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洛峰


[摘要] 目的 探究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采用MRI以及CT檢查作用和影像學表現。方法 方便選擇在該院進行腰椎間盤突出檢查的88例患者為研究樣本,其檢查時間均在2018年1— 12月之間,全部患者均同時進行MRI以及CT檢查,檢查結果均提示為腰椎間盤突出,通過對88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病理檢查結果作為判斷其準確性的唯一標準,觀察兩種治療方式診斷準確性和影像學情況。結果 在MRI檢查結果中腰椎間盤突出診斷陽性率為76例(86.36%),陰性率是12例(13.64%),陰性結果中包含3例漏診以及9例誤診;在CT檢查結果中腰椎間盤突出診斷陽性率為73例(82.95%),陰性率是15例(17.05%),陰性結果中包含5例漏診以及10例誤診,兩種檢查方式在準確性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48,P>0.05)。CT檢查在椎間盤積氣以及椎間盤鈣化方面診斷準確性高于MRI檢查,在硬膜囊受壓、脊髓受壓以及椎間盤變形方面診斷準確性低于MRI檢查(χ2=18.867、12.516、4.812、21.863、27.596,P<0.05),但CT檢查與MRI檢查在神經受壓方面診斷準確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737,P>0.05)。結論在腰椎間盤突出檢查中MRI檢查以及CT檢查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并且MRI檢查針對椎管狹窄以及受壓情況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將兩種檢查方式聯合應用于臨床腰椎間盤突出檢查,可一定程度上提升檢查準確性。
[關鍵詞] 影像學特征;腰椎間盤突出癥;CT;MRI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CT (computed tomography) i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 The clinical data about 88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patients checke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8 in our hospital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MRI and CT was performed.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seen as the sole criteria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The diagnosis accuracy and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diagnosis rat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based on MRI was 76 cases 86.36% and 12 cases 13.64%, including 3 missed diagnosis cases and 9 misdiagnosis cas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diagnosis rat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based on CT was 73 cases 82.95% and 15 cases 17.05%, including 5 missed diagnosis cases and 10 misdiagnosis cases. The diagnosis accuracy based on MRI and C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χ2=0.448,P>0.05); the diagnosis accuracy of intervertebral pneumatosis and calcification based on CT was higher than MRI; the diagnosis accuracy of dural sac compression,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and intervertebral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CT was lower than those of MRI (χ2=18.867, 12.516, 4.812, 21.863,27.596,P<0.05); the diagnosis accuracy of nerve compression based on CT and MRI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χ2=0.737,P>0.05). Conclusion Both of MRI and CT has high diagnostic valu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However, the diagnosis accuracy of spinal stenosis and compression based on MRI is higher. Therefore, the combination of MRI and CT can increase the diagnosis accuracy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Keywords]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CT; MRI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疾病中較為常見,其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各組織出現退行性變化,并且長期在外力作用下導致椎間盤纖維環破裂,從而引起髓核由破裂位置向外突出,對周圍神經產生壓迫,導致出現腰部疼痛情況[1]。第四腰椎至第五腰椎間隙、第五腰椎至第一骶椎間隙是臨床腰椎間盤突出常見部位[2]。當發生腰椎間盤突出癥時,大部分患者可表現為腰部顯著疼痛,并且疼痛還可向下肢放射,使得其疼痛程度加重,當突出的腰椎間盤壓迫馬尾神經時會造成患者單側或雙側下肢出現感覺障礙情況,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大小便失禁等情況,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3]。因此,早期對疾病進行診斷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積極意義。磁共振成像技術(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及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y,CT)在臨床影像學檢查中較常使用,該文 對2018年1—12月期間在該院進行腰椎間盤突出檢查的88例患者實施CT以及MRI檢查,對比研究其診斷價值和影像學特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在該院進行腰椎間盤突出檢查的88例患者為研究樣本, 回顧分析患者臨床資料情況,88例患者均實施MRI以及CT檢查,并通過病理檢查結果對其診斷準確性實施評估。88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在36~59歲之間,年齡平均值是﹙46.33±5.31﹚歲;病程在5個月~6年之間,病程平均值是﹙3.67±1.09﹚年。全部患者及其家屬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要求參加研究。該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研究方法
