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靜
【內容摘要】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學習更加主動積極有效,已成為廣大一線教師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就以高中地理學科為例,先闡述了當前高中地理教學現狀,并結合教學現狀提出了幾點應對策略,希望能為其他一線教師教學提供可參考價值。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地理 教學現狀 應對策略
傳統教育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今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此,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一名高中地理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新課改推行的意義,并不斷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創設教學方法,真正落實素質教育,旨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那具體該如何做,本文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具體分析,以期真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學習更上一層樓。
一、高中地理教學現狀分析
就當前高中地理教學來看,學生學習興趣難以激發、課堂教學質量難以提升是有一定道理的。一方面,教學理念滯后。地理是一門有趣的學科,能引領學生更好認識世界、認識大自然。但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教師教學多為考試而教,導致學生受教師影響多為考試而學。久而久之,學生地理思維受局限,學習興趣逐漸缺失,嚴重制約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及地理學科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學方法單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高中地理教師雖能認識到新課改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實踐教學中卻無法有效落實,而是依舊照本宣科展開教學,無法真正轉變教學理念,創設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導致學生學習無精打采,學習成效不容樂觀。
二、新課改下提升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策略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學科具備一定的抽象性,且知識范圍較廣,使得學生學習存在一定難度,學習興趣不高。如何改善這一教學現狀,讓學生更主動積極呢?我認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最為關鍵。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先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增強學生課堂參與度,才能讓學生更好投身于課堂學習中。對此,高中地理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方法,多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手段實施教學,激發學生求知欲,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如在高中地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教學中,為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我便借助周圍實踐生活導入新課,如講解一些周邊的水資源環境,并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想,這樣既拉近了學生與學習之間的關系,還讓學生更好融入課堂學習中,繼而提升學習實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及記憶。
2.分層教學,促使共同進步
學生因所處家庭環境不同、受教育方式不同、受社會影響程度不同,使學生認知基礎、接受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異。對此,高中地理教師應加強此方面重視程度,積極落實分層教學理念,摒棄傳統“一刀切”教學,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如在高中地理“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教學中,我會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設立不同的教學目標,以期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學到知識,促使全體學生共同發展。針對學習較差的學生,讓學生了解并熟記我國城市等級劃分標準。針對學習一般的學生,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級其城市地域結構。針對學習較好的學生,讓學生理解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并能夠利用理論解釋一些城市中出現的現象。通過開展分層教學,每個層次學生學習都取得了一定進步,真正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為學生今后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3.激勵評價,增強學習信心
通常情況下,合理、科學、有效的課堂激勵評價,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還能在無形中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心。但據相關了解得知,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個別地理教師課堂評價意識淡薄,使得學生學習成果得不到及時肯定與評價,導致學生學習自信心難以提升,無法為今后更深層次地理學習奠定基礎。鑒于此,這就需要地理教師應加強此方面重視程度,旨在通過積極評價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心,讓高中生以更好的學習心態面對今后的學習,實現一舉多贏。如在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學中,我會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條件,并解釋地球上出現生命的原因。如有的學生積極回答:“宇宙環境包括穩定的光照條件和安全的宇宙環境。自身條件包括適宜的溫度條件、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地球上有液態水等。”這時,我便對積極表現的學生提出表揚,肯定并贊許學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熱愛、耐心與責任心,讓學生深深愛上了地理學科,為今后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新課改事業的不斷推進,傳統式教學理念及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化教學要求,這就需要廣大教師積極順應新課改、新要求提升教學水平,創設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更好學習進步。對此,本文就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闡述了自身看法,希望真正提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促使學生更好學習進步。以上所述僅為筆者的一些粗淺看法,要想真正構建高中地理有效課堂,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探索與實踐,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學習能力取得一個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岳平.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創新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20):31.
[2]劉春宇.新課改下高中地理教學現狀調查研究述評[J].課程教育研究,2018(06):109-110.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