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勞動合同法 勞動用工 風險防范
作者簡介:孫世民,江蘇沃禾律師事務所,三級律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85
人力資源對任何企業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為了使人力資源充分利用,最為關鍵的是勞動關系管理,避免勞動用工風險的產生,能實現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法律在人力資源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法律和勞動管理實踐經驗,將其與勞動用工結合,以達到勞動用工風險的有效防治。
勞動用工,是企業與勞動者在簽訂合同基礎上,勞動者在企業進行的有償活動,根據用工的性質分析,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將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簽訂的合同作為基礎條件,勞動者被認定為企業的員工。第二,將某種勞動協議作為基礎條件形成的用工方式。一般情況下,經常存在的為勞務派遣協議。但是,在期間需要注意到,勞動用工在執行過程中,是將勞動合同法作為有關的依據,和合同法等制度下的勞動用工存在很大不同。對于勞動用工風險,在具體分析過程中,可以以合規性角度進行研究。當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勞動用工中,如果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法律法規的具體要求執行,將增加勞動糾紛。這種情況引起的就是勞動用工風險,是因為對勞動關系處理不當,管理工作中存在問題造成的。其原因主要是人員的法律意識不強,在具體操作中存在較大的不規范性,所以說,在勞動用工過程中,勞動用工風險是經常存在的[1]。
勞動中有關的法律法規為一種獨立的法律體系,該法律法規和其他的規范進行比較,整體上存在一定的復雜性[2]。不僅是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在這些法律法規基礎上,還有很多的法律法規制度。基于法規保障作用,在整體上還存在較大難度,所以說,由于勞動用工環境處于一種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將給勞動用工提出較高要求。造成勞動用工風險的主要原因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勞動合同法使勞動用工的格局發生不利因素,在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期間,人們在勞動者的地位不斷提升,給傳統的勞動用工格局帶來影響,主要是傳統模式下的勞動者思維變化,雖然新勞動合同法的執行時間很長,但是,很多用人單位在用工思維中還未有效轉變,忽視了勞動用工風險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第二,隨著派遣勞動者數量的增多,也給用人單位提出較高要求。從當前實際發展情況看,一些勞動派遣現象不斷增多,尤其是一些外地勞務派遣,因為他們在工作中缺乏實踐經驗,要增加三方關系直接的協調發展,加大力度進行管理和控制,保證其作用的發揮。從《勞動合同法》的相關內容中可以了解到,用人單位需要承擔一定的要連帶責任,隨著企業法律意識的增強,在很大程度上,對自身的風險控制還無法充分應對。第三,工作人員在執行過程中,未有效掌握勞動合同中的相關法律法規,不明確具體的知識內容。勞動人員未予以勞動合同的真正認識,未明確勞動合同法規發揮的必要性,在對勞動合同進行管理期間,沒有按照具體的要求和規范執行,也未增加數據信息的收集,在這種長期條件下,使勞動用工的風險系數不斷增加[3]。
(一)招聘風險
在一般條件下,如果對未成年人招聘或者招聘的人員和其他單位并未解除勞動合同,且勞動人員提供的證明不準確,并在期間收取了保證金,這些都屬于招聘風險。招聘期間,還存在高風險,如,如實告知義務。基于《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在對勞動人員招聘的時候,要將工作的主要內容、地點、職業面對的危害或者勞動報酬等情況詳細說明,且滿足勞動者提出的一些了解要求。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時候,如實告知是在對自身義務的履行,特別是勞動的條件、環境或者工作地點等。但是,實際上很多用人單位都未將情況如實告知,在簽訂完勞動合同后,使勞動者面對較大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勞動者再次訴訟存在很大不合理現象[4]。
(二)對勞動合同的訂立風險
勞動合同對用人單位以及勞動者都發揮重要作用,在對勞動合同訂立過程中,經常會因為一些簽訂不及時現象帶來風險。有些企業為了能減少人工成本,一般不會和勞動者簽訂合同,這樣能規避不繳納社會保險。特別主要的是,企業認為這種方式和勞動者不會產生一定關系。后期,出現了隨意解聘勞動者的現象。但是,這種現象給用人單位帶來一定風險。基于《勞動合同法》規定,如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未簽訂合同,在建立了勞動關系,必須要在用人一個月內簽訂合同,如果未進行書面形式的簽訂,企業將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基于《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如果雙方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從用工起計算,超出一個月但不到一年,需要支付雙倍的工資。如果用工時間在一年以上,則雙方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在實際用人期間,還會通過口頭方式或者是其他形式等,約定一定時間為試用期,但是,也未簽訂勞動合同,這種現象也屬于違反合同行為。從《勞動合同法》中規定,試用期是雙方已經簽訂了勞動合同,避免在發生爭執后使企業處于被動[5]。