88例患者入院后均實施MRI以及CT檢查,其中MRI檢查方法是:儀器:0.5T日立永磁核磁共振,檢查醫師指導患者平臥于檢查床上,設定檢查順序為矢狀面(SAG)、T1加權成像、T2加權成像、脂肪抑制(FS)T2加權成像、橫軸位(TRA)T2加權成像。其中T1加權成像中重復時間以及回波時間分別是500 ms、16 ms,T2加權成像中重復時間以及回波時間分別是5 100 ms、90 ms。在檢查過程中,重點觀察椎間盤突出部位、信號情況以及椎體形態情況,觀察突出的椎間盤是否對脊髓和硬膜囊產生壓迫以及椎管是否出現狹窄情況。儀器:GE16多排螺旋CT,檢查醫師指導患者平臥于檢查床上,首先對圖像實施定位并設置掃描線,針對患者腰椎間盤實施仔細掃描,設定掃描數值包括電壓為120 kv,電流是250 mA,層間距離是1 mm,層厚是3 mm。觀察掃描后所獲得的圖像,重點觀察腰椎間盤部位、形狀和腰椎密度等,觀察椎管有無狹窄以及側隱窩情況,并將患者椎體、椎弓和椎關節情況于正常形態進行比對分析,明確病變部位以及椎間盤突出程度。
1.3? 觀察指標
將病理檢查結果作為判斷MRI以及CT檢查準確性的唯一標準,觀察MRI以及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準確性[4]。通過觀察研究MRI以及CT圖像,分析其影像學特征。可從椎間盤形狀、鈣化、積氣以及神經、硬囊膜是否受到壓迫等方面開展。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MRI以及CT檢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準確性
將病理檢查結果作為判斷檢查準確性的唯一標準,88例患者經MRI檢查,提示76例為陽性,陽性率為86.36%,12例為陰性,陰性結果中3例漏診,9例誤診;88例患者經CT檢查,提示73例為陽性,陽性率為82.95%,15例為陰性,陰性結果中5例漏診,10例誤診。兩種檢查方面診斷腰椎間盤突出準確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 表1。
2.2? MRI以及CT檢查腰椎間盤突出影像學特征
MRI檢查在硬膜囊受壓、脊髓受壓以及椎間盤變形方面診斷準確性高于CT檢查(P<0.05);MRI檢查在椎間盤積氣以及椎間盤鈣化方面診斷準確性低于CT檢查(P<0.05);MRI檢查與CT檢查在神經受壓方面診斷準確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椎體之間通過腰椎間盤以及四周各種韌帶相互連接,當出現下列原因時,腰椎正常形態會發生改變,包括:①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腰椎間盤中髓核伴隨年齡的增長其含水量不斷下降,致使其形態發生改變,導致椎體穩定性變差,極易松動,而纖維環進行性退變會導致椎體堅韌程度下降;②外力長時間影響導致腰椎間盤出現輕微損傷,進一步推動了其退變進程;③成年人腰椎間盤血運較差,自身修復功能不足,當遭受到較強外力侵襲時或導致其髓核突出;④遺傳因素;⑤腰椎、骶椎先天性形態異常;⑥妊娠、寒冷刺激以及突然負重等因素均會誘發腰椎間盤突出[5]。由于多種因素導致腰椎間盤出現受損以及形態改變,致使患者腰部出現顯著的疼痛情況,并且當突出的腰椎間盤壓迫神經根時,會造成患者下肢感覺障礙,對患者生活以及工作產生嚴重影響。臨床有研究表明,在腰椎間盤突出早期進行確診并采用有效的治療措施,可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預后,同時避免對周圍組織以及神經造成損傷。因此,疾病早期進行診斷并治療尤為重要[6]。
臨床對于腰椎間盤突出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式包括MRI以及CT兩種,其中CT存在分辨率較高、平掃面積較廣以及檢查速度較快等優勢,通過進行多層螺旋CT可直接、全面的觀察到患者腰椎間盤突出具體部位、面積以及突出程度等情況,可協助醫師對椎間韌帶、纖維環以及盤髓核有無鈣化、積氣等情況進行診斷,并且還可明確突出的椎間盤是否對神經根造成壓迫,增強醫師對疾病的判斷能力,有利于后期治療的開展[7]。但由于多層螺旋CT僅僅對椎間盤實施橫向平掃,極易造成游離髓核的漏診情況,并且還會對患者機體產生較強的輻射損傷,導致其診斷準確性下降。在該次研究中,CT檢查在椎間盤積氣以及椎間盤鈣化方面診斷準確性高于MRI檢查,在硬膜囊受壓、脊髓受壓以及椎間盤變形方面診斷準確性低于MRI檢查(P<0.05),但CT檢查與MRI檢查在神經受壓方面診斷準確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MRI可通過設定多種參數以及方位獲得患者腰椎間盤突出部位全方位的圖像,同時其對于軟組織也具有較高的分辨率。通過T1加權成像可觀察到椎體之間以及椎間盤的形態,通過T2加權成像可觀察到突出的腰椎間盤部位、形狀以及同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等情況,可協助醫師了解髓核的情況[8]。陳明等人[9]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CT以及MRI檢查,研究兩種檢查方式診斷準確性。在其研究中,CT陽性檢出率是75.00%,MRI陽性檢出率是90.00%,兩者檢測差異性不明顯。該文 中,在MRI檢查結果中腰椎間盤突出診斷陽性率為76例(86.36%),陰性率是12例(13.64%),陰性結果中包含3例漏診以及9例誤診;在CT檢查結果中腰椎間盤突出診斷陽性率為73例(82.95%),陰性率是15例(17.05%),陰性結果中包含5例漏診以及10例誤診,兩種檢查方式在準確性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文 研究結果中,CT以及MRI陽性檢出率與陳明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具有可靠性。當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伴有椎管狹窄情況時,CT診斷準確性低于MRI,但CT在小關節以及椎弓等部位具有較高的診斷作用。
綜上所述,MRI以及CT在腰椎間盤突出方面均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將兩種方式聯合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的檢查可提升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
[1]? 趙妙,雷平光,杜震生,等.染色內鏡結合超聲內鏡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診治中的價值[J].中國醫藥科學,2018,8(6):194-197.
[2]? 時愔,王開化,田全良,等.經皮椎間孔鏡下行TESSYS技術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7):1674-1675.
[3]? 李曉江,王晶石,楊有庚,等.經椎間孔脊柱內鏡技術治療老年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合并神經根管狹窄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1):2713-2715.
[4]? 張愈峰,侍德.顯微鏡下椎間盤切除術與顯微內鏡下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老年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3):661-663.
[5]? 孫亞文,徐南偉,何勁,等.椎間孔鏡微創與開放性手術治療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的療效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8,17(15):1663-1667.
[6]? 馮志學,羅少生,余裕珍,等.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癥狀體征與CT影像學表現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骨科雜志,2016,22(1):82-85.
[7]? 張小剛,張軍,周濤,等.MRI與CT對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診斷[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19):53-56.
[8]? 王忠明,楊宏濤.CT與MRI在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20):2055-2057.
[9]? 陳明,王艷芹,呂培敬,等.MRI和CT在腰椎間盤突出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比較[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6):142-144,152.
(收稿日期: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