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紅霞
摘 要:黑龍江大興安嶺雙河源濕地公園位于大興安嶺東南坡、小興安嶺過渡帶的西北部,為限制開發區域,是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保障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范區。長期過度采伐結果,使天然林面積減少,蓄積下降,林相變壞,經濟價值降低,成、過熟林減少,單位面積蓄積量減少。通過森林分類經營,調整森林資源經營方向,增加生態公益林面積,采取封山育林和禁伐措施,加大森林資源管護力度,使森林資源得到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態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關鍵詞:濕地;生態環境;生態效益;休息休養;和諧
一、黑龍江大興安嶺雙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生態功能定位
(一)生態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黑龍江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把省域主體功能區劃分為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國家農產品主產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禁止開發區域等三個區域。濕地公園所在區域屬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1.生態功能定位。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為限制開發區域,是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保障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范區。
2.發展方向。水源涵養型生態功能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生態修復,植樹造林,涵養水源,開展以中幼林撫育為重點的森林撫育經營,保護野生動物;合理分布農業人口,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務和基本生活條件與省內其他地區大體相同;繁榮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保障社會穩定;基本建立起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產業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生物多樣性維護型生態功能區。禁止對野生動植物進行濫捕濫采,保持和恢復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種群的平衡,實現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良性循環和永續利用;加強防御外來物種入侵的能力,防止外來有害物種對生態系統的侵害;保護自然生態系統與重要物種棲息地,防止生態建設導致棲息環境的改變;擴大保護范圍,降低城市建設強度,改善水域及濕地環境。
(二)主要生態問題
長期過度采伐結果,使天然林面積減少,蓄積下降,林相變壞,經濟價值降低,成、過熟林減少,單位面積蓄積量減少。
在寒冷的自然條件下,林木生長緩慢,森林資源逐漸枯竭。森林資源的枯竭,不僅失去了可采林木及林下動、植物資源,而且直接破壞了森林生態平衡;同時,森林生態系統所具有的調節環境功能也明顯減弱,進而加劇了區域生態環境問題。
(三)生態保護方向
通過森林分類經營,調整森林資源經營方向,增加生態公益林面積,采取封山育林和禁伐措施,加大森林資源管護力度,使森林資源得到休養生息、恢復發展,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態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目前,天然林全面禁伐有利于森林恢復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二、生態(生物多樣性)現狀描述方法
參考《涉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生態影響專題報告編制指南》,對于項目周圍(1000m內)植物多樣性及植被類型及分布,依據相關專著進行詳細描述。對于動物分布、水生生物等現狀,主要通過文獻資料和濕地總體規劃資料進行描述。
三、生態系統
(一)生態系統典型性和代表性
雙河源濕地公園保存了完整的大興安嶺東南坡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公園內分布著大面積沼澤地,具有典型水域、沼澤、草甸、灌叢和森林植被,并彼此之間緊密相依。這種森林、濕地復合的生態系統為寒溫帶中低位濕地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濕地生態系統。
(二)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性
濕地公園所在地韓家園林業局,由于建設較晚,屬于大興安嶺最后建設的林業局,很多區域還保存完好,尤其是該濕地公園內還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各生態系統處于正常自然的發育階段,具有良好的自然性。
(三)濕地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
濕地公園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由于該公園屬于小興安嶺向大興安嶺的過渡地帶,部分楊、樺林的林隙中有水曲柳等斑塊,且林齡結構合理,自然更新良好,表現出較好的發育態勢;公園內眾多的河流、泡沼、草甸、林間溪谷及沼澤濕地中,是許多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以及各種水禽的重要棲息生境;倭勒根河及其兩岸廣泛分布沼澤和濕地植被群落,所以,其生態多樣性非常豐富的,是大興安嶺東南坡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
四、物種
(一)黑龍江大興安嶺雙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植被及植物
濕地公園屬寒帶針葉林區域,是橫貫歐亞大陸北部的歐亞針葉林區域最南端,又是我國最北端的一個植被區域。黑龍江大興安嶺雙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代表植被類型是興安落葉松為主的寒溫帶針葉林,代表有:興安落葉松、白樺、越桔、篤斯,窄葉杜香等。黑龍江大興安嶺雙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未發現保護植物。
(二)黑龍江大興安嶺雙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動物
雙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具有豐富的動物資源,濕地公園及周邊區域有脊椎動物78科296種,其中,鳥類17目42科203種,獸類6目16科39種,兩棲類2目4科6種,爬行類2目3科6種,魚類13科42種。公園及周邊區域有屬國家重點保護的46種,其中,鳥類資源37種,獸類9種,屬國家I級保護鳥類有細嘴松雞和金雕等4種,國家II級保護鳥類有大天鵝、燕隼等33種。公園為冷水魚類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該區生存著特有的細鱗魚、狗魚等珍貴經濟魚類共30種,且有許多種為具有地區代表性的物種。
五、黑龍江大興安嶺雙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土地利用
濕地公園總面積8712hm2,其中濕地面積7656hm2,占總面積的87.88%。濕地中,沼澤濕地面積為7334hm2,占濕地總面積的95.79%;河流濕地的面積為322hm2,占該公園濕地總面積的4.21%。本次永久工程占地面積為48.2891hm2,其中在濕地公園面積為2.6607hm2,占濕地公園面積的0.03%。
黑龍江大興安嶺雙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為喬木林地、沼澤濕地,植被類型為灌叢沼澤和興安落葉松林、白樺林,是濕地公園自然景觀的基礎。黑龍江大興安嶺雙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植物種類比較豐富,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以大、小興安嶺過渡帶的西北部寒溫帶針葉林沼澤濕地及其珍稀水禽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為其基本資源特征;以永久性河流、森林、灌叢、草本、沼澤化草甸等沼澤濕地等多樣化濕地組合為景觀特色;以沼澤濕地和水禽棲息地的保育和可持續利用為基本目標;集濕地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濕地觀光體驗和休閑游覽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家濕地公園;我國大、小興安嶺過渡帶的西北部沼澤濕地生態系統代表性的、國內著名的國家濕地公園;韓家園林業局水源保護地。
參考文獻:
[1]城市濕地公園的發展與對策[J].郭麗娜.吉林農業.2011(08).
[2]濕地公園營建設計策略初探[J].張祎,成玉寧.建筑與文化.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