(三)勞動人員的待遇風險
如果勞動者因為加班、工資績效發放等都未按照有關規定給予社會保險的繳納,將出現待遇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高風險點主要表現為社會保險和工傷事故處理方面。根據我國的相關規定,在一定時間內,勞動者繳納的社會保險是用人單位履行的職責,能夠有效維護企業的自身利益,促使整體的積極保護。但是,在大多數企業中,為了能降低投入的成本。沒有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這種情況提升了用人單位的用工風險,特別是在勞動者發生工傷事故的時候,很容易給企業帶來極大影響。
(四)管理風險
企業在對勞動者進行管理期間,主要對考勤人員或者是違規人員管理。其風險主要將勞動者辭退,常出現違法或者不正確的辭退現象。在長期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用人單位的思想認識不準確,特別是在試用期的時候,對勞動者隨意辭退以及勞動者因為違紀情況增加辭退現象。《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辭退勞動者就是一種單方面的合同接觸,相關的條件和規定表明,用人單位是不能隨意辭退勞動者的[6]。
(一)增強人員的勞動用工防范意識
勞動用工風險的存在和法律規定存在很大聯系,為了加強對風險要素的控制,分析其可控性和可預見性十分重要。其中,最為明顯的影響問題為強制性,很大程度上,強制性的用工方式影響了勞動用工初衷。所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相關人員需要增強自身的防范意識,充分認識其風險的存在。如果在工作中存在不認真的現象,其主觀思想是錯誤的。因此,要引導管理人員工作中按照具體的執行流程和規范操作,盡管一些程序較為復雜,也不能簡單略過,以免增加其風險。同時,還需要增強重視,給予勞動用工風險的積極防范,并結合實際加強對風險的控制和處理[7]。
(二)嚴格的管理流程
用人企業在實際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需要對《勞動合同法》等一些法律法規全面了解,且在招聘勞動者期間,雙方簽訂的合同或者人員的管理流程等,都需要按照法律法規科學開展。可以在用人當天計算,一個月之內必須簽訂勞動合同。工作中,還需要注意到,在勞動合同內,還需要更為詳細的說明出工作的崗位、勞動保障、報酬或者紀律等,在該基礎條件下,也要確保用工規章制度的完善化,保證勞動用工在各個方面都能規范發展,從而在其操作提供強大保障。
(三)加大力度進行勞動用工檢查
加強對勞動用工的檢查,需要是分析和發現存在的用工風險,保證給出具體措施有效解決,在該情況下,不僅可以避免法律糾紛現象的存在,也有利于企業勞動用工管理的規范執行。不僅如此,還需要對勞動用工的具體情況或者社會保險繳納的情況積極檢查,增加其規范化,給予全面檢查或者是進行重點檢查,在實現勞動用工更為規范基礎上,也有利于勞動用工風險的有效控制[8]。
(四)簽訂勞動合同中的風險防范
企業需要加強與勞動者之間合同的簽訂,在實際簽訂過程中,為了避免風險,需要重點關注一些要點。比如,用人單位需要制定科學、完善的勞動合同范本,按照不同的崗位,給予不同合同的簽訂。同時,企業還需要詳細分析合同的簽訂時間,通過對員工實際情況以及崗位需求的分析,可以適當的延長簽約年限。如果是人員技術水平較高,也可以考慮簽訂長期的合同。并且,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簽訂合同期間,要將具體的崗位情況詳細說明,特別是人員的權利和義務,都要在合同中說明。在必要條件下,還可以增加補充合同,避免勞動者在工作中出現較大失誤。不僅如此,用人單位還需要結合相關依據進行辭退,以免帶來法律糾紛。
從上述的分析和探討中發現,企業在實際經營和發展過程中,人力資源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為了促使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需要基于勞動合同法,避免勞動用工風險的產生,保證人力資源在企業中得到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吳茂偉,周曉娟.勞動合同法視角下的勞動用工風險防范[J].法制與社會,2015(11):257,264.
[2]孫玲玲.勞動合同法視角下的勞動用工風險防范策略分析[J].職工法律天地,2017(22):201-202.
[3]蔡和卓.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談農電企業勞動用工風險防范[J].現代企業文化,2011(27):110-111.
[4]朱坤秀.新勞動合同法下電力企業用工風險及防范措施[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12):73-74.
[5]惠曉鳳.探討勞動合同法視角下的勞動用工風險防范[J].勞動保障世界,2018(32):10.
[6]李劍華,周菊,劉繼武,等.電力施工企業勞動用工風險防范探析[J].決策與信息:下旬,2011(11):280-281.
[7]劉濤.試論企業勞務派遣用工法律風險防范[J].價值工程,2013(36):157-158,159.
[8]張露萌.勞動合同法下煙草企業勞工法律風險防范[J].決策與信息(中旬刊),2015(10):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