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嬌
摘要:全球的經濟不斷向一體化發展,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世界普遍認可的國際通用語言,越來越多的學生注意自己英語水平,英語的交流能力。但是在進行跨國的文化交流中,大學生經常表現出本國文化表達能力缺失的現象。通過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了解我國大學生是不是可以通過英文來準確表達與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并針對調查結果提出相關解決辦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中國文化;交流
一、探索的目的
有針對性的培養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讓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流暢有效的將我國的文化用英文表達出來。讓國際上的跨國文化的交流變成不再是單一了解外國文化而是雙向的了解,用英文去有效傳播中國的文化,真正讓外國文化走進來,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真正的了解中國文化,改善目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缺失的現象。
二、探索的內容
讓大學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用英語準確的說出自己對我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可以通過英語有效的說出自己對我國文化的理解和看法。這種表達現象是現在我國在校大學生中很難找到的,甚至英語專業的學生都不能有效的規范的去表達,這就是現在的文化失語現象?,F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專業學習英語的學生不會積極主動的去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不會主動的去想著要將中國文化用英語準確的傳遞給外國友人,讓更多的人來了解中國文化。學習英文的過程中只是通過英文去了解更多的外國文化,接收的也是外國傳遞給我們文化和信息。
中國開始走向世界的最初階段,我國的人們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充滿了好奇,這時候卻表現得對中國自己文化的不了解,所以慢慢就出現了中國失語癥的現象。南京大學的一個教授最早提出“中國文化失語”的術語,他通過自己經歷和觀察,發現很多有著很高的英語表達水平的中國人在跟國外的人進行文化交流時都不能很準確的用英語介紹我們國家的優秀文化和歷史。當國外的學者想深入了解我國的文化和歷史的時候,突然發現在說明講解介紹的問題上出現語塞,不能用英語表達出中國文化的精髓,不能恰當的表達我國的文化底蘊,這樣的結果是不是感到很悲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值得我們去探求和傳播。
三、探索的主體
國內和國外有越來越多的關心中國文化的學者和專家在很多文章中都強調著語言表達對于各國文化交流和學習的重要程度。比如,美國的Robinson認為語言的學習應該提高學生的多面性的文化。也有學者認為,學生的語言學習上應該把聽、讀、說、寫四項技能同時進行學習,并且不能分主次輕重,同等重要。也有人認為,各國的文化是學習各國語言不可分割的部分,學生在學習一門語言的同時,也要適當了解相關國家的文化,學會將我國文化用語言進行準確的傳播。讓文化學習貫穿于整個語言的學習中去,學生要自己有意識的學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的差異,通過不斷學習不斷了解,適應不同文化下的文化交流方式。
四、探索的結果
在進行相關調查后,發現絕大部分的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都很欠缺,就是英語專業的學生,即使有著較高水平的英文表達能力也還是不能很準確的有效的進行中國文化的跨國交流和傳播。因此,在校的大學生尤其是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在英語的學習中應該自主的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尤為重要。在學習過程中學會適當的增加英語的講解能力、英語的交流能力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做到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我國去傳播中國的優秀文化和歷史,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三十多年,我國大學生中很多人都具備著用英語與外籍友人順暢交流的能力。但是,過去大學生學習英文都是以應試為主,對英語的實際使用能力是處于忽略的狀態,這是大學生與外國有人進行文化交流的嚴重弊端。大學生在目前的實際交流中,不能用恰當的語境詞句講述分享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淵源歷史,這就是嚴重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通過調查發現,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在大學英語的學習中存在著嚴重的失衡現象。據了解有百分之五十的大學生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也有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大學生覺得自己根本不能用英語很好的進行中國文化的表達和述說。我國的英語教學大綱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和課程設置較少,導致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表現出缺失現象。因此大學生為了提高自己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應該進行自主的學習,通過網絡或者書籍從課外為自己充電,這已成為加大學生學習中國文化表達的重要手段,并成為英語界的共同認識。大學生們應該開拓自己的文化眼界,了解英語的文化傳播功能,領悟英語的文化傳播精神,更要學會用英語了解社會、了解本國外國的歷史以及文化。
有一些所謂的學者對我國文化和歷史的英語表述并不是很了解,所以還因此鬧出了很多的笑話,但是有些學者雖然有著很強的中國文化修養,但是面臨文化傳播就變成啞巴不能準確表達,這對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傳播是極大的損失。
五、探索的淺見
大學生日常學習要培養自己對西方文化的敏感度、觀察力,就必須了解他們的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文化。最成功的的跨國的文化交際是通過對自己母語的文化充分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學習掌握母語表達技巧,同時完成本國文化歷史的英文傳播是當代大學生日常的英語學習中的學習重點之一。中國文化需要優秀的雙語人才去傳播去交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大學生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文化積累和英文表達的意識。兼顧文化素養的培養和本國文化英語的表達能力。只有做到這樣,才能改善文化失語的現象,才可以使我國的文化得以融入西方,真正的可以全面進行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六、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路徑
1.強化大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意識
在學習過程中一味強調英文學習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對中國文化的學習,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英語文化“強”,中國文化“弱”的心理,減輕了中國文化的存在感,從而使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處于劣勢地位。因此,我國大學生必須轉變學習觀念,樹立均衡、科學的學習觀。在學習英語文化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習中國文化,將兩種文化相結合,樹立獨特的文化交流體系,才能持續、均衡學習。具體方案如下:借助書籍、電視等媒介進行中英雙語學習;嘗試用英語來闡述中國文化;舉辦中英傳統文化展示活動,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不斷增強大學生的中國文化認同感。
2.提高英語教師自身的中國文化表達能力
教師是知識的直接傳輸者,其思維方式、學習態度會對學生產生極大影響。教師的英語文化表達能力高,其學生的學習能力也相對較高。除此之外,教師的知識范圍、文化實力、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不斷加大知識涉獵范圍,多方面了解中國文化和英文文化,在不斷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同時,嘗試用英語來解釋生僻字和中國國學。英語教師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和認同,能夠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激勵學生學習民族文化、傳統國學,實現中英雙語文化的順利融化。
參考文獻:
[1]文順慶.英文失語癥與文化病態[J].文藝爭鳴,2013.2
[2]王叢.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我國文化失語癥[N].光明日報,2000.10.
[3]唐力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探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4.7.
[4]馬涵,晉剛.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探析[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