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
【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提出鋪墊式、激趣式、啟發式、設疑式、對比式、猜想式、遞進式、開放式提問等教學建議,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中職數學 課堂教學 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6-0137-03
目前,中職數學教學基本采取“滿堂灌”的形式,盡管教師講得很辛苦,但是大部分內容學生都沒聽懂,甚至有少數學生趴在課桌上玩手機,或者與其他同學交頭接耳,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如何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筆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經過多年探索,筆者發現,通過有效提問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的質量,課堂上的問題不僅能助推學主動思考,還可以快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甚至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讓教師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
一、中職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基本特征
(一)目的性
教師提出的數學問題一定要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相關,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即教師能從學生的回答中發現其是否掌握以前學過的相關數學知識。即便學生的答案不準確,教師也能從中發現學生在知識理解上存在的偏差,這樣教師就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針對知識點進行再次復習。
(二)針對性
對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新穎的數學問題,讓他們認識自己知識結構的薄弱點,以敦促他們查漏補缺,從而激發他們不斷攀登高峰。對數學基礎一般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直接觀察和計算就能得到答案,使他們覺得數學也不是那么高深,只要通過努力,自己也能學會,以此幫助他們樹立信心。
(三)層次性
問題的層次性是教師設計數學問題的關鍵。對一些較復雜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設計為若干個小知識點讓學生回答,通過分解、降低復雜問題的難度,讓學生沿著教師搭好的扶手架去逐個解決問題,使不同基礎的學生在不同層次的問題上都能獲得相應的發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對新課學習也能起到輔助和銜接的作用。
(四)探究性
課堂提問可以幫助教師調控教學節奏,也可以快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讓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跟隨教師的節奏去學習。因此,教師要提出一些有探究性的問題,這類問題會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假設質疑、推理論證等多種方法來尋求問題的答案。
(五)激勵性
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往往因為成績不好而被教師忽視,容易形成學習心理障礙。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設置激勵性的提問,以增強學生的信心,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回答問題,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
二、中職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方式和策略
(一)鋪墊式提問
鋪墊式提問即教師在講授新知識時,把過去學過的與課本有關的數學定理、性質、公式加以復習性的提問,以此作為鋪墊,過渡新課的學習。教師在數學新課教學中可以采用鋪墊式提問,從復習以前所學過的相關知識入手,逐步過渡到本節課的新知識、新概念、新方法。這種低起點、小步驟、注重銜接的教學方式,將復習舊知識和學習新知識融為一體,對中職學生而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筆者在“線面的位置關系”教學中,先向學生提出問題:證明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有幾種方法?在學生回答之后,筆者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怎樣證明直線與平面平行呢?定義是否可以直接用來證明呢?如果不能,能否利用兩條直線平行來證明?并提醒學生觀察教室里的線面關系,并尋找證明方法。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終找到了線面平行的判定方法。
(二)激趣式提問
興趣屬于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有效助推力。由于中職學生學習目的性不強,對理論性較強的數學知識不感興趣,也不太容易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教師不僅要認真研究教學重點和難點,精心設計教學問題,還要注意提出的數學問題一定要生動有趣,讓學生樂于探索,感受數學的趣味,讓數學課堂形成輕松快樂的氛圍,這樣的數學課堂教學才有效果。如筆者在講解“概率”時,首先提出問題:先后向空中拋3枚硬幣,求只有2枚硬幣正面向上的概率?甲說:有三正,三反,兩正一反,一正兩反,共4種情況,因此2枚硬幣正面向上的概率是。乙說:總共有3×3=9種情況,2枚硬幣正面向上的情況有正正反,正反正,反正正,3種情況,因此2枚硬幣正面向上的概率是。請問哪個答案正確?有趣好玩的提問快速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紛紛拿出事先準備好的3枚硬幣動手實驗,通過自己的探究以及教師的點撥,學生終于掌握了概率的計算方法。
(三)啟發式提問
現在很多中職教師在課堂上還是以自己講為主,向學生灌輸現成的知識,直接把結論告訴學生,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樣的數學課堂不僅枯燥無味,而且學生也沒有理解所學知識的真正含義,在解題時就無法靈活應用。因此,為了讓學生學得懂,課堂問題要有啟發性,問題的答案不能直接看出來,而是必須經過思考和探索之后才能獲得。如筆者在“二進制”教學中提出以下問題:我們以前所學的十進制是“逢幾進一”,那么二進制又是“逢幾進一”呢?十進制數374化為二進制數是多少?二進制數100010001化為十進制數是多少?你能不能模仿十進制的運算方法,求二進制數1011001與1101101的和?解決這幾個問題,需要運用類比和推理,并且每一個問題的答案都能啟發下一個問題,這樣的課堂提問才更有價值。
(四)設疑式提問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筆者經常發現學生有漏解、忽略定義域、考慮不全面、不注意分類討論等問題,究其原因,還是學生數學概念不清,沒有掌握概念的本質屬性。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是非判斷題,幫助學生厘清數學概念。如筆者在“工作流程圖”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是否正確?并說出理由。(1)工作流程圖中可出現兩個終止節點;(2)工作流程圖中允許存在逆向箭線與回路;(3)工作流程圖中每個節點中的標號要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來編排;(4)工作流程圖中所有的箭線都是實線;(5)工作流程圖中所有路徑工期之和的最小值就是最短總工期。通過對這五個命題的分析和判斷,使學生真正掌握工作流程圖的相關概念。
(五)對比式提問
