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雪
摘 要: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高校育人體系中的重要力量,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展示出巨大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平臺優勢和資源優勢,逐步形成了組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和網絡育人模式。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組織應繼續從干部培養、落實考核、打造精品和協同育人的角度不斷優化育人模式,著力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育人;模式
一、高校共青團組織育人的角色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特別對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2018年,團的十八大通過了修改后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章》,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新時代的基本任務,明確指出共青團組織應切實保持和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
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為密切聯系青年的重要組織,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力量,應積極探索時代特征和青年特點,落實“凝聚青年、服務大局、當好橋梁、從嚴治團”的工作格局,擔當育人工作的生力軍。
二、高校共青團組織的育人優勢
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最有活力的群團組織之一,堅持服務青年的工作生命線,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發揮出巨大的育人優勢。
(一)政治優勢
目前,在校大學生中共青團員的比例相當高,使得共青團工作開展有著天然的群眾優勢。特別是近些年,各地深入貫徹從嚴治團方針,進一步嚴格了入團標準,嚴把團員入口關,并通過強化團員教育管理,有效提高了共青團員的質量和團員隊伍的活力。在此基礎上涌現出一批政治覺悟高、工作能力強的團員干部,成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可靠力量。
(二)組織優勢
高校共青團組織建立了在黨委領導下,以團委為核心,以學生會為主體,以社團及其他學生組織為外延的“一心雙環”組織格局。既發揮了團委對學生會、社團的指導作用,也充分調動了學生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積極性,依托“團—學—社”不同平臺,滿足青年成長成才需求。此外,高校共青團組織具有“校—院—支部”三級管理系統,團委可不依賴于傳統的行政班級,直接指導基層團支部開展各項工作,實現育人工作在系統內部的高效運作。
(三)平臺優勢
高校共青團組織通過長期的工作實踐,形成了學術、實踐、文化、科創等多個活動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既有依托專業舉辦的學術競賽,例如“挑戰杯”、“創青春”、Jessup國際模擬法庭、模擬聯合國等比賽,又有例如辯論賽、歌手大賽、迎新晚會、主持人大賽等豐富校園生活的文化活動。此外,配合國家、地區、學校相關活動,招募各種類型志愿者,借助志愿者服務平臺,覆蓋絕大多數在校大學生。
(四)資源優勢
高校共青團組織整體呈現出素質高、能力強、思維活、年輕化等特點,因此在開展教育和活動時,會積極爭取優秀資源,主動進行跨校、跨地區、跨年齡段的深入合作。從橫向來看,高校團組織密切聯系各大兄弟高校,實現校際間互通有無;聯系高校所在社區,實行“雙報到、雙結對”;借助社會力量,實現校內資源和社會資源優勢互補,提升共青團工作的社會影響力。從縱向來看,高校團組織積極與中小學開展“大手拉小手”活動,通過優勢資源跨年級、跨年齡段共享,實現育人工作“傳、幫、帶”。
三、高校共青團組織育人模式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團組織扎實推進新時代背景下共青團改革,將時代背景與青年需求相結合,形成了以下幾種主要的育人模式。
(一)組織育人
一方面,夯實基層團組織建設,通過嚴格落實“三會兩制一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團員理論學習、團員意識培養、優秀集體塑造等,突出團組織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增強團員青年對團組織的歸屬感。另一方面,繼續推進“一心雙環”工作格局,加強學生會和研究生會規范化建設,提高社團建設質量,通過“團—學—社”三級聯動,最大限度地服務廣大團員青年。
(二)實踐育人
高校共青團組織圍繞立德樹人的中心任務,堅持“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積極組織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既有公益服務類志愿者,內容涵蓋助殘、敬老、扶貧、咨詢等,也有服務國內外重大活動的專項志愿者,廣泛播撒“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此外,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地區特點,組織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引導大學生深入實際、了解國情,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文化育人
習總書記曾說過:“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高校共青團組織在重大時間節點積極開展主題教育,例如“三五”學雷鋒服務日、國慶70周年紀念活動、國家公祭日儀式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此外,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學術、文藝、體育特色活動,打造活潑可愛的團組織吉祥物形象,能夠極大地拉近了團組織和青年的距離,營造出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四)網絡育人
高校團組織以其年輕化的特點,能夠借助新媒體和各種互聯網平臺,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借助微博、微信、易班等平臺,發布常規官方消息;借助抖音、B站、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開展活動宣傳甚至在線學習,實現互聯網+育人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平臺具有傳播快、覆蓋廣、獲取信息成本低等特點,在網絡育人過程中一定要加強輿論引導和監督工作,使網絡平臺為我所用,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四、高校共青團組織育人模式優化
高校共青團組織目前已成為高校育人的重要力量,但是依然存在“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現象,存在基層團組織活力不足,校園活動數量繁多,學生疲于應付等現象。因此,針對育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優化建議。
(一)選人用人,加強干部培養。
事業發展,關鍵在人,能否選拔出合適的干部并做好接續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基層團組織是否具有活力,多半和學生干部有很大關系。針對各基層團支部書記及各部門負責人,實施2個月的試用期,觀察其是否能夠勝任崗位要求。對于無法勝任崗位的干部要及時整改,情節嚴重者可以直接換下。對于工作能力強的干部,一方面要進一步提高其政治素養,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工作實務的熟悉度,通過專業化、系統化、長時期的培養,打造一支優秀的干部隊伍。
(二)以評促建,落實考核制度。
目前大多數高校對于團委、學生會各部門、社團以及各基層團支部缺乏定期考核,也缺乏有力抓手。雖然開展了“優秀部門”、“星級團支部”、“魅力團支書”評選,并且隨著從嚴治團的深入,基本整改了軟弱渙散支部,但對于基層組織的約束力仍舊有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團組織的整體活力和工作效率。因此,應嚴格審查團支部“三會兩制一課”實施情況,通過團支書述職和團支部答辯,將支部分為不同等級,提出不同整改建議,并且和支部評獎評優掛鉤。對于團委、學生會各部門和社團負責人組織述職,由其上下級組織及個人對工作實際進行打分,針對問題限期整改。
(三)刪繁就簡,打造精品活動。
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校內外各部門、機構、組織紛紛推出各類主題活動,活動數量日益增多,活動實施主體也各有不同,學生出現了在各種活動之間疲于應付的現象。作為“第二課堂”實施主體的共青團組織,應當率先垂范,刪繁就簡,對于活動效果和參與人數不理想的活動進行合并或刪減,著力打造精品校園文化活動,通過提升活動內在質量,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從而提高學生的獲得感。
(四)合力協作,推進“三全育人”。
高校共青團組織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時,要主動與校內外組織開展協作,積極發揮黨建帶團建作用,充分利用輔導員、專業教師、校外導師和社會團體的力量,實現“三全三圈育人”。同時,將青年成長成才需求與國家和地區重點工作、高校辦學目標、教學任務相結合,實現共青團育人的協作統一。
高校共青團組織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力軍,在黨組織和上級團組織的指導下,深入貫徹《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充分發揮團組織自身優勢,積極優化共青團組織育人新模式,努力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陳昕.“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團組織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30(02):11-13.
[2]劉亞男.高校共青團育人價值體系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7(11):54-60.
[3]鄒佳锜,孫小鑫.高校共青團組織構建第二課堂育人工作模式研究[J].智庫時代,2019(17):127+130.
[4]張維權,楊雅瓊,班振海.供給側改革視域下新時代高校共青團育人新模式[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15):244-245.
(作者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上海 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