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和香
“楓橋經驗”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群眾創造的關于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的寶貴成果,50多年前產生于浙江楓橋,毛澤東同志當時批示要總結和推廣“楓橋經驗”,從此在全國樹立起一個群眾就地解決矛盾的基層治理先進典型。2003年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對“楓橋經驗”的發展予以高度關注,多次作出批示、指示,明確要求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推動“楓橋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創新發展,有更加深遠的影響力和長久生命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提出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并把其作為構建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的重要方面,從而把“楓橋經驗”這一基層治理經驗上升到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高度,也是唯一一個寫入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的基層經驗,備受關注。因此,從哲學和方法論的視角來探討如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并著力分析這一經驗與構建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的內在邏輯關系,對于從源頭上、從根本上化解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堅持實事求是,就是要求我們樹立求實思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來研究和解決問題,堅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是我們黨在認真總結歷史經驗和把握現實需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實踐經驗和制度自覺的有機統一。
從歷史看,“楓橋經驗”是我們黨帶領人民群眾創造的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成功實踐?!皸鳂蚪涷灐碑a生和發展的歷程,與國家形勢發展和時代需要密切相關?!皸鳂蚪涷灐闭Q生于20世紀60年代人民公社時期,當時我們黨在全國農村普遍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全國各地對“地、富、反、壞”四類人員(簡稱“四類分子”)基本上采取“斗一批、關一批、殺一批”的政策,而浙江省諸暨縣楓橋區人民在實踐中探索了“一個不殺、大部不抓、矛盾不上交,捕人少、治安好”的創新做法,創造了不把矛盾和尖銳問題“上交”,將“四類分子”成功改造為“社會主義建設者”,把消極因素化為積極因素的鮮活經驗。這一做法引起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重視,三個月間先后三次批示相關文件,要求“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416頁。并適時發掘、部署推廣了“楓橋經驗”,從而及時糾正了當時全國“捕人過多”的極“左”做法,有效防止了人民內部矛盾斗爭擴大化的危險,把矛盾解決在基層,達到了鞏固社會主義政權基礎的目的。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社會的體制轉型和快速發展,基層各種矛盾數量劇增且類型復雜多樣,社會治安形勢嚴峻,社會穩定問題成為國家面臨的重要問題?!皸鳂蚪涷灐表槕蝿莅l展和時代要求,將就地化解矛盾的做法轉移到社會治安問題的應對上,探索出一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新模式,成為全國維護基層和諧穩定的新典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傳統社會治理體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社會治理體系薄弱問題日益顯現?!皸鳂蚪涷灐敝泵孢@一挑戰,全力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破解新時期基層社會治理的改革發展難題,形成了“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平安不出事”的新經驗。縱觀“楓橋經驗”的發展歷程(見下表),從最初的政治斗爭經驗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成熟樣本,再到基層社會管理創新的有效經驗,其始終直面時代問題,始終契合國家形勢發展之需,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在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上有著不可替代的“范式價值”。

“楓橋經驗”的發展歷程
從現實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是當前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客觀需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矛盾復雜、問題多發,社會風險“疊加效應”“聯動效應”“放大效應”更加明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人民內部矛盾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覆蓋范圍更加廣泛,相互交織更加復雜,解決起來也更加困難?!雹诹暯剑骸吨抡Z》,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7頁。因而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仍然是影響當前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我們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盎A不牢,地動山搖”,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重在基層,“基層既是產生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源頭’,也是協調利益關系和疏導社會矛盾的‘茬口’”。③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9頁。“楓橋經驗”在5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經濟社會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社會矛盾的性質、類型和表現形式有顯著變化,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其核心要義始終沒有變化,就是始終堅持就地解決問題,堅持在基層化解矛盾,保持基層社會的長治久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楓橋經驗’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依靠基層組織和廣大群眾,就地解決矛盾糾紛,最大限度地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這是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做群眾工作作用的范例?!雹僦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182頁。因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要特別關注這一經驗所蘊含的廣泛的基層和基礎這個關鍵要素,善于總結其各個階段預防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保持基層穩定的基本經驗,不斷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機制,才能從源頭上遏制各類矛盾問題交叉感染、疊加升級產生的變量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問題解決在基層,才能有力保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從未來看,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是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制度自覺。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問題,制度穩則國家穩。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必須運用制度威力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沖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黨建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每個領域都會涉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而且,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構建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不僅是完善社會治理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具體要求。我們黨提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就是要彰顯制度優勢、發揮制度威力,既要善于總結在基層社會治理中長期積累的“楓橋經驗”,把“中國之治”的成果自覺上升為社會治理的系統性制度成果,又要根據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抓緊制定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以及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急需的制度,做到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機制,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才能更好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助推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
系統思維就是把認識對象看作系統,注重事物構成的基本要素、機構和整體功能,注重對事物從整體性、層次性、結構性、功能性和動態性等方面加以分析的思維方式?,F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是由眾多子系統構成的復雜系統,縱觀“楓橋經驗”,是把處理人民矛盾和基層社會治理當作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來看待,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從而做到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標本兼治。
