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更加重視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文化品位,教師應通過創新教學達到新的教學目標。文章簡述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文言文創新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而介紹解決問題、創新教學的策略,為語文教師提供教學建議。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文言文
高中生學習文言文不僅能提升閱讀能力,培育文化素養,還能靈活應對考試中出現的問題,增強自身競爭力。教師應結合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改進、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做到高效學習,逐步提升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一、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文言文創新教學存在的問題
1.忽視歸納總結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但由于古文與現代漢語存在差異,文言文中的知識點分布相對零散,學生學習古文遇到許多困難。部分教師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忽視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訓練,這導致學生難以應對知識點繁多、分布零散的問題。還有部分教師意識到總結歸納的重要性,但忽視科學方法的講解。學生用筆記本記錄許多零散知識點,但沒有形成體系,需要用時通常難以想起筆記本中的內容。這種低效的總結工作不利于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也無法提升文言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應考究現代化文言文教學的方式,將思維導圖等總結方法應用在文言文教學中,體現教學過程的科學性。
2.缺乏古文教學氛圍
文言文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許多高中語文課堂并沒有形成學習文言文的氛圍。一方面,古文所述內容與現代文化有較大差異,學生傾向于了解現代文化,在對古文不熟悉的背景下,學生對學習古文并不感興趣,在文言文教學課堂中自然不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高中語文教學具有應試特征,語文教學內容多、課程安排緊湊,許多教師認為營造課堂氛圍可能會壓縮課堂教學時間,因此不愿意為講解古文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學生在缺乏學習氛圍的情況下直接進入學習狀態,通常難以把握作者表達的情感,也無法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在學習描寫景物的古文時,學生更是不理解古人對景物的萬般感受,甚至有學生認為古人的感受并非他們的真實感想,而是經過文學加工創作出來的。為改變這一教學狀況,語文教師應重視營造古文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在滲透式的情境中體會古人的所思所想,真正做到讀懂文章、理解感情。
3.教學目標失衡
高中語文的教學目標是立體的,但在應試氛圍的影響下,教師通常只關注基礎知識、基礎技能目標,忽視學生情感態度的培育。實際上,許多高中文言文中傳遞著偉大的民族情感,古文是中華優秀文化、民族情感載體,教師忽視這一載體在培育學生價值觀上的作用是浪費教育資源的表現。學生在學習古文時只重知識、不重情感,這會使文言文教學流于形式,語文學科的魅力也得不到充分體現。因此,教師應平衡不同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從文言文中汲取精神力量,體現語文教學的情感價值。
4.教學工具單一
古文的呈現形式影響著教學效果,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沒有對教學工具進行充分關注,教學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這導致學生難以充分理解古文傳達的情感,或是想象文章中描繪的景物,因而無法體會古文的魅力。在信息化教育時代,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化工具的作用,為提升文言文教學質量服務。
二、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文言文創新教學的途徑
1.巧用導圖,合理歸類詞匯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既有差異又有聯系,文言文中許多漢字的含義與當代含義有巨大差異,甚至寫法不盡相同。學生理解這些文言文的含義時容易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難以聯想到它們的古文含義。教師在指導學生時應當重點指導,引導學生對所學文言文中的字、詞進行歸類,借助思維導圖歸納總結它們的含義、詞形、用法,在腦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解決閱讀時出現的理解問題。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判斷實詞、虛詞的能力提出較高要求,還要求學生熟悉并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教師要想有效提升學生理解字詞的能力,就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翻譯,使學生在自主翻譯文言文后閱讀注釋,遇到不懂的字詞則通過查詢古漢語字典解決疑惑,進行歸納總結。然而,傳統的總結方法無法體現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高效化的趨勢,教師應將現代化教學工具引入學生總結字詞的過程,提升學生的總結效率。如教師以某個字為核心,要求學生總結該字在古文中的不同作用和含義。以“走”字為例,該字是典型的古今異義字,教師可通過對比教學加深學生對該字的印象。該字在古文中有“跑”的意思,如“棄甲曳兵而走”中的“走”便是“跑”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該字便是“行走”的意思。教師先引導學生在思維導圖的第一分支總結該字在古文中的用法,并在課本中找出涉及該字這一用法的語句進行總結。第二分支則標出該字的現代含義,與古義進行對比。