數學知識大多數都有關聯性,比如:圓與橢圓、排列與組合、全等三角形與相似三角形、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二次方程與二次不等式、整數指數冪與分數指數冪等,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數學知識放在一起,讓學生觀察和比較,能幫助學生掌握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從而深刻理解這些知識的本質特征,這樣學生在解題時才能靈活運用。如筆者在復習解析幾何“最短路線問題”的相關內容時,給學生出了一道題:已知點E(15,13),F(-2,14)在直線l:11x-19y-23=0的同側,問:(1)若|PE|+|PF|的和最小,求點P的坐標?(2)若|PE|-|PF|的差最大,求點P的坐標?解決了這道問題,筆者又提出另一相似卻不同的問題:假如點E(-1,9),F(6,3)在直線3x-4y-8=0的兩側,求點P的坐標?對以上兩個問題,筆者讓學生各抒己見,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然后再匯總、比較和總結。通過橫向縱向的對比,使學生掌握解析幾何中“最短路線問題”的不同解法。
(六)猜想式提問
數學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記住公式,掌握各種解題方法,更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要急于告訴學生現成的公式,然后套公式做題,而要鼓勵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猜想,然后再去證明。這個過程會讓學生的記憶更長久。如筆者在講解“對數的運算”時,先讓學生計算下列三組值:(1)log2(2×4)和log22+log24;(2)和log216-log264;(3)log243和3log24。學生很快求出結果,筆者提問:上面三組值的答案都相等,你能得到一般性的結論嗎?怎樣證明?一般性的結論學生都能看出來,但是不會證明,于是筆者提示學生,根據對數的定義轉化為指數式來證明,這時學生才恍然大悟。通過教師的點撥和引導,學生不僅找到了證明方法,也歸納出了對數的三條運算性質。
(七)遞進式提問
數學教材內容是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來編寫的,因此,課堂教學和提問也要注意循序漸進,這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對于一些有一定難度的數學內容,教師可以將知識點設計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呈現給學生,通過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讓學生沿著教師鋪設的臺階來不斷思考,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由淺至深發展,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例如筆者在教學“橢圓”的復習課時,設計了以下四個問題:已知直線5x-7y+13=0與橢圓71x2+59y2=14交于P,M兩點,求:(1)求弦PM的長;(2)求以弦PM為直徑的圓的方程;(3)若點E(2,-1),求△PEM的面積;(4)若點G在橢圓上,求點G到直線5x-7y+13=0的最大距離。這道題的每個小題都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順利解決這四個問題,學生就對橢圓中常見的弦長問題、中點問題、面積問題、最值問題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八)開放式提問
標準統一的答案會限制學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即提出問題的答案可以不是唯一確定的,目的是要使學生從多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通過開放式問題的提問和訓練,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筆者在教學“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這一內容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點E在△ABC的CA邊上,點F在CB邊上,滿足什么條件時,△CEF與△ABC相似?這個問題雖然不難,但解題方法靈活多樣。方法一:從角來考慮,滿足的條件是:∠A=∠FEC或∠B=∠FEC;方法二:從邊來考慮,滿足的條件是:EC·AC=FC·BC或EC·BC=FC·AC;方法三:從平行來考慮,滿足的條件是:EF∥AB。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使學生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中職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思考
(一)要精心設計問題
很多教師僅僅把課堂提問當成一種教學過程,沒有精心設計提問的問題,提出的數學問題缺乏針對性,這樣的提問對課堂教學起不到輔助作用。因此,教師課前要精心準備,設計的數學問題不僅要和教學內容相關,也要有新穎性、趣味性和層次性,難度要適中,還要注意提問的時機。這樣學生才會認真思考、積極探究。
(二)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
一個好的數學問題,學生必須通過認真分析和思考后,才有可能準確地回答。但在很多數學公開課中,筆者發現有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表面上熱鬧好看,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反而不夠,提出問題后立即要學生來回答。實際上,中職學生的數學基礎比較差,解題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如果追求快問快答,學生則很可能答非所問,這樣的課堂提問,不僅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反而會影響其學習熱情。
(三)要學會傾聽和認真點評
中職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往往不積極,主要是怕回答不正確,老師和同學會嘲笑自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完美,解法是否簡潔,教師都要認真傾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尊重。在聽取了學生的回答之后,教師還應適當進行點評。點評不能只講對和錯,應指出錯誤的原因,并給予及時糾正,或是找出解題過程中的亮點,給予表揚和肯定。
(四)要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課堂提問的形式可以多樣化,不一定都是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學生來解釋或教師進行分析說明。中職學生雖然數學基礎不太好,但他們也有求學之心,也渴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在課堂上主動提出問題,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有效的數學課堂提問不僅能提高教學效果,也能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數學問題,優化課堂提問的方式,讓中職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張文海.讓數學課堂提問走向有效[J].數學之友,2014(8).
[2]高曉兵.提高中職數學教學效果的四種策略[J].廣西教育,2015(34).
[3]陳金國.構建中職數學活力課堂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8(10).
[4]夏賢輝.高中學生的數學課堂提問體驗實踐[J].內蒙古教育,2019(35).
【作者簡介】趙 林(1972— ),江蘇句容人,高級教師,江蘇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研究方向為數學教學及教育管理。
(責編 馬群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