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凡


[摘要] 目的 分析經橈動脈穿刺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隨機選擇2019年1—10月期間于該院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的42例患者當作研究對象,并按照病歷單雙號將其分為對照組(經股動脈穿刺)與觀察組(經橈動脈穿刺),每組各21例。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鞘管開始植入到球囊擴張時間與術后平均臥床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t=4.910,P=0.000;t=50.775,P=0.000),但對照組鞘管置入平均時間顯著低于觀照組(t=1.684,P=0.044);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76%顯著低于對照組14.29%(χ2=5.269,P=0.022)。結論 經橈動脈穿刺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具有較高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值得臨床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 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經橈動脈穿刺;有效性;安全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stent angioplasty for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via radial artery puncture. Methods 42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patients underwent the stent angioplasty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19 in th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assigned to control group (n=21) and observation group (n=21) according to odd or even medical record No.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tent angioplasty via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or radial artery puncture, respectively.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probed. Results The time of implantation to balloon dilatation and average resting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4.910,P=0.000;t=50.775,P=0.000); the average implantation time of sheathing cana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1.684, P=0.044); the complication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4.76%)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14.29%)(χ2=5.269, P=0.022). Conclusion The stent angioplasty via radial artery puncture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It shall b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Stent angioplasty of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Radial artery puncture; Effectiveness; Safety
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是一個重要的預防缺血性腦卒中治療手段,而傳統的治療途徑是經股動脈穿刺,但若患者存在嚴重動脈硬化或股動脈迂曲情況時,則具有極大的操作難度,且經股動脈穿刺后一般需要長時間制動患者,導致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增大,從而提高了手術失敗率與增加患者痛苦[1-2]。因此,選擇合理、安全的穿刺途徑是至關重要的,可有效提高支架置入的安全性與成功率,通過分析橈動脈的解剖結構,經橈動脈穿刺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可能會降低操作難度并提高手術的有效性與安全性[3]。故該文隨機選取2019年1—10月期間該院收治的42例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患者進行分析經橈動脈穿刺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報現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的42例患者當作研究對象,并按照病歷單雙號將其分為對照組(經股動脈穿刺)與觀察組(經橈動脈穿刺),每組各21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2:9,年齡53~78歲,平均年齡(65.6±3.5)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1:10,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6.2±3.3)歲。兩組的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簽字且該次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②所有研究對象均經診斷為椎動脈狹窄。③存在后循環缺血情況且通過內科治療后未得到明顯改善。④未合并有其他血管(主、支)病變。⑤全腦血管造影顯示椎動脈直徑狹窄率>70%且伴有程度不一的眩暈、短暫性腦缺血癥狀。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傷者。②合并有顱內動脈瘤、顱內腫瘤及動、靜脈畸形者。③有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病者。④非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者。⑤有手術禁忌證者。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行術前常規檢查,如:頭部MRI檢查、頸動脈超聲檢查及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等,且于術前3 d給予75 mg氯吡格雷(國藥準字H20000542)與100 mg阿司匹林(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050059),均1 d/次口服,連續用藥3 d。
對照組采取經股動脈途徑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雙側股動脈充分暴露,行常規消毒,穿刺點選于最強的股動脈搏動處、腹股溝韌帶下約1.5 cm,再將股動脈鞘(6F或7F)置入,采用1 000 u普通肝素進行注入,利用超滑導絲(型號為Ver135°)進入主動脈弓部,導絲撤出后行腦血管造影,依照造影結果注入肝素5 000 U后進行球囊擴張并植入支架。術后立即行顱內血管造影與椎動脈造影。術中需詳細記錄鞘管開始植入到球囊擴張時間、鞘管植入時間。
