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霞
摘 要:小學階段是培養小學生各種規則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應當結合《道德與法治》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公德意識和遵紀守法的好習慣。文章對現階段小學生規則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規則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具體落實措施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規則教育;教學方法
規則,即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遵守的行為規范。從宏觀上講,風俗、法律法規及道德規范等都屬于規則,規則體現了具體的社會價值和道德表現。低年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意在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我國提出的發展核心素養中的社會責任,強調的就是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意識和能力。由此可見,在小學階段通過《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充分體現了核心素養教育對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自覺行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規則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階段我國小學生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規則中蘊含著一定的社會價值和道德。小學階段正是學生養成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也是形成規則意識的關鍵階段。從當前我國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情況看,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學生對規則意識的認識表面化。在低年級教學中,學生接受到很多道德教育,雖然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理想等有了初步認識,但由于學生年齡尚小,因此經常會出現不遵守紀律、不愛護衛生等諸多不良行為,如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隨地吐痰,在班級中隨意扔廢紙等。
其二,學生的言行不一致。有些學生在校內守規則,懂得尊師愛幼,講文明,熱愛集體,愛護校園的公物,但是出了校門卻大相徑庭,如說臟話,在公共場所亂丟垃圾,破壞環境。
其三,很多學生認為遵守規則就是教師布置的任務,在教師的監督下,嚴格按照規則辦事,但離開教師的視線后,認為任務完成了,就沒有規則意識了。
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規則教育的重要意義
社會行為規則就是要將法律作為行為規范的基礎,國家法律以及各種道德規范、行為規則、文明禮儀等雖然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但也使得社會環境呈現了良好的秩序。小學階段既是學生養成良好品質和行為規范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各種規則意識和道德素質的關鍵階段。因此,在小學低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其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具有積極的影響,讓其在真正步入社會后,能夠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將規則意識的相關內容貫穿于各個單元的教學中。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教材內容也逐漸加深,從而能加強學生的規則意識和道德法治意識教育。比如,校規、班規、交通規則等,讓學生知道在不同的公共場合要注意相應的規則,促使學生積極遵守校園內各項規章制度,更好地融入集體,與同學和諧相處。總之,在小學階段,通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向學生滲透了規則意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使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更好的發展,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規則教育的具體實踐措施
(一)轉變教學觀念,明確教學目標
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教學的課程改革,小學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就是以生為本,教師應遵循“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的原則。
首先,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狀態,從而改變自身在教學中的角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學生放置到教學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做好引導者,幫助學生完成學習。其次,低年級的學生心智還不成熟,如果教師只注重說教、灌輸,反而會起到副作用,達不到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的目的。因此,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滿足好奇心,提高學習興趣。教師通過直觀的表達,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情境,從而加深學生對規則的理解,促使其將所學的規則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進而達到提高學生規則意識的目的。
(二)構建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感知規則
小學階段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缺乏自制力,學習自主性也相對較差,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年紀特別小,生活閱歷有限,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教師要充分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來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充分地融合教學內容和教學情境,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同時提高其學習效果。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進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如在講到“安全地玩”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課堂轉移到室外,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帶領學生玩耍,參加各種體育活動,讓學生真實感受到玩耍時應注意的安全規則,幫助學生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可以利用相關視頻,讓學生觀看和安全有關的畫面,加深學生對安全規則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安全規則意識。真實的情境教學,可促使學生切身體會到規則的意義,從而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三)運用規則兒歌,讓學生熟記規則
低年齡段的學生,思維簡單,以感性思維為主,因而只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充滿好奇。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通過形象生動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道德與法治》相關教學內容。例如,在開展“校園里的口令”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規則編排成兒歌,通過兒歌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規則教學活動中,通過唱兒歌來幫助學生提高語言學習的能力。自然美好的音樂旋律,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可以讓學生跟著唱。比如,“下課鈴聲響,喝點水、上廁所,擺好書,望遠方,再想還要做什么?”。再如,教授“大家拍好隊”一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編排兒歌,如“排好隊,是文明,排好隊,好學生”等,以方便學生記憶。唱兒歌的方式可加強學生對行為規范的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