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于高校音樂教育來講,是一把雙刃劍,多媒體課堂的發展給教學帶來很多便利的同時,課堂上的“低頭族”也越來越多。高校音樂教師也要緊跟國務院的“互聯網+”計劃,緊跟時代發展,將新型的“互聯網+”的授課思路帶進課堂,優化傳統音樂課堂的視唱練耳教學方式,使高校音樂教學順應新時代的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校音樂教學;發展策略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網絡對人們學習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經由互聯網計劃引進的新媒體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的完善,音樂課程的專業知識多為抽象形的復雜知識。因此,在授課時融入網絡思想對音樂的發展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對高校教育領域的改革更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音樂課程現狀
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最初融合就是把多媒體教學系統引進課堂,目前各大高校都建立了多媒體教室,包括了控制系統,電腦,擴音器,投影儀等。教師利用這些設備更便利的將視頻,聲音等融入了實際課堂教學,豐富了授課內容,也增加了學生上課時的多維感受。
在音樂課堂上視唱練耳的學習中,教師也利用多媒體技術解決了很多傳統課堂遇到的難題。如計算機中的打譜軟件代替了教師的板書;聽辯教材的播放更是節省了教師在鋼琴與黑板之間穿梭的時間;利用現代數字化音頻處理技術也解決了課堂中樂器的局限性。但是這并沒有改變傳統教學強調共化性的模式,只是通過現代化技術用多媒體取代了黑板而已[1]。
不同于傳統教育的共化性人才培養,現代化教育提倡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這也是最符合成長規律的理想型教學模式。高校教育的現狀只是把信息化技術引入了課堂,卻忽略了網絡時代下學習知識已經發生了質變。所以高校音樂教師要積極改變傳統教學思維,把“互聯網+”的課堂思路作為基石,繼續探索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
二、“互聯網+”領域下的教學發展策略
(一)利用互聯網創新教學方式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校教學中更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合理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通過網絡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擺脫傳統枯燥無味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也可以通過智能手機上的app來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會進行隨機提問,就給一部分學生造成了僥幸心里,覺得不一定能叫到自己,而合理運用app進行在線作答,就可以使學生的參與度達到百分之百,也有利于教師掌握整體的學習情況。再比如在學習和弦連接聽辨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索不同的音頻,通過對不同音頻的分析比較,使抽象的接收型記憶變成實際的聽覺感知記憶。[2]
(二)利用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
互聯網技術的日漸成熟,使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迎來了新的階段。如中央音樂學院17年時推出的“央音在線”app,就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它實現了在線教學,直播,社交等功能,讓那些接觸不到大師,專家的學生,也能自主學習名師課程,實現了教育資源公平共享的愿望。再比如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等高校,逐漸嘗試將講座與直播相結合,逐漸完善了互聯網時代的資源共享,惠及眾人的計劃。[3]
(三)利用互聯網推進教學進度
現代化的教育越來越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學習知識與實踐交替進行也成為了高校學生的常態。[4]一些高校學生因參加各種排練演出,比賽等實踐活動而缺課,事后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及時補課,日積月累下來,就會嚴重影響課堂學習進度。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課程以文字,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發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在任意時間地點進行自主學習,使用老師推薦的教學資源進行訓練,并積極完成作業,再以音頻,視頻等方式交給老師。從而打破了傳統授課的局限性,使學生不受空間限制的與老師進行交流,推進了缺課學生的學習進度。
三、“互聯網+”領域下的課程發展原則
音樂課程引入互聯網技術之后,也應該像互聯網一樣保持資源共享性,但是互聯網構建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所以高校音樂課程引進互聯網必須保證真實性和開放性的原則。但網絡上的信息繁多,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也不同,導致搜集到的知識有所差異。因此,音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有爭議的知識一起搜索分析,對不正確的理論進行總結,指導學生通過網絡獲得正確的專業知識。但是技術的發展不管多快,音樂教師在課堂上都要謹記“教育為主,互聯網為輔”的原則,都要堅持教育才是課堂上的核心,牢記互聯網只是用來改革教育方法的手段。
結語
高校是培養音樂人才的重要基地,對現代化人才的培養和規劃更是不可疏忽的。音樂教師要利用新媒體獲得更多的知識,不斷的豐富自己,在拓寬自身知識層面的同時,也要及時發現和解決當前高校音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時俱進的進行教學方案的改革,加強對媒體技術的運用,使自己成為網絡時代最合格的高校教師。
參考文獻:
[1]羅琦.“互聯網+音樂教育”的特征及發展趨勢[D].西安音樂學院,2018.
[2]湯澄.互聯網思維在高校音教專業鋼琴教學中的運用[D].揚州大學,2017.
作者簡介:
路穎(1986年-)女,漢族,陜西西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9年度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背景下延安時期紅色歌曲核心價值研究》(項目編號:2019c012);寶雞文理學院大創項目《“互聯網+”音樂網絡微課堂》(項目編號:2019XJ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