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仁
摘要:王季愚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外語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及辦學實踐為我國外語教學和一流外語人才培養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王季愚很早就發現了我國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為俄語教育事業指出了新的發展方向。對王季愚在外語一流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和成功經驗進行反思總結和科學借鑒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王季愚;一流外語人才;人才培養
外語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
國家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支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語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績,不僅在教育改革方面碩果累累,同時為外交、對外貿易等多條戰線輸送了大批人才,為改革開放和經濟文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俄語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為深化中俄兩國關系、推動兩國合作、促進兩國人民交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方面培養了大批精通俄語的翻譯人才,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大批懂俄知俄的科研人員,這些人不僅活躍在兩國合作的各個領域,同時為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傳統的外語教育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外語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體系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在學科體系的多樣化、專業化和跨學科化建設等方面存在著較大不足,難以滿足新時期國家對外語學科和外語人才培養的要求,特別是不能充分適應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愿景對外語人才培養的新需求。相較于其他語種,俄語教育所擔負的責任更為重大,中俄兩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不斷深化,不僅對中國俄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俄語人才培養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有鑒于此,對人民教育家王季愚的外語教育思想再研究的重要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一、打破傳統,創新外語人才培養新模式
我國的俄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是與中俄兩國關系發展進程同步的,是隨著兩國關系的發展而變化的。可以說,我國的俄語教育不僅是兩國關系發展的晴雨表,也是兩國關系發展的有力見證,更是強化中俄兩國人民友誼的重要紐帶。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后,蘇聯為幫助我國建設,在人財物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援助。與此同時,我國也實行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即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兩國同盟關系的建立和我國實行的外交方針,要求我國的俄語教育系統在短時間內培養大批俄語人才為國家服務,王季愚同志就曾接到過周總理下達的十個月內向中央輸送二百名俄語翻譯的艱巨任務。
另一方面,為了滿足當時計劃經濟集中統一的需要,適應蘇聯式工業化經濟的管理體制,我國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蘇化”改革。教育改革也要求從制度入手,按照蘇聯模式加以改造,內容既包括學制和院系設置等體制改革,也涉及到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學習蘇聯的教育理論,借鑒蘇聯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為完成輸送人才和體制改革的雙重任務,我國的俄語教學逐步形成了強調對學生俄語語言知識的教學和訓練,突出語音、語法和詞匯學習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零起點”學生的俄語水平,學生的基礎知識扎實,語音、語法掌握得較好,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也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端,如學生更重視俄語語言知識,忽略對俄羅斯(蘇聯)通識知識的學習,導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欠缺社交能力。此外,教師過于注重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導致出現了分科教學的現象,人為地將三門課程割裂,各自成立教研組,準備教學大綱和教材,相互之間缺乏配合,忽視了語言的綜合訓練,理論講解過多,學生的口語能力下降。
這種傳統的俄語教學模式一經形成,便在很長時間內沒有改革和發展,特別是隨著中蘇兩國關系的惡化,俄語學科的發展受阻并快速萎縮,導致這種模式逐漸成為了我國俄語教學的固化模式。
對于這個模式所暴露出的問題,王季愚認為是“單一化”問題,并且深刻地指出“單一化”問題是具有普遍性的。在王季愚看來,“培養目標、規格、學制、課程設置、教材教法等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毛病”,特別是對于各類人才,如外交外事人員、導游、翻譯、科研人員的培養模式“一鍋煮”,“規格、教學內容與方法大同小異,沒有特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季愚提出應當“增設一些人文學科的其他專業和系”“使學生不僅掌握外語工具,而且在某一學科領域里進行專業性的學習和研究”。
王季愚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我國俄語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同時勇于打破傳統的俄語人才培養模式,為俄語教育事業指出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在王季愚外語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黑龍江大學率先調整了傳統的俄語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俄語+方向”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秉承專業基礎知識扎實、俄語口語地道的優良傳統,設立俄語拔尖人才培養試驗班,培養拔尖型俄語專業人才、高級俄語翻譯人才和精通俄語并熟悉“俄羅斯問題”和“國際商務”的復合型人才。在此基礎之上,還提出了“專業+俄語”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聯合人才培養模式,以及“1+2”中俄聯合人才培養模式。黑龍江大學以俄語為主體的有特色、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為中國的俄語人才培養拓寬了思路,同時也為國家培養了更多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
二、貼近實踐,營造本土國際化全外語學習環境
一般而言,語言環境被視為外語學習的重要影響因素。所謂語言環境,可分為自然語言環境和人工語言環境。自然語言環境是指以該語言為母語的生活環境,而人工語言環境則是人為營造的某些場景。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最佳的方式當然是融入到自然語言環境之中,但更為普遍的方式是通過人工營造環境來盡可能模擬自然語言環境,例如很多學校采取的全外語授課和外教授課,在課堂上創建交際環境,在課下開設外語角活動,同時盡可能營造外語氛圍,在學生的學習場所、生活場所、娛樂場所擺放標有外語標識的警示牌、標語、宣傳牌等,使學生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外語、聽到外語,也要盡可能說外語。
俄語教學也不例外,語言環境對于俄語的學習影響極大。新中國建國初期,大批俄僑生活在哈爾濱,王季愚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初創之時,聘用了大量俄僑到學校工作,并對這些俄僑給予了充分的信任,不僅讓他們教授專業課,擔任助教,包括音體美等課程的教師也都聘用俄僑,甚至學校的打字員、醫務員和保潔員也以俄僑居多。在這種“隨時隨地說俄語”的環境中,俄語真正地融入到了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人工營造了最接近自然環境的語言環境,極大地克服了人造語言環境缺少自然語言環境中語言的復雜性和多變性的問題。
