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鋼
【內容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因其較強的理論體系以及抽象的知識內容,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使學生提不起濃厚的興趣,加上以往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記憶性的內容較多,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感覺十分枯燥。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運用激發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開啟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針對如何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做如下內容的闡述,希望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激發? 問題意識? 初中? 道德與法治課堂
前言
道德與法治學科理論性的知識內容比較多,并且知識內容對于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初中生由于找不到良好的學習方法在道德與法治學習過程中常常感到十分吃力,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厭學的狀態,為了扭轉學生在學習中的不良心態,教師應當積極的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問題意識激發教學方法的應用,它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保證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一、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生大膽質疑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了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前提。在整個教學活動的進行中,教師所處的地位是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因此教師要首先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才會將創新的教學思想傳遞給學生。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引導,要不斷的培養學生形成對教學提出問題的意識。在問題意識的培養中,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重要的前提,學生只有對教師的接受程度高了,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做到與教師緊密的配合,這樣才能夠有助于教師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①。因此為了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主動關心學生,與學生多展開溝通交流,從而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為激發問題意識教學方法奠定基礎。
二、采取問題教學法,激發學生問題意識
在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運用問題教學法是關鍵,運用問題教學法的核心是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有了學習自信心的學生在學習上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將樹立學生自信的理念融入到教學理念中,要不斷對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行激發。例如在生活在民主國家教學中,教師在問題教學法的實施上,首先要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對問題探索的欲望,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注意難易程度逐漸遞進,在保護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的探索進行教學內容的學習,然后通過鉆研,試著讓學生獨立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對于學生的大膽質疑,教師要給予充分及時的鼓勵,從而在建立學生強烈學習自信心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②。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培養學生提問自信心
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僅體現在學習上,還體現在性格特征和情感上,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用科學的觀點正確看待學生的個體差異,并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對不同的學生展開不同程度不同方法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教師要對不同學習進度和學習能力的學生進行客觀的分析,仔細分析各類型學生在學習中的弱點和優勢,然后針對其自身的特點向學生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③。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會換來學生對教師的認可,也有助于良好課堂互動氛圍的營造,只有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增多了,學生才會逐漸的樹立起提問的自信心。反之,若是教師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所有的學生都運用同樣的教學方法,那么就會將學習程度差的學生越落越遠,不僅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相反還會使學生在學習上產生越來越嚴重的自卑心理。
四、借助時政材料,提高學生提問興趣
由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理論性較強,死記硬背的知識點很多,加之在以往的課堂上教師教學方法的枯燥單一,造成了很多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十分厭煩,這樣不僅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還會導致學生知識點記憶的不扎實,并且實踐能力也是十分欠缺的,因此將時政材料融入到教學中,能夠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點的基礎上,善于將理論知識與時政相結合,采用時政教學方式,能夠有效解決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困境。
結語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上,教師利用激發問題意識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科學的有策略的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激發,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采取有效的問題教學法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萌發,從而助推教學成果,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效率。
【注釋】
① 周燦榮. 情感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05):27.
② 李亞卿. 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 學周刊,2019(18):68.
③ 李強. 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05):81.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山縣馬力鎮干扎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