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盼
摘 要:現代社會的急劇變遷與發展,改變了家庭功能的存在方式,也改變了家庭功能實踐活動本身,家庭矛盾也隨之突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社會學“鏡中我”理論透露出,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分毫不差的反應著和復制著父母的行為。討論父母行為尤其是失當行為對孩子成長的負面影響具有極為現實的意義,能夠客觀的評估一個孩子性格的形成與父母行為之間的相關度,并警示和提醒人們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關鍵詞:父母失當行為; 子女性格形成 ;? 影響因素
有人認為嬰兒生下的時候是渾渾沌沌,其實,寶寶自出娘胎的剎那,就能感應別人的擁抱。所以,護士總要母親盡快懷抱、撫摸嬰兒,令嬰兒有無比安全感,也是奠定日后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孩子是在不斷模仿與學習中成長的。幼兒的模仿力約在一歲半便開始,到了兩歲,便會按照自己的意志,顯著地模仿周圍的人。此期間,幼兒最主要是接觸母親,因此,母親便成為幼兒模仿的主要對象。如果母親表現開朗,孩子便會變得活潑。相反,母親如果整天愁眉苦臉,或經常擺出一張厭煩的臉孔,孩子的臉上也會呈現憂愁的樣子。因為母親對孩子而言,就是一面鏡子。孩子到了三歲,模仿力更強,除了父母外,老師、同學、甚至電視上的人物,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這個時期,父母看見孩子模仿一些成人不大好的動作,也不要隨便加以禁止。因為在孩子的世界里,并沒有錯與對,只有喜歡與不喜歡。家長的模范言行對子女有巨大的影響,同樣,家長的不良言行也會對子女有巨大的影響。古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兒童離家長最近,他們的行為品德如何,自然與家長有密切的關系。
一、父母失當行為的典型表現
1.互相爭吵:由于各種社會的壓力,孩子學習的家里,經常會出現夫妻爭吵,家庭不和的情況出現。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但是作為血濃于水的孩子,在心靈上是與父母緊密相連的。父母的情緒變化一定會造成孩子的心理變化。不少研究都發現,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會對父母間的爭執有哭或激動等負面反應。因此,父母親吵架時,孩子很難置身事外,他們也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會試圖介入化解沖突。大人不懂得謙讓,經常互相責怪。其實,無論是父母吵架,還是父母和老人不和,對于孩子來講都是心理上的電閃雷鳴、雨雪交加,但苦于自己年齡尚小,無能為力,只好躲在角落里暗自抽泣。和諧的家庭氣氛對于孩子的成長,就像充足的陽光和水分。父母的關系就是孩子的天氣,孩子的心靈還很稚嫩,惡劣的天氣不僅妨礙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往往還會留下終生的心理陰影。
2.品行不端:老師剛講了語言美,回家就聽到大人罵街;課堂上剛受了公德教育,爸媽就亂扔垃圾、撿錢不交公。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同樣會被孩子看到眼里,年幼的孩子只會模仿,年長的孩子或許在經過學校或身邊的人影響下會改正自己的行為。但是一些影響還是會跟著孩子一生。
3.否定教育:如果你不是孩子,就永遠不能體會到被父母責罵、貶低的滋味。孩子考了第二你問他為什么沒有考第一,孩子會跳舞你說他不務正業,父母的評價和認可在孩子心中的分量非常重要,但是往往家長無法意識到這一點。在他人面前對孩子斥責謾罵都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孩子需要得到肯定和需要,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責罵。
4.父母失信:無論是對家人還是朋友,許諾的事情不認賬或者大打折扣或者無限期拖延。孩子每天都和父母待一起,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撒謊、甩鍋,各種言行不端的舉動會讓孩子迷惑,他們不明白為什么父母的言行,跟父母教導他們的話不一致,長期以往勢必影響孩子的成長,孩子必定會受到影響。
5.缺乏寬容與理解:孩子還小,思維能力和身體能力都不成熟。很多時候犯錯、闖禍遠非孩子本意,但是孩子得不到應有的寬容和理解。中國人普遍缺乏嘗試精神,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幼年時期,嘗試失敗不被寬容和鼓勵,從而不敢嘗試。建議父母朋友寬容孩子無意的過失,鼓勵孩子嘗試心中的想法,雖然未必成功,但是孩子會從中獲得成長的機會。
二、父母的失當行為關于對孩子的不利影響
1.長期在父母爭吵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心靈的寧靜和平衡遭到破壞,性格會變得陰沉、焦慮、抑郁或粗暴。面對父母的爭執,年幼孩子會認為:“都是我不乖,爸爸媽媽才會吵架的。”這是因為幼兒的思考是以自我為中心,傾向將周遭所有的事物都與自身建立關聯,因此認定是自己犯了錯父母才會吵架,如果自己乖一點或表現好的話,爸爸媽媽也許就會和好。這種自我中心的歸因,如果沒有父母的說明和保證,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孩子自我概念受損,甚至全盤否定自己。
2.小孩子模仿能力強,但是辨別能力又很弱,因此,他們經常是不加選擇地模仿一切。當小孩子第一次聽到周圍的人說臟話的時候,他們不會認為這是不好的言語,他們會認為學會這樣一句話便增加了自己的詞匯量,甚至是覺得好玩覺得新奇便學會了臟話。當他們了解到臟話的意義時,已經將說臟話視為一種稀松平常的事情。 影響小孩子形成文明用語習慣的因素主要有家長、同伴以及周圍的環境。有的家長在孩子面前說話從來是口無遮攔,從來不檢點自己的行為,甚至對孩子說臟話是聽而不聞的。家長不以身作則,孩子不容易形成正確的三觀。在學校學到的仁義廉恥在家長無意下的行為都會受到思想沖擊。