觀察組采取經橈動脈穿刺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術前給予泵入1 mg/min尼莫地平,以防止出現動脈痙攣情況。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右前臂充分暴露,行常規消毒,穿刺點選于最強的前臂腕關節搏動點,行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后,再將橈動脈鞘(6F)置入,通過鞘管注入200 μg硝酸甘油、4 mg 1%利多卡因及1 000 u普通肝素,利用超滑導絲(型號為Sim-2)進入主動脈弓部,導絲撤出后行腦血管造影,明確病變血管與介入方法后將5 000 U肝素注入,并追加800 U/h,行球囊擴張并植入支架。術后立即行顱內血管造影與椎動脈造影。術中需詳細記錄鞘管開始植入到球囊擴張時間、鞘管植入時間。
1.3? 觀察項目
①對比所有研究對象的手術相關指標。②對比所有研究對象的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相關指標
觀察組鞘管開始植入到球囊擴張時間與術后平均臥床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但對照組鞘管置入平均時間顯著低于觀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76%顯著低于對照組14.2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椎動脈負責小腦、腦干及大腦后約40%的血液供應,若其一旦存在椎動脈閉塞情況,則可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如:昏迷、眩暈及生命體征改變等[4]。因此,椎動脈狹窄治療是防止椎動脈閉塞而引發腦梗死的重要措施。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則十分適用于椎動脈狹窄合并后循環缺血患者的治療,目前,此方法已被臨床廣泛應用,其可有效治療椎動脈狹窄癥狀,具有安全、微創等特點,同時也是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5]。
有相關研究表明[6]:經橈動脈穿刺具有較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可將并發癥發生率降低至2.50%。經股動脈穿刺是首選的神經介入診治穿刺方法,但由于經股動脈穿刺的術后需限制患者活動與體位,且在穿刺時存在損傷股神經與股靜脈可能,導致出現股動脈瘺、股靜脈瘺及下肢活動障礙等并發癥,同時若患者存在嚴重的髂動脈與腹主動脈扭曲、閉塞及狹窄情況時極易造成神經介入失敗[7]。因此,還需找尋其他的穿刺方法,如:經肱動脈穿刺與經橈動脈穿刺,而因肱動脈的遠端和尺神經相互伴行,故在穿刺過程中存在損傷尺神經的可能,導致尺神經分布范圍出現感覺運動障礙,加之尺神經在損傷后極難恢復,從而使經橈動脈穿刺的應用受到一定限制[8]。橈動脈位于前臂深筋膜之下,和橈神經淺支及兩只伴行靜脈組成一個神經束(橈側血管),此神經束上面通于旋前圓肌與肱橈肌之間,下三分之二處于橈側腕屈肌與肱橈肌之間,神經鞘處在動脈外側,故經此處行橈動脈穿刺大多不會造成橈神經損傷,故經橈動脈穿刺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已受到臨床的高度關注并得到廣泛應用[9]。但經橈動脈穿刺也并不是完全安全的,其仍存在一定風險。雖然橈動脈無神經伴行與重要血管,難以造成股動脈瘺、股靜脈瘺及神經血管損傷,但由于橈動脈屬于肌性動脈,具有較高的交感神經興奮性,從而極易引發痙攣情況,且對術者具有較高操作要求(因血管穿刺與導管操作的難度較高),故術者必須具備極高的操作水平以降低并發癥及提高植入成功率[10]。該文研究發現:觀察組鞘管開始植入到球囊擴張時間與術后平均臥床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對照組鞘管置入平均時間顯著低于觀照組(P<0.05),其中觀察組鞘管開始植入到球囊擴張時間低于對照組是由于橈動脈的解剖位置更易使鞘管達至靶椎動脈,且經橈動脈穿刺的導絲操作技術難度相對較為簡單;觀察組術后平均臥床時間低于對照組是由于經股動脈穿刺時患者一般較難耐受,從而需較長時間的臥床休息;對照組鞘管置入平均時間低于觀察組是由于相較于股動脈,橈動脈較細,且搏動也沒有股動脈顯著,穿刺時容易出現血管痙攣情況,加之其解剖位置并不易穩定固定所導致的。該文研究亦發現: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76%顯著低于對照組14.29%(P<0.05),提示經橈動脈穿刺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這是由于橈動脈所處的位置較為表淺,且其周圍并無重要的靜脈與神經,故不易損傷神經,同時穿刺部位也不易引發靜脈瘺等。另外,腕關節是由橈動脈與尺動脈雙重供血,從而不會引發迷走反射,且止血也較為簡單,但股動脈術后則較難進行壓迫止血,也易引發迷走反射,雖然經股動脈穿刺的操作技術要求較為簡單,但因其存在并發癥與出血量等問題,故經橈動脈穿刺因其優點可作為首選方案[11-12]。
綜上所述,經橈動脈穿刺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具有較高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值得臨床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米玉霞,張廣玉,馬媛媛, 等.癥狀性椎動脈開口處狹窄支架成形術后再狹窄的側別分布及其預后情況[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17):2570-2571.
[2]? 李小勇,林建美.椎動脈支架成形術和藥物治療椎動脈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藥導報,2019,16(11):126-129.
[3]? 艾志兵,李龍倜,張曉東, 等.經橈動脈穿刺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的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2):273-274.
[4]? 林永娟,馮契,俞婷婷, 等.椎動脈狹窄血管成形術后支架內再狹窄危險因素相關性研究[J].東南國防醫藥,2017,19(2):136-140.
[5]? 倪貴華,趙衛東,田向陽, 等.癥狀性椎動脈開口處狹窄支架成形術后再狹窄的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6, 29(2):146-148.
[6]? 倪淑宇,杜德華.經橈動脈穿刺行介入手術后穿刺點壓迫止血時間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18,15(17):131-134.
[7]? 趙宇,金旻,王佳楠, 等.支架成形術治療老年癥狀性顱內椎動脈粥樣硬化性重度狹窄長期隨訪結果[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9(7):681-684.
[8]? 周琳,唐維國,管姝軼, 等.經肱動脈行同側椎動脈支架成形術治療椎動脈狹窄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8, 56(4):1-4.
[9]? 韓麗麗,陳玲.經橈動脈途徑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老年癥狀性椎動脈狹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3):32-33.
[10]? 梁柯,黃志志,李紹發, 等.經橈動脈入路弓上動脈內支架成形術臨床研究[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8,27(3):207-210.
[11]? 褚紀發,詹仁雅.經橈動脈途徑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治療老年癥狀性椎動脈狹窄的臨床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 34(6):1459-1461.
[12]? 艾志兵,張曉東,王云甫,等.經橈動脈穿刺進行椎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的療效觀察[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14, 31(11):1031-1032.
(收稿日期:201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