除了為學生營造“只講俄語”的語言環境,王季愚還要求學生多讀原文。在王季愚看來,學習外語要多讀原文,這是個規律。同時,王季愚還要求學生多聽俄語廣播、多看俄語原聲電影、用俄語記日記、用俄語撰寫論文等,并要求學校積極引進俄羅斯(蘇聯)最新的俄語教材,采購俄文圖書,積極與俄羅斯(蘇聯)大學建立校際關系。可以說,王季愚的遠見卓識和對外語教學規律的堅持為我國俄語教學和俄語人才培養樹立了典范。
不僅如此,王季愚還開創性地提出“外語教育的最重要規律之一就是母語學習和外語學習同等重要”。在哈外專時期,王季愚設立了中文教研室,為學生系統講授中國文學知識,加強學生的中文功底,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中文表達能力。更令人欽佩的是王季愚還極富前瞻性地提出“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問題”,時至今日,我國已在全球154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 193個孔子課堂,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漢語已經成為“文化走出
去”戰略的重要舉措。
黑龍江大學的俄語學科發展秉承王季愚外語教學思想,繼承發揚了哈外專時期俄語人才培養的模式和方法,十分注重為學生營造俄語學習的語言環境。同時,學校積極開展與國外大學的校際合作,先后與莫斯科國立大學、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遠東聯邦大學等俄羅斯知名院校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并承辦兩所孔子學院,經過多年發展逐漸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全方位對俄特色辦學之路。
三、深謀遠慮,重視學科發展的頂層設計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外語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擔負著為國家發展服務的重要戰略使命,必須要有更為縝密的頂層設計,制定出切實可行同時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學科建設發展規劃,既要符合學科發展的科學規律,同時也要提高學科的建設質量,在現有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并將其作為指導學科建設的行動指南和行動方案。王季愚作為人民教育家和外語教育家,一直非常重視外語學科發展的頂層設計問題,這也是其外語教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8年,黑龍江大學正式成立,學校面臨著從外語單科性大學(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向綜合性大學轉變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急需對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在籌建和創建新的院系專業時,王季愚提出了重視“三材”發展的學科建設思想,即注重人才、教材和器材的建設。人才建設就是堅持“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的原則,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通過組織進修班、研修班、理論班和高級學習班等方式,著力打造一批基礎知識過硬、專業技能突出、結構優化合理的俄語師資隊伍;教材建設秉持“結合工作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組織教師自編自寫教材,一方面編寫出講求實效,突出重點,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俄語教材,另一方面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器材建設指的是圖書資料建設,自哈外專時期,王季愚就十分重視圖書館的建設,親自籌劃購書經費,與國內有關部門聯系尋找書源,補充館藏。在王季愚的親身參與下,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建立了一所外語專業藏書極為豐富,在全國外語院校中位居前列的圖書館。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黑龍江大學俄語資料中心目前已經成為全球非俄語國家規模最大的俄語專業文獻資料中心,為俄語學科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81年,王季愚病逝前在外語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做了題為《外語教學的回顧與展望》的發言,發言中為新時期外語教學發展再一次提出了新的頂層設計,為如何解決外語教學在新時期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如何及時進行調整,如何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指明了發展方向。王季愚提出了四點:第一,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一個外語教學的發展規劃;第二,要提倡辦學形式的多樣化;第三,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外語師資隊伍;第四,要深入開展外語教學科學研究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頂層設計在王季愚外語教學思想中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到其頂層設計的理念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王季愚不僅在外語教學的頂層設計方面傾入了心血,同時也非常注重具體的教學方法。
在我國實行“一邊倒”外交方針時期,蘇聯的外語教學法被認為是最科學最先進的,其中尤以“自覺對比法”(сознательно-сопоставительный метод)最受推崇。這種教學法的原則是依靠母語,在理論指導下實踐、在理解基礎上模仿、在分析基礎上綜合。根據蘇聯的教學實踐經驗表明,這種方法培養的學生,語言文學修養較好,但是不能保證大多數學生較好地掌握外語。對于“自覺對比法”王季愚認為其有著合理的成分,也有“過于強調系統理論知識、熱衷翻譯”的缺點,既不能盲目崇拜,全盤照搬,也不能全盤否定,故步自封,而是主張采取分析的態度。她認為,針對我國對語言理論的講授和運用翻譯對比手段的匱乏,可以吸收“自覺對比法”的某些做法,但是語言理論、對比和翻譯都是輔助手段,不是目的,不能取代實踐的主要地位。實踐證明,王季愚對待“自覺對比法”的態度是極為正確的。
綜上所述,王季愚外語教學思想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今日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在新時期,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正在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這就對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規則制定能力、輿論宣傳能力、統籌協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我們的外語教育必須主動作為,為國家各條戰線輸送更多更優秀的、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本國和對象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各類專業人才。對于俄語教育而言,這種要求更為迫切。當前,中俄兩國關系已經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隨著兩國關系的不斷提質升級和各領域間合作交流的深入開展,對各級各類高質量復合型俄語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如何科學地總結和反思王季愚等老一輩教育家留下的寶貴經驗,創新人才培養理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在中俄關系處在歷史最好時期的背景下深化俄語教學,并通過人才培養助力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這對俄語教育教學既是契機,也是挑戰,更是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趙劭堅,傅善卿,李良佑.王季愚:外語教育的先行者[J].世紀,2006,(2).
[2]徐翁宇.哈外院的外語教育思想——緬懷老校長王季愚和趙洵[J].外語學刊,1998,(2).
[3]王季愚.外語教學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教育學刊,1981,(3).
[4]姜鋒.堅守與創新——王季愚外語教育思想的啟示[N].文匯報,2014-05-05(11).
[5]王季愚.回顧與展望——為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準備的發言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81,(5).
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