堅持系統治理。深入分析“楓橋經驗”,在進行基層治理、處理矛盾時,并不是單打獨斗,也不是零敲碎打,更沒有顧此失彼,在治理主體、治理內容、治理手段等方面都充分體現了系統治理的方法。一是治理主體多元化。在“楓橋經驗”中,社會治理主體是多元的,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群眾等都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但這并不意味著體系中各治理主體之間完全呈現“平均主義”的價值排序,不同的主體在治理體系中發揮的作用各不相同,比如體系的核心是黨的領導,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引領作用,統籌政府、市場、社會、民眾等各方力量,成為防范化解基層矛盾的“主心骨”。二是治理內容復雜化。基層治理體系的覆蓋范圍并非單一或片面的,“楓橋經驗”歷經全國各地50多年的堅持和發展,不斷拓展工作內容,已從社會治安領域擴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從鄉村“楓橋經驗”衍生出城鎮社區“楓橋經驗”、海上“楓橋經驗”、網上“楓橋經驗”。三是治理手段多樣化。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堅持網上網下雙向聯動,實現矛盾化解從“上門”到“上網”。因此,新時代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就是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搭建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形成化解矛盾糾紛的合力,凝聚起基層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
堅持綜合治理?!皸鳂蚪涷灐笔蔷C合運用多種方式化解矛盾糾紛,實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重要成果。以“自治”強活力,搭建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平臺,充分發揮居民公約、村規民約、自治章程等自律規范的作用,運用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民事民辦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不斷探索創新基層群眾自治實現的路徑。以“法治”強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引導群眾在法律框架下分清是非,培養群眾養成在法治軌道上定分止爭的習慣。以“德治”強教化,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家風家訓的約束、生活禮俗的教化等,引導群眾辨善惡、明是非、知榮辱,夯實鄉村德治的基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就是要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體”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探索新形勢下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的方法路徑,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堅持源頭治理。“楓橋經驗”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關鍵在于源頭預防,把關口前移,把著眼點放到前置防線、前端控制、前期處置上來,把好源頭關、監測關、管控關,把基層社會治理觸角延伸到每戶家庭,做到發現在早、處置在小,努力使矛盾風險不累積、不擴散、不升級,最大限度把矛盾風險防范化解在基層。習近平總書記曾用“四前”工作法和“四先四早”的工作機制,對“楓橋經驗”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經驗作過精辟總結,即“努力做到組織建設走在工作前,預測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調解前,調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切實使‘預警在先,苗頭問題早消化;教育在先,重點對象早轉化;控制在先,敏感時期早防范;調解在先,矛盾糾紛早處理’”,①習近平:《在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今日浙江》2004年第12期。這也是“楓橋經驗”重視源頭治理的充分體現。因此,新時代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就是要系統總結提升從源頭上預防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經驗成果,建立健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的工作機制,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基層,夯實基層基礎,將重大社會矛盾問題和重大群體性集聚事件解決在基層,把人民內部矛盾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這是我們黨執政的哲學基礎,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和最基本的領導方法?!皸鳂蚪涷灐笔俏覀凕h的群眾路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基層的生動體現,人民群眾既是這一經驗的首創者和最廣泛參與者,也是最大受益者,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楓橋經驗”的重要內容,也是其50多年來歷久彌新的關鍵所在,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立場、價值標準和價值取向。
一是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的價值觀。人民是推動發展、實現目標的根本力量,增進人民福祉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維護群眾根本利益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根本目的。縱觀“楓橋經驗”50多年的發展歷程,無論社會環境發生多大變化,都能始終貫穿鮮明的百姓導向,始終堅持“治理是為了人民”的理念,始終認真回應群眾關切,努力解決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從而把服務成果轉化為治理成效。因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就是堅守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立場,主動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新變化,不斷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聚焦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群眾成為改革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二是始終堅持“一切依靠群眾”的方法論。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是社會治理的主體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楓橋經驗”,是我們黨群眾路線的本質體現,自然離不開“發動和依靠群眾”這一根本方法論?!皸鳂蚪涷灐备鶕r代和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斷創新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機制,通過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等方法,讓人民群眾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廣泛參與者,依靠群眾有效解決群眾身邊的矛盾問題。面對新時代改革發展中的諸多風險和挑戰,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關鍵在于站穩群眾立場,建立社會參與機制,發展基層協商民主,推動群眾有序、有效、規范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依法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最大程度地激發社會活力,讓人民群眾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廣泛參與者,最大限度地把各類矛盾、問題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
三是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認識論。毛澤東同志指出:“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①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9頁?!皸鳂蚪涷灐笔亲呷罕娐肪€的產物,不論經歷怎樣的時代變遷,無論在哪個時期,在面臨復雜社會矛盾糾紛時,當地黨委政府最初并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但他們在實踐中并未照抄照搬別人的經驗和做法,更不回避當地的矛盾,而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在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過程中,支持基層群眾逐步摸索就地化解矛盾的路徑和方法,并在慎重總結、充分討論和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將群眾在基層創造的好經驗上升到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度進行推廣,以推動當地工作的開展,這也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生動體現。我們必須看到,完善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機制,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就是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尊重民意、匯聚民智、凝聚民力貫穿基層社會治理的全部工作之中,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與深入群眾、引領群眾相統一,基層探索與頂層設計相統一,總結經驗和面向未來相統一,更多依靠基層、發動群眾探索創造就地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途徑和方法,并善于把成功經驗總結提升為社會治理的制度成果,實現預防化解矛盾工作的常態化、長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