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輝華
熱愛學生是我們教師的天職,愛學生既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責任。小學生猶如一棵棵小樹苗,一片片充滿希望的綠洲,他們的成長需要陽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潤。教育就是要像撫育樹苗一樣,作為班主任,要用責任和擔當的愛,去給學生拋灑愛的甘露,愛的溫暖,為他們點燃奮進的火焰,開啟理想遠航的引擎。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的關系,對世界充滿好奇,充滿渴求,好動、好問的他們心里總有許許多多的“十萬個為什么”,這就需要我們在他們探索的路上,充當路標,給予明示、指引和關愛。只要我們付出無私的愛心去感化、塑造、溫暖他們,就能為他們的成長撐起一片藍天,他們就能茁壯成長。
一、率先垂范,為學生示范一個好榜樣
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者,在學生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模仿能力強,他們往往對老師的一舉一動當作自己的鏡子。在學校里,由于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時間最長,從課內到課外,從學習到生活,從紀律到思想教育,每一項工作都與學生息息相關,影響最大。如果我們不注意鏡中的自己,往往會使孩子“有樣照樣”。因此,作為班主任,要嚴格自律,切莫以為孩子小,不懂事,而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班主任規范了自己的行為,才能去給學生做好表率,才能起到“好樣”的作用,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在學生心目才有威信。
班主任要求學生講文明禮貌,就要從自身出發,準時上下班;注重日常語言表達,謙虛謹慎,尊重學生,不挖苦諷刺學生;很多小學生在家里基本家務活都不用做,甚至連掃地、擰拖把都不會,鏟除地上的泡泡糖漬更不用說,老師要給示范;教學時,教師板書書寫認真規范;在與學生交流中,不輕易打斷學生的陳述,認真做好聆聽者等。班主任的一言一行,能為孩子一個效仿的“好樣子”,做實實在在的榜樣,用心、用愛為學生人生路上做好領航人、指路人,才都能產生一種潛而默化的教育效果,學生也能慢慢養成“尊規守紀”的學生。
二、團結活潑,為班級營造一個好氛圍
老師與學生,太多時候人們的傳統觀念就是“大人”與“小孩”的關系,是要在學生中一種威嚴角色出現的。但事實上,如果老師沒有與學生更多情感上的認同、不能與學生更多的“共鳴”,就不會讓學生在情感上接受老師。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班級氛圍也會“萎靡不振”。俯下身去,與學生同一個視角看問題,就能我我們與學生保持有更多同一“水平線”的視野,師生距離就會愈來愈近。這個來自班主任的主導、主流因素,就會成為和諧班級氛圍最重要的基礎。學生在一個氣氛活躍、團結奮進的班級,就會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
班主任充分利用課間、課外等各種機會與學生接觸、交流;引導學生分享成功的體驗和快樂;組織“我能為班里做點什么”課題班會演講;學生遇到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班級、學校活動做他們的“拉拉隊員”……只要我們用心,創設更多不同形式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就能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進取、氛圍濃郁的班級,學生對班級歸屬感、自豪感會逐漸變強,在這樣充滿活力、凝聚力的班級中學習生活,班級的整體到個體的“戰斗力”就會不斷加強。
三、人性管理,為班級增添一片人情味
班主任每接手一個新班級,都會制定出或多或少的各種班規,加上學生們在“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及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等,學生在這些“規矩”中規范各自的行為。制度管人是沒有多少爭議的事實,但對管理班級,尤其是管理小學班級,還是要有點“人情味”的管理。如果班主任對“違規”學生嚴格地“參本”管理,特別是不加了解、不假思索地讓一些“偶犯”“初犯”的學生,也“一視同仁”地進行懲治和處罰,往往會適得其反。事實上,班級管理需要班主任更多地愛去“規范”管理學生,管理中增添點人情味,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比“嚴格執法”效果還要好。
比如學校施行的班級量化考核,其中的加分減分的條條框框,就是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的,學校值日老師、學生只是按照相關規定扣分。但過后,如果班主任不問青紅皂白地對學生按班規進行處罰,必然會讓個別特殊學生意識上“雪上加霜”。例如,有一次我班上兩位學生同時遲到,班上被扣了2分,按“班規”拉了班級后腿的,應該罰掃衛生間。其中一個是“初犯”。當我看到充滿委屈的同學在近乎含著淚水走進衛生間時,認定肯定是有問題,便主動幫上手。事后,我了解這位同學家里父母離異,父親出門打工,做姐姐的她還要照顧一年級的弟弟,很少遲到的她已付出了很多努力……我發動班上“志愿者”,幫扶她的學習;積極與家長溝通,做通家長返城務工,一邊上班一邊照顧子女……后來,我從變得越來越陽光的她深深地感受到,幸虧我在工作中多看了一眼,多給了一份愛心。此后的班級管理,我更加“有心”了。班級在充滿人性化的管理中,班級凝聚力、學生集體榮譽感越來越強了,每個月的流動紅旗見證了每一個同學的努力。
四、跟進學習,為自信奠定一個好基石
工人做工,農民種地,學生讀書,說到底“收成”就是他們最強有力的獲得感,對于學習來說,成績的進步,就是他們獲得感的體現。每一位學生都希望自己在學習中能收獲成功、收獲進步。但往往會事與愿違,同在一個課堂上學習,同樣一個問題,同樣一份作業、試卷,學生表現出來卻是參差不齊。班主任跟進學生各科成績,盡可能讓學生能有成功、進步的體驗。當然,班主任無論是學習上的輔導,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導,都需要及時跟進。學生各方面有進步,才能走上良性發展的快車道,才能讓自己有更多的自信。
學習習慣、動機、方法、環境、時間等,都有可能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比如,班主任跟進學生的學習習慣。一些學生成績不能進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他們學習習慣有關。有些家長“機不離手”,小孩效仿大人,對電視、網絡 “情有獨鐘”,常常喜歡邊學習邊聽歌,邊做作業邊看電視,造成注意力分散;特別是一些學生,一邊吃著東西,一邊通過翻書來完成作業,花費大量時間,甚至不能如期完成作業,造成問題越積越多,惡性循環學習事倍功半,效率低下。因此,班主任的跟進,為幫扶學生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能更好地進行有的放矢做好工作。跟進是為了幫助學生改進,學生只有在不斷取得一個個小成功后,慢慢匯集成為自信的基石,他們才能收獲更多的自信。
總而言之,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都需要班主任付出勤勞與汗水,精心撫育,他們才能茁壯成長。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崇高的,只要我們在學生成長的路上,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情感智慧去愛學生,給他們的成長給予關愛,為他們的成長撐起一片藍天,他們就能成長為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呂薇.給點陽光讓他燦爛[J].新課程(教研),2012(10).
[2]張日新.教師人格魅力在育人中的作用[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 2011(10).
[3]趙子霞.以養成教育為主線做好班級管理工作[J].管理觀察,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