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



[摘要] 目的 分析預見性護理模式在腦出血患者急性期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7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各35例。常規組實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干預組實行預見性護理,比較兩組干預后的生活質量、住院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干預后,干預組的自我護理能力較常規組高(P<0.05);干預后,干預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71%,明顯低于常規組的31.43%(χ2=5.864,P=0.024 <0.05);干預組的護理滿意為94.29%,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7.14%(χ2=4.596,P=0.031<0.05)。結論 給予腦出血患者預見性護理,可以有效提高其自護能力,且對護理工作認可。
[關鍵詞] 生活質量;腦出血;預見性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mode in the acute phas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March 2017 to May 2019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 routine group and an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Routine care was performed in the routine group.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erformed predictive care. The quality of life, hospitalization, complication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self-care ability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 (P<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5.7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1.43%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χ2=5.864, P=0.024<0.05);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94.29%,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7.14%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χ2=4.596,P=0.031<0.05). Conclusion Giving predictive care to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ir self-care ability.
[Key words] Quality of life; Cerebral hemorrhage; Predictive care
腦出血又稱之為腦溢血,疾病發生突然且病情危險,致殘率、病死率極高,是急性腦血管疾病中最嚴重的疾病,多發生于老年人。該疾病發生的病因有高血壓伴顱內小動脈硬化(最常見的病因)、先天性動脈瘤、顱內動、靜脈畸形、動脈炎以及血液疾病等,大多數患者在發病時有血壓的增高癥狀致使血管破裂引發腦出血[1]。該疾病發生突然,且病情發展迅速,給患者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影響患者的身體功能甚至生命健康,有研究指出[2],給予腦出血患者預見性護理可以促進其機體恢復且有效縮短住院時間,該研究方便選取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70例腦出血急性期患者將其等分為兩組,分別給予常規護理以及預見性護理模式,分析兩組患者的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70例腦出血患者,按照抽簽法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各35例。常規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患者年齡44~78歲,平均(52.3±4.2)歲。干預組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患者年齡45~78歲,平均(51.0±4.3)歲。兩組的基本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常規組給予常規的護理模式如入院指導、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用藥護理等。
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實行預見性護理,具體操作如下:
(1)組建預見性小組:①根據自愿以及選拔的原則,選取6名護士組成護理小組,由主管護師擔任組長;②組長組織召開護理會議,搜集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歸類護理問題,針對患者可能存在、發生的情況給予重點護理,分析其存在的危險因素,并且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以避免誘因的發生。
(2)預見性護理的實施:①預防口腔潰瘍的護理:急性期腦出血的患者多數處于昏迷狀態,營養補充以鼻飼為主,口腔長期處于緊閉狀態致潰瘍的發生率增加,為患者口腔護理2次/d,不低于5 min/次,注意將棉球擰干防止患者嗆咳;對于清醒的患者協助其漱口。②預防腦疝的護理:遵醫囑給予脫水治療以降低顱內壓(降低顱內壓是腦出血急性期處理的一個重要環節,通常選用20%的甘露醇快速靜滴,使用呋塞米給予利尿治療),給予止血藥物、頭部制動且置于冰袋(降低腦細胞對缺氧的敏感性)以控制繼續腦出血。③預防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的護理:根據患者情況適當翻身扣背防止壓力性損傷以及沉積性肺炎的形成;遵醫囑給予抗生素治療,并觀察有無發熱等情況,定時監測血象,根據患者的情況給予霧化吸入以促進有效排痰。④預防壓力性損傷的護理:保持患者床單位的整潔、干燥,定時給予患者翻身、皮膚按摩防止發生壓力性損傷。
(3)健康教育的實施:①腦出血患者急性期的一般治療原則為臥床休息,囑其在急性發病期間絕對臥床休息2周,在臥床期間保持呼吸道的通暢、吸氧,囑其頭部微微轉動切不可大幅度活動;②患者病情穩定后指導其在床上進行四肢小幅度翻動,促進機體的恢復;③向患者講解病情以及預后情況,提高其對疾病的認識以及學會自我管理等,預防引發腦出血的誘因;④給予患者以及家屬心理護理,多與其溝通并為其講解治療的方法以及預計取得的效果,為患者及其家屬列舉其他患者成功的案例以增加其恢復地信心;⑤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使患者能夠勇敢的戰勝困難,不可自暴自棄;盡可能滿足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贏得患者的信任,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從而盡快恢復健康。
1.3? 觀察指標
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包括自我概念、執行自我照顧、自護知識、自護責任感4個維度43個條目。該量表的計分方法采用5分制評分方法累計積分,每個問題的分值為0~4分,總分為172分,分數越高,則代表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越強。根據量表的總分可以將自我護理能力分為3個層次:低等水平為0~57分,中等水平為58~115分,高等水平為116~172分。
對比分析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出院時對護理工作以及護理人員的認可程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該量表共包含19項,每項評分為1~5分,分值的范圍為19~95分,其中十分滿意:90~95分;滿意:85~89分;基本滿意:74~84分;不滿意:≤73分。內容包括護士的工作能力,護士能在需要的時候在身邊,護士巡視病房的次數,護士的態度,護士提供疾病以及治療的類型,護士在護理過程中尊重患者的程度,護士注重保護患者的隱私程度等。滿意度為十分滿意+滿意率+基本滿意義之和。
