱段的美學特征研究[J].藝術品鑒,2015,(06).
[5]石堯堯.我國原創民族歌劇對高等民族聲樂教育的價值與意義[J].藝術研究,2015,(01).
[6]武佳偉.歌劇詠嘆調與藝術歌曲氣息運用的差異性研究[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