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靚
反譯法是指突破原文形式,從反面著手處理原文的常用的翻譯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在漢維翻譯中準確的表達原文的思想。本文通過討論反譯法的分類、使用原則、功能? 等方面的相關問題,綜合探究漢維翻譯中反譯法的功能。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實踐活動,是使用不同語言文字的民族之間用于交際的手段。漢維語雖然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 但在描述同一種概念時,漢維語都有從正反兩方面表達的習慣,然而受到具體語境以及表達習慣方面的影響,在翻譯時就要靈活運用翻譯技巧來實現語義的和諧。
翻譯的過程中為了保持原意,會不斷地改變原文的表達方式,有時會在表示肯定語氣的語句中將肯定譯為否定,或者在表示否定語氣的語句中將否定譯為肯定,使譯文更加符合譯語的表達習慣。這就是反譯法,根據語境的需要,在翻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反譯法是常用的翻譯技巧之一,是指突破原文形式,從反面著手處理原文,使譯文通順、流暢,以便更好地表達原意,或者達到一定修辭目的。常見的反面著筆法有以下幾種情況:
1.1 正話反說
正話反說,即肯定譯為否定,從反面著筆法處理原文的肯定語氣。例如,原譯是“他做什么事都很主動”,這里應譯為“他做什么事都不被動”;“他的年紀大了”應譯為“他的年紀不小了”。這種譯法有時是為了使譯文更符合維語的表達習慣,但更多的是為了達到一定的修辭目的。例如:
⑴“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四嬸慌忙地說。
-?ja? lin h?d?,s?n tutma,?zym tizim?n-dedi si?en aldirap.
⑵ 要敢于負責,不要怕。
m?sulij?ttin qat?masliq,qorqmasliq ker?k.
上句中從正面翻譯的話可分別譯為“放著”“勇敢的”但譯者全都反面處理為“別抓”“別逃跑”,使譯文明確表達出原文意義,順暢自然。
1.2 反話正說
反話正說就是用反譯法處理原文中帶有否定語氣的句子,就是把否定譯為肯定。例如:
⑴老鄭和王公伯對視而坐,久久無言。
lawd?e? bil?n wa? ɡu?bo bir-birɡ? qari?ip uzun?it?? d?im olturu?ti.
⑵ 那是不假,他已經 40 歲了。
rast,u 40 ja?qa kirip qaldi.
在句⑵中“假”原譯為“jal?an,saχta”,前加“不”譯為“jal?an ?m?s,saχta ?m?s”。為了符合譯文的表達習慣,將 jal?an ?m?s 換成 rast。
1.3 正反轉換
正反轉換指的是譯文與原文中雙重否定句與肯定句之間的轉換。雖然雙重否定句用了否定的形式,但是加強了肯定的意味,表達出的語氣也更加強烈。為了更加的貼合語境以及表達習慣,常常有以下兩種形式。
1.3.1 雙重否定句譯為“否定+否定”
⑴每一個人都是憂患,與生俱來。
ad?m hajatla b?lidik?n,uni?da ??m-qaj?u b?lmaj qalmajdu.
上句中的“與生俱來”從正面可譯為“boldu”,在句中表示一種既定、存在很久的事實,從反譯法的角度卻將它譯為了“bolmaj qalmajdu”,使譯文的語氣更加的強烈,讓人毋庸置疑。
1.3.2 雙重否定句譯為“否定句”
⑴他當選為班長,全班沒有一個人不同意。
uni sinip ba?liqni tallap,sawaqda?larni? h?mmisi qo?uldi.
上句中“沒有一個人不同意”從正面可譯為“qo?ulmi?ini qalmidi”,但會使譯文太長,有些綴余。若將結尾處直接譯成“qo?uldi”譯文就會更加簡潔,通俗易懂。
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翻譯對等。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會運用反譯法這一基本翻譯手段。
2.1 明確表達文意
翻譯的關鍵,在于理解。只有全面深入理解原文的意義之后,才可以翻譯出符合原文的正確文字,否則就會給譯文造成缺陷,使讀者陷入混亂。
2.2 符合語法規范
反譯法在運用時要考慮是否符合語法規范不能讓譯文語序錯亂,前后不搭。
翻譯不是重新立意,而是在原意的基礎上重新替換詞語組織語言,做到譯文通順暢達,符合語法要求。
2.3 符合表達習慣
語言習慣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是人們在長期交際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同一事實,也會因為選取角度的不同而造成理解和表達上的差異。因此,在運用翻譯法時要注意是否符合譯語的表達習慣,以提高譯文效果。
3.1 貼合原文
任何一種翻譯技巧的運用都是基于對原文的理解,反譯法的運用也是如此, 翻譯方法的運用并不是單一的,運用反譯法可以使譯文內容更加貼合原文。
3.2 轉換語氣
每一句話都是在特定的語境中使用的,相應的表現出作者的語境也都是不同的。有時直譯就會失去原有的韻味,反譯法是換一種語氣來表達原文的意思,就會使譯文語氣更加
貼合語境。例如:
⑴我們的工作中有不少問題,應該糾正。
χizmitid? nu??un m??ill?r m?wd?t,tyz?tm?j bolmajdu
上句從正面可譯為“tyziti? ker?k.”在概念上表明了“糾正”的必要性,若將肯定式轉換為否定式 tyz?tm?j bolmajdu,反而增強了語氣,內容也更有分量了。
3.3 表達修辭
翻譯的目的之一就是達到一定的修辭效果,在翻譯過程中,有時按原文的句式直譯也可以讓讀者理解,但在情感上還有所欠缺,相反,反譯法就可以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和交際對象的要求,利用某些特定的詞匯揭示言語的表現力和感情內容。
翻譯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準確理解原文的含義,恰當運用翻譯技巧反譯法, 可以更準確地再現原文的情境,或使譯文通順,流暢,或達到一定的修辭目的。
本文通過反譯法的基本介紹,分析出反譯法在使用時的原則,以及在翻譯實踐中的功能。反譯法作為一種常用的翻譯技巧,在運用時,會出現正話反說、反話正說、以及正反互換的情況,不論遇到哪種情況,都不可生搬硬套,需結合文本原意恰當的使用。
翻譯的本質是交際的、動態的,譯者推理時,也要根據語境,細心推敲, 最大程度地使譯文在意義和形式上與原文保持一致。總之,翻譯時需要靈活運用反面著筆等各種翻譯手段,精準地再現原文意圖,實現翻譯目的。
(作者單位:新疆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