3.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觀念,而另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只習慣于使用獎勵,從來不懲罰孩子,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如果犯了錯誤,適度的懲罰是應該的。當然,懲罰并不專指打罵、責懲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種多樣,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適當的場所或時間濫用獎勵,也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在孩子年幼的心靈,父母的評價至關重要,父母一味的對孩子進行謾罵會讓孩子缺乏自信,自卑,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4.父母的失信行為給孩子樹立了消極榜樣,你說話不算數,很難要求和指望孩子說話算數,只要你無法完全監控,孩子隨時存在失信的可能。如果父母經常說一套,做一套,對孩子進行的語言教育和自身行為有很大差距,對孩子的語言要求與對孩子的行為規范存在較大的差距,那么孩子心理可能會受到扭曲,缺乏主見,遇事搖擺不定、不果斷,常常陷于彷徨和茫然,甚至自我矛盾之中。
5.孩子在不被理解的家庭中很容易害怕嘗試,因為他的錯誤不會得到諒解,就會害怕嘗試新鮮事物。如果某些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過大,會導致孩子到社會中因為害怕出錯而謹小慎微,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三、應對父母失當行為的策略
1.如果父母有爭執應該避開孩子進行商議, 解決爭吵原因,為了孩子要避免爭吵。不和諧的家庭環境對于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為孩子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非常重要。讓孩子有安全感,而不是時時處于在父母爭吵中被忽略的一方。沒有了緊張的爭吵氣氛,有利于家庭成員之間溝通。
2.父母也要向孩子學習講文明,講禮貌,為孩子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為孩子做出錯誤的示范,督促孩子健康成長。健康不僅僅是身體健康,更多的是心理健康。多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和孩子建立平等和諧的關系。戒掉不良嗜好,多進行運動或者外出旅游等有意義的家庭活動,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3.即使是面對自己的孩子,說話也不要毫無選擇,孩子年齡越小,他們對于父母的評價就越依賴,消極的評價、惡劣的情緒對孩子的傷害是很大的。同樣一句話,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說,善意和鼓勵的角度,比指責和貶低更能發揮積極的效果。孩子出錯時,家長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錯誤在哪里,從而幫助其吸收教訓,改正缺點。
4.盡量做到守信,不要輕易承諾,言必行,行必果。對孩子也一樣,考第一獎勵玩具就一定要買,而不是讓孩子在期望中不斷失望。同樣不要讓孩子對關于父母對自己教育方面產生疑惑,教了我言而有信,自己卻言而無信,很容易讓孩子走入思想誤區。無法建立系統完整的三觀。
5.對孩子進行鼓勵,給予他們寬容和原諒,犯錯是難免的,不要對他太過苛求,讓他們有嘗試的勇氣。在尊重和寬容中成長的孩子才可以更自信,更有勇氣嘗試一切,創新和勇于實踐。
父母的失當行為多而細小,是滲透在我們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經我們走訪所收集到的數據,大致發現父母一方或雙方有暴力行為時,子女通常表現為極端厭惡家暴或在教育下一代時變本加厲使用暴力行為。父母暴躁、撒謊、不講公德、不懂謙讓等種種行為同樣會在家庭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子女,影響的大小或多少無法統計。
結語:由此可見,父母失當或恰當行為對于孩子缺陷或完整性格養成的重要性,以及個體性格養成對其成長的意義。家庭生活氛圍,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父母自身的素質、生存質量、父母對兒童的期望以及子女對父母教育的感知程度等,都將對子女在價值觀、個性特征、心理健康、行為表現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影響深遠。在少兒生長發育過程中容易發生行為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及不良的生活環境更容易導致行為問題發生。警醒父母關注自己的失當行為可能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及為年輕父母和即將成為父母的個體提供理論與案例的參考。其中案例調查也可做其他教育方面的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1]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
[2]朱東武 朱眉華:家庭社會工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盧淑華:社會統計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8
[5][美]蘭迪·拉森/[美]戴維·巴斯 人格心理學[M],郭永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1.
(作者單位:渭南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