1.4? 統計方法
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干預后的自我護理能力情況
干預后,干預組的自我照顧、自護知識、自我概念、自護責任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分析的并發癥發生情況
干預后,干預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71%,明顯低于常規組的3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分析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
干預后,干預組的護理滿意為94.29%,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7.1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預見性是指人體對于事情發展的前瞻以及判斷,往往預見性的強弱可以決定個體能力的大小,也會為以后的進步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在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應該培養預見性的能力,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從患者心理、精神、社會等進行評估,形成主動學習與實踐的氛圍,提高防范意識、提高護理質量以促進患者的身體恢復[3-5]。
隨著醫療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護理領域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擴大,護理理論也在不斷地深入以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6-7]。神經科護士面對的是一種高危且高風險的服務,患者的病情變化快且病情危重,需要護理人員及時準確并且有預見性的進行護理,預見性思維要求護理人員綜合觀察、分析、評價、多監督、多方面評估患者,能夠提出護理問題、發現護理潛在并發癥、制定護理防范措施,同時提高護理質量以達到保障護理安全的目的。
該研究成立預見性護理小組,搜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病情并制定出個性化的護理措施,針對患者的護理問題實施預見性的護理,如預防口腔潰瘍、腦疝形成、消化道出血、呼吸道感染、壓力性損傷、尿路感染的護理等,幫助患者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重視疾病、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戰勝疾病,從而提高了治療的依從性、也學會自我管理,同時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成果。該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的自我照顧、自護知識、自我概念、自護責任評分均高于常規組(P<0.05),表明經過健康教育以及操作前、后向患者及其家屬充分的解釋,提高了患者對疾病的關注程度,也督促其學會了自我管理,該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71%,明顯低于常規組的31.43%(P<0.05),經過對患者的預見性護理,有效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患者的痛苦。與相關研究相似[8],表示經過一系列的預見性護理措施后,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從而促進身體的恢復,有效避免了因為不良因素的影響加重患者病情的情況,文獻中指出選取了38例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的患者,干預后其并發癥發生的例數為4例(10.53%)與該文結果相似。該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4.29%、較常規組的77.14%高(P<0.05)。
作為一名護理人員應該努力提高其自身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預見性思維的能力,依據患者病情的發生、發展特點、規律以及發展的趨勢,進行預測和推理,并且制定護理計劃付諸行動。預見性護理干預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獨立思考以及鉆研的能力,能夠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體現護理本身的價值,使護理工作由被動變為主動,保證護理工作的安全性,從而提高護理質量。但是預見性思維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培養才能夠形成,培養預見性思維的前提是意識的形成(護理人員必須認識到預見性思維可以提高臨床的效率,也是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的必備能力)、基礎是經驗的積累(護理人員通過臨床實踐或者相互交流經驗總結經驗)、關鍵是知識的升華(護理人員將現有的實踐經驗轉為優秀的思維能力,再更好地指導實踐工作)。
有關研究文指出,預見性護理的實施要求護理人員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溝通密切,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有所了解,并且有計劃的制定飲食計劃,視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健康教育,文中指出實施預見性護理后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是超前護理模式,是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預測患者可能發生的問題而及早地采取防范措施,最大程度減少患者的痛苦以提高護理質量,保證護理安全。
[參考文獻]
[1]? 杜玉娟.預見性護理模式在腦出血患者急性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療,2019,38(6):140-142.
[2]? 柳春華. 研究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模式在腦出血患者急性期護理中的應用[C]//中華護理雜志社.2019年全國護理新進展與選題寫作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護理雜志社、中國醫藥教育協會,2019:3.
[3]? 候榮.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模式在腦出血患者急性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12):93.
[4]? 黃曉晴.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模式在腦出血患者急性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A3):55-56.
[5]? 張坤.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模式在腦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應用要點[J].當代臨床醫刊,2018,31(3):3852,3848.
[6]? 李敏.對比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模式在腦出血患者急性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35):98.
[7]? 張士芹,孫玲,葛慶玲.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模式在腦出血患者急性期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6):193-195.
[8]? 王塏焱.預見性護理干預在腦出血患者急性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醫療裝備,2018,31(7):164-165.
(收稿日期: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