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曦陽
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事業進步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支撐。經濟社會快速并穩步發展,與之對應的教育事業也邁入新時期,要求充分發揮其服務及引領作用,培養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讓其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這是各大高校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課題。基于新時期大學生服務社會現狀,著手分析其中所存問題,并著力挖掘大學生服務意識缺乏的成因,再提出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培養的有效對策與路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強調,要將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并有效落實, 堅持教育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與生產勞動實踐有效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意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意識形態成果,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法寶,其積極作用在時代檢驗下得以彰顯。若無服務意識,人將自私,社會將渙散,國家將喪失戰斗力。現今,我國已邁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時代,此新時代背景下,服務意識更需根植并生長在每位公民心中。大學生作為服務社會的先鋒隊,更應肩負起歷史使命,承擔起社會責任,要樹立起社會服務意識,更真心服務于他人,更全面服務于社會。“愛人者人恒愛之”“助人者人恒助之”,唯有樹立如此服務觀念,我國才能在新時代謀新局、開新篇、立新章。
1.1 服務社會理念缺位
新時期素質教育已全面實施推進,在高校人才培養方面,良好服務社會意識是其內在要求。然而,有效高校服務社會理念缺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為重視專業技能提升與掌握,而在服務社會意識培養方面未能有效深入,僅停留于表面,致使大學生服務社會意識培養與自身發展難以有效融合,契合度較低,缺乏整體性與系統性,實效不盡人意。
1.2 服務社會認知偏差
在大學階段,學生正處價值觀形成期,對事物的正確分辨力仍有待提升,特別是在服務社會意識這方面,難以界定,較為模糊,仍舊有不少大學生服務社會就是“或重于泰山”或“無私奉獻”等,可以說在服務社會方面,存在著認知偏差,當個人與集體產生利益沖突時,學生難以進行抉擇,這種服務社會認知偏差表現更為明顯。也有不少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會產生畏難心理、講求回報、甚至出現功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對服務社會意識存在著理解差錯。
1.3 服務社會內涵不彰
在高校人才培養方面,以到相關單位實習形式,讓大學生學會用理論聯系實際,將二者有效融合,理論科學指導實踐,實踐反作用于理論進行有益補充,做到知行合一,所以,相應實習單位予以大學生實習的客觀點評就有著重要意義。但是,通過調研發現,不少實習單位對高校實習生工作表現并未予以較為肯定地評價,集中表現為溝通不順暢、工作態度不認真等問題,致使實際工作中錯誤頻出,并且,在被批評時,不能虛心接受等問題明顯。
2.1 大眾傳媒消極思想挑戰
“互聯網+”全面滲透,社會媒體得到快速發展并不斷普及,逐漸大眾化,大學生作為作為新事物的最直接、最廣泛受眾,受大眾傳媒影響愈加深刻。然而,時下,大眾傳媒所推發內容參差不齊、泥沙俱下,存在著很多與社會主義主流核心價值觀不相符、甚至相悖的文化價值,其相關內容更是涵蓋著個人主義、以及功利主義等錯誤的、消極的思想,在很達程度上,這些限制著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例如個人主義,宣揚一切應從個人利益出發,并凌駕于集體利益至上。這些錯誤且消極思想極大地挑戰著新時期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形成。
2.2 社會不良風氣間接影響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社會經濟得以飛速發展,與此同時,當今社會上伴隨而來的也有不少不良分風氣,拉關系、走后門等。不論何種行業,均存在著部分人為追求私利,而舞弊徇私行方便,即為何種事情均不講規則,而更多地是講人情,甚至這種意識在社會中已被默認。這些社會不良風氣對高校人才培養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培養更是舉步維艱。據周德芹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調查報告可知,近三成認為“能賺大錢”就是實現價值,而近四成認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由此可將,當下社會有著較為明顯功利性特征表現,大學生極易受到這些社會不良風氣影響,而產生偏差,此種情況下,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形成較為困難。
2.3 校園文化欠缺直接作用
大學生日常活動以及生活作息以校園為主,因此,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培養與形成意義重大。然而,相較于其他方面意識建設,在校園文化中服務意識文化建設較為欠缺,呈現出一種不完善狀態。在班級管理方面,制度還有待完善,辦理內部雖設有班委,但是,多數人在思想上認為班委就應該服務于他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自身在班級內部的責任意識,主人翁精神并不強烈,班級文化直接產生作用,導致服務意識處于較低水平;而在校園宣傳方面,其宣傳制度體系不甚完備,未營造出良好服務文化氛圍。此外,校園內各種服務型實踐活動較為缺乏,致使文化與理論未能讓大學生結合應用于實際校園生活中,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培養也就收效甚微。
3.1 發揮傳媒正向輿論作用
面對大眾傳媒消極思想挑戰,就需要對傳媒作出相應優化,要充分激發傳媒正向輿論作用,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首先,社會主流媒體應主動作為,承擔起相關社會責任,對推發內容進行嚴格篩選審查,去粗取精,盡力剔除功利主義等錯誤思想,更注重社會主義主流核心價值觀宣揚,積極宣傳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正面國家形象,以及社會服務精神;其次,明星、網紅等社會公眾性人物,要時刻對自身形象以及社會影響予以關注,以自身行為促進服務意識宣傳,弘揚正能量,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此外,于每位公民而言,包括但不限于大學生,自身既是傳播源,也是傳播媒介,也應規范和約束自身行為,在持續性的社會實踐生活中,不斷提升自我社會服務意識。
3.2 建規立法強化文明建設
為有效應對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及需要建規立法,來規范約束行為,以此強化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大學生,是社會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社會資源的享有者,更應從自身出發,從小事做起,擇善而為,積極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為社會整體服務意識形成提供助力;與此同時,要確立自身原則底線,樹立規則意識,拒絕做人情社會附庸,并堅決摒棄社會不良風氣,為社會服務意識形成奉獻自身綿薄之力;此外,在新時期背景下,要有效提升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還需不斷健全法律法規,將管理嚴格化,對損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等違法行為予以嚴厲懲戒,更進一步推動社會價值觀法制化,從而強化社會主義文明建設。
3.3 加強校園服務文化營造
在社會道德建設方面,社會主義榮辱觀是指路牌。正確價值觀及價值判斷的形成,其關鍵在于榮辱明辨。要切實有效培養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就須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導向,加強校園服務文化營造。首先,高校應重視理論引導,有意識地在“兩課”課堂中進行服務類知識傳輸,促使服務意識融入課堂,也深入大學生思想;其次,還應全方位、多角度、廣視域地在校園內開展服務文化宣傳,例如定期開展校園服務之星評選等,并以廣播、創辦公眾號等多樣化手段進行宣傳,以此協同共建校園服務教育新生態;還需用理論聯系社會實踐,大學生社會服務意識要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在班級管理上,要樹立起主人翁意識,積極承擔班級責任,形成集體榮譽感,并且,還應多組織、多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鼓勵大學生多參與,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其社會服務意識,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作者單位:豫章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