教師還可細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對某一具體句式進行分析,以狀語后置為例。在高中課本中,狀語后置的情況可大致分為三類,教師先讓學生在思維導圖中畫出三個分支,這三個分支分別是:“于”“以”“乎”,三個分支分別代表這三個介詞組成不同介賓短語的情況。然后引導學生畫出下一分支,找出自己學過的例句,探討這些介詞在課文中的用法。如“于”字通常在文言文中做補語成分,將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時,又要將“于”作為狀語成分進行翻譯。“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便是這一情況。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總結字詞的古今用法,翻譯思路會更加清晰。
2.大膽朗讀,品鑒古文內涵
拓展閱讀是提升學生品鑒文言文能力的必經之途,但許多語文教師習慣于讓學生自主閱讀。高中生的性格具有內向性特征,學生通常只是默讀文章,不愿意大聲朗誦,語文教師要恰當選擇拓展閱讀的形式,使學生能在開闊文化視野的過程中提升品鑒能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朗誦文章,使他們在聲音的變化中感受文章情感的發展變化。朗誦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基本方式之一,學生通過朗誦,語感逐漸提升,這對他們合理推測古文的含義具有推動作用。教師提倡學生誦讀文言文才能使他們在充分熟悉古文的前提下認真思考,做到“熟讀精思成誦”,從而全面而深入地解讀古文。學生理解古文需要經歷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誦讀正是將學生從感性理解引入理性理解的途徑。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能逐漸感受文章主旨,從而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誦讀的方式具有多樣性,對話式閱讀、競賽式朗讀等方式都能使學生逐漸讀出文章的情感并通過抑揚頓挫的誦讀節奏表達情感。以《項脊軒志》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采用不同方式引導學生誦讀,使學生理解文章情感內涵。
首先,由教師范讀,學生在聽教師讀的過程中感受教師語氣的變化,并初步把握文章不同部分的情感。其次,學生模仿教師的誦讀方法,結合自己對文章的初步理解朗讀文章,在讀到自己最為動容的語句時加重語氣。教師則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闡釋文中的關鍵詞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等。《項脊軒志》一文的情感較為豐富,作者表達了有喜有憂的復雜情感,教師可通過分析關鍵詞句使學生明白作者有喜有憂的原因,使學生明確文章的內在邏輯。最后,班內學生共同朗讀文章,此時學生已經對文章情感有深刻理解,教師在文章情感的基礎上進行升華,由此完成全文講解。
3.鼓勵辯論,培養思辨能力
古文中記錄著精彩的歷史故事、偉大的歷史人物,這些事件和人物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在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同一歷史事件和人物有著不同解讀,教師可在學生對歷史事件及人物產生爭議時營造積極討論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如講解《阿房宮賦》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作者僅用一百多字描繪阿房宮富麗堂皇的原因。不同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部分學生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分析,還有部分學生從寫作手法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從這兩個角度出發都能合理論述原因,教師應鼓勵學生引用古文中的字句證明自己的觀點,做到自圓其說。學生自圓其說的過程也是熟悉文章、理解作者寫作意圖的過程。且學生試圖通過有理有據的分析說服他人,競爭意識強,學習效率更高。
教師還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古籍中各類人物的優秀精神在當代的價值。如講解《燭之武退秦師》時,教師可在課堂中滲透愛國教育。講到燭之武只身潛入敵營,義無反顧為國家大義挺身而出的行為時,教師可讓學生討論自己由這一片段聯想到的中國近現代人物,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這種為國家大義犧牲小我的精神有何現代意義。再如,《離騷》中屈原表達了自己偉大的政治理想,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屈原的政治理想中符合當代價值觀的部分,使學生養成客觀、正確看待古人價值觀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對比學習的過程中能逐漸增強思辨能力,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三觀”也會逐漸完善。
4.引入教具,營造教學氛圍
高中課本中有許多描寫景物的古文,文本無法充分展現這些景色的瑰麗、秀雅,教師應巧妙使用教具,將這些景物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如講解《滕王閣序》前,教師可先播放一段介紹滕王閣的微課視頻,使學生感受到該景物濃厚的歷史沉淀。接著,教師導入正文的講解,根據講解順序播放滕王閣的圖片,或是用音頻渲染氛圍,提出滕王閣景色鮮明、壯麗的特點。學生通過視頻、圖畫、音頻,從色彩、聲音、動靜等方面切入,感受滕王閣的意境,對作者的感受有更直觀的體會。
綜上所述,教師要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探尋創新教學方法的途徑,在已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創新,做到推陳出新,體現“繼承、創新”的改革思路。教師還要在文言文教學中體現對學生個性的尊重,使教學過程符合新課標提出的新要求,為改進文言文教學課堂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張海鳳.論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學習要點[J].科技創新導報,2015(14).
[2]李蕾.新課標版高中語文文言文課后練習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蘇紅藝(1977—),女,壯族,廣西南寧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