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
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作為教師,無論教授什么課程,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過程始終。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教師的主導作用非常重要。本文指出了高校教師在課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從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素養、恰當把握課程思政內容、發揮管理育人作用等方面發揮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教育主導作用
教師肩負著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課程思政,教師是關鍵。韓愈的《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其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傳道”。所謂“道”,即為人處世之道,包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同時,“傳道”貫穿于“授業”、“解惑”之中。作為教師,無論教授什么課程,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學過程始終。如何充分發揮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1.1重知識技能傳授,輕思想品德教育
從課程思政的角度看,每一門課程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只是有的思政內涵多,有的思政內涵少;有的思政內涵顯,有的思政內涵隱。一般來說,人文社科課程思政內涵較多、較明顯,思政課程外,語文等課程“文以載道”的特征非常鮮明突出。相對而言,理工科課程思政內涵較少、較隱晦,多體現為科學精神和職業道德規范等。問題是,有的教師不重視課程思政,認為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不大,甚至存在排斥心理,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觀點被一些專業課教師認同。
1.2 重教學內容宣講,輕教學過程管理
課堂教學與管理應該同步,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同時,教學管理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學管理的混亂會直接導致思政教育失效。目前,高校課堂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教師只重視課堂教學內容傳授,不重視教學過程管理。有的教師認為教沒教是老師的事,學不學是學生的事。個別教師責任心不強,學生上課遲到、早退、曠課不管,上課玩手機、睡覺、講小話不管,欠交作業不管,成績考查考試寬松軟。這些現象敗壞了教風、學風,也嚴重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培養。
1.3 重思想感情抒發,輕意識形態把控
課程思政要因課程而異,適時、適度、適量,不可信馬由韁,隨心所欲。但是,個別教師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敏感性不強,課程教學不能準確把握思政尺度。有的教師借題發揮,東拉西扯,該講的不講,不該講的講很多,特別是個別教師思想偏激,混淆學術觀點與政治問題的界線,喜歡針砭時事,甚至發表不當言論,嘩眾取寵。有的教師缺乏理性,感情用事,宣泄個人情緒,當著學生面發牢騷,泄怨氣。
1.4 重學識內容表達,輕人格品行修煉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要嚴于律己,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人格形象。但個別教師學識水平不低,課堂教學能力不差,但自身思想品德修養不夠,對自己要求不嚴,品行不正。有的教師做兩面人,在課堂上對學生講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個別教師沾染了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離正軌,貪圖名利,作風不正,辦事不公,在成績評價、評優評先、獎助學金評定等方面存在問題。個別教師的不良人格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2.1? 嚴格要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高校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好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關,使每一個教師都充分認識自身角色的社會責任和社會意義,嚴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發揮積極的人師表的作用。強調教師為人師表,特別注重以身示范,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嚴格要求教師遵守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教育教學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茍,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該說的話不要說,不該做的事不要做。教師要關心愛護學生,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和生活的困難,用愛心溫暖人心。教師要耐得住寂寞,抗的住誘惑,守得住底線,志存高遠,淡泊名利,自覺抵制校內外各種歪風邪氣,讓學生親身感受師德的高尚。
2.2 重視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學識水平和政治素養
首先,教師要致力于不斷學習研究學問。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其北大校長就職演說中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對“高深知識”的不懈研究、探索和追尋,正是大學教師的本質特征和“核心價值”。以“本學科最前沿的知識”來“豐富自己”,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大學教師;以“全人類的知識”來“武裝自己”,才能擔當起“樹人”的重任。同時,教師要用對“知識”的研究、探索、反思的精神和態度來啟迪、陶冶、引導、和激勵學生,使學生養成對學術研究的敬畏和遵從, 形成終身學習和研究的態度和習慣。其次,教師要銘記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角色定位,自覺提高自身政治站位。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認真學習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論水平。要具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政治敏感性和辨別力,關注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維護黨和政府的領導。
2.3 強化意識,恰當把握課程思政內容
課程思政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課程思政關系到“培養什么樣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方向和大局問題,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決不能認為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課程思政是每一個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每一個教師對此都要高度重視。同時,課程思政普遍存在,但各門課程也有各自的內涵和特點,既不能不聞不問,也不能牽強附會。從宏觀層面看,為誰讀書、讀什么書、怎樣讀書等問題是所有課程教學的思政內涵,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體現了周恩來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從微觀層面看,思政課程是直截了當思想政治內容的灌輸,而專業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則各有各的思政內涵,例如,工科專業課程首先要體現科學態度、工匠精神、規范意識等內涵,體育課程要體現強身健體、吃苦耐勞等內涵。有些課程的思政內涵不一定要說,而是要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去感受和體會,耳濡目染,心領神會。
2.4 加強管理,發揮管理育人的作用
教育的一致性是教育學上的一條重要原理。 這條原理要求學校各方面的教育及對學生的影響要講究一致,否則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做好大學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三育人”工作。教育教學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教育教學管理對課程思政的作用是使學生遵守教育教學規章制度,按教學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并達到相應考核標準,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進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師必須承擔起課程教學管理的責任,嚴格要求學生,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特別是對上課不認真、考試不誠信的學生進行嚴肅處理,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學風,確保教育教學質量,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作者單位: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