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趨豐富,藝術欣賞水平不斷提高,對于藝術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現代文學作品的轉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更加追求高視聽效果、快節奏欣賞,這使語言藝術不斷轉向視聽藝術。
關鍵詞:中國現代文學 語言藝術 視聽藝術 轉變
一、語言藝術與視聽藝術的轉變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促進了我國人民對于文化的消費,這使得我國現代文學作品不斷向大眾的審美形態靠攏,同時,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互聯網、傳媒、三維成像技術、影視創作技術的不斷發展,大眾在進行文化欣賞與消費時,更加追求藝術作品的視聽效果;而隨著圖像時代的到來,更加促進了語言藝術向視聽藝術的轉變。通過圖像,人們能夠感受到更豐富、更多樣的文學作品藝術效果。我國現代文學作品向影視作品的轉變,促使傳統劇本的創作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的圖像與影音被市場需求,進一步促進了語言藝術向視聽藝術的轉變。
二、語言藝術與視聽藝術的轉變特點與意義
我國視聽藝術的代表——電影行業的發展,與現代文學作品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現代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的快速發展為影視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語言藝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視聽藝術的表達方式,同時為影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現代文學作品轉化而來的影視作品,在大眾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藝術效果上更加能夠將藝術性與商業性進行平衡。好的視聽藝術作品能夠將藝術性很好地表現出來,并通過藝術形式向大眾傳達美學與精神理念,同時又提升商業性收入與商業效果,達到雙效益。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更加趨向于快餐式的欣賞,而語言藝術向視聽藝術的轉變則能夠滿足大眾的需求,使現代文學作品實現其更大的社會價值。改編是語言文學成為視聽電影的橋梁,忠于原著是改編的一個重要原則,這也是不能動搖的。要知道,忠于原著并不意味著照搬原著,在改編的過程中,應該將時代的要求與原著的中心思想相結合,以體現對藝術形式的深刻理解。在改編語言藝術作品時,要有一定的創造性,做到科學處理,確保與電影的藝術要求相符。事實上改編亦是一種創作,會有現今對藝術形象再一次的認識。開展改編工作,要能夠預先充分認識到原著對社會生活某種獨特的體會,確保在影視作品中也能體現這種獨到的見解,以展現原著作者想要表達的現實意義。
三、語言藝術與視聽藝術的轉變實例
(一)現代文學作品與話劇之間的轉變
話劇演出作為一種獨特的舞臺表現形式,是視聽藝術的最早表現形式,話劇通過演員的藝術形象與語言、背景音樂的共同作用向觀眾傳達其背后現代文學作品的超高欣賞性與語言藝術性,通過演員深情的演出實現對現場觀眾的情感觸動。在一定程度上,現代文學作品語言藝術性的高低決定了其向視聽藝術轉變的優劣程度,好的語言藝術作品能夠有效增進視聽藝術的感染力。
話劇分為舞臺藝術與文學藝術,在表演過程中,話劇必須具有文學性,必須具有語言藝術,將現代文學作品轉變為話劇、舞臺劇,就是將語言藝術轉變為視聽藝術,充分注重舞臺呈現效果,使小說等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是觀眾能夠看得見、聽得見、感受得到的。通過舞臺表演使話劇與文學作品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進行語言藝術與視聽藝術轉變過程中,要適當進行刪減與修改,使故事情節與情感表達更加符合當下大眾的審美,使大眾能夠通過話劇的視聽效果引發對于現實世界的思考,實現作品與受眾之間的共鳴。
例如,由小說《繁花》所改編的舞臺劇《繁花》中,通過小說中所講述的發生在上海的故事,向觀眾展現當年人們的生活狀態,通過將小說中語言藝術下的“阿寶”“滬生”“小毛”等人物實現現場演繹,并通過舞臺的效果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充分將語言藝術轉變為視聽藝術,將故事情節中滬生對于姝華的愛、幫助、追求;阿寶與李李之間的游離關系;小毛與銀鳳之間的曖昧等表現出來,使觀眾能夠感受到不一樣的藝術效果,通過突出關鍵人物的命運發展,以及關鍵情節的重要地位,體現對小說主題歷史大背景下小人物命運的隨波逐流與無奈,反映出20世紀60年代上海民眾的生活狀態,以及特殊歷史時期人民的生存狀況。通過視聽藝術可以向觀眾更直觀、更震撼地展現出小說作品中的情感內容。
(二)現代小說與電影之間的轉變
現代文學作品中最大眾化、產量最為豐富的就是網絡小說,而近年來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小說逐漸變成漫畫,例如《秦時明月》系列小說、《斗羅大陸》系列小說等,在小說獲得了較大閱讀量后,逐漸變成了動漫。當下漫畫等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文化消費水平與要求,因此,語言藝術逐漸轉向視聽藝術發展最為成熟的電影、電視劇行業,實現大眾的藝術欣賞需求,實現藝術作品的商業價值,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
例如,小說《亮劍》被改編為電視劇《亮劍》后,在國內好評不斷,時至今日不少網站仍舊利用《亮劍》中慷慨激蕩的視頻片段進行視頻剪輯與創作以凸顯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網絡小說《花千骨》在發布后,獲得了巨大的閱讀量,在語言藝術效果獲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將其轉變為視聽藝術——電視劇《花千骨》在2017年全國的電視劇收視率排名中位居第一。視聽藝術已經成為目前大眾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通過這種藝術形式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效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三)現代文學作品與歌曲之間的轉變
中國早期的白話詩歌一直都在尋找自然節律,也有很多作者走在音樂無序性和散漫化的道路上。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的現代新詩歌在音樂性的道路上走得并不順暢。有的學者強調從詩的外在對白話詩歌進行強化,以凸顯詩歌的音樂性。也有的學者更為強調詩歌的本質內涵,前者是現代規律詩的創作者,而后者則進一步深化了純詩理論。對于倡導現代格律詩的研究者來說,音樂性是其核心問題。魏爾倫是法國的象征主義詩人,他主張萬般事物中,音樂位居第一,戴望舒的作品《雨巷》就是這一言論的積極響應。然而戴望舒對魏爾倫只鐘情了很短的時間,不久,戴望舒的興趣就轉移到了法國的象征主義詩人身上,這些詩人對詩歌的規律美并不看重,所展現出的詩風具有樸素、親切、自由之感。戴望舒創作了《詩論零札》,其中所堅持的觀點是詩的韻律不在于字的抑揚頓挫,而在于情緒。歌曲是表達情緒的一種重要方式,歌曲的發展是作為語言藝術與視聽藝術結合過程中的附帶產品而產生的,但正是因為相應歌曲的產生才促進了視聽藝術效果的充分展現。例如,小說《甄嬛傳》在語言藝術與視聽藝術的轉變過程中,劉歡、姚貝娜等歌手通過對電視劇、小說情節進行充分的藝術創作與感情把握,將情節編寫成歌曲,通過與電視劇的結合,更加激發了視聽藝術的傳達效果。
四、結語
近年來,我國現代文學作品從語言藝術向視聽藝術轉變的趨勢明顯,其中所運用的藝術手段不斷增多,促使我國文化事業與商業的蓬勃發展。視聽藝術成為目前大眾最為接受的藝術形式之一,但在藝術的快餐式發展過程中,也應當注意避免過于商業化而忽視了藝術本身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侯雨彤.中國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現實意義分析[J].神州,2017(33).
[2]劉江.論中國現當代文學審察生活方式的轉換——對其藝術視角和分析生活方法的考察[J].邢臺學院學報,2018(01).
(作者簡介:高健容,女,本科在讀,賀州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2016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研究方向:編導)(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