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的全球輿情,不僅空前凸顯了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而且凸顯了深化批判性思維研究的必要性。正值信息文明撲面而來的時代,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爆發,信息科技在助力抗疫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復雜輿情。這一正在繼續的社會信息現象具有重要啟示:隨著信息文明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需要通過批判性思維哲學基礎的研究,建立起與社會信息生態的關聯,在越來越復雜的信息環境中,由批判性思維中的前提性反思深入到信息生態,并為人工智能在這一層面的應用創造條件,逐步實現社會信息生態平衡保持的智能化,助力前提性反思的發展,通過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和信息生態平衡的智能化保持,構成二者間的良性互動機制,推進批判性思維和社會信息生態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批判性思維;信息生態;人工智能
中圖分類號:TP18; B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06-0122-10
作者簡介:王天恩,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科學學部教授、博導 (上海 200444)
新冠肺炎的全球疫情空前凸顯了社會危機應對中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由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復雜輿情,我們可以看到深化批判性思維研究,探索信息文明時代信息生態的必要性,看到批判性思維和信息生態平衡關聯層次人工智能應用的緊迫性。我們正身處于這樣一個歷史時刻:一邊是批判性思維欠缺條件下疫情應對所引發輿情的觸目驚心;一邊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日新月異的發展。在批判性思維和社會信息生態的關聯層次,通過人工智能應用構成批判性思維和社會信息生態平衡之間的良性互動,無論是對社會危機的應對還是對平時的社會生活,都具有特殊意義。
一、 社會危機應對中的批判性思維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批判性思維重要性的凸顯涉及一些必須進一步思考的新問題。由于批判性思維決定人的思維方式的層次,而有什么樣的思維方式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有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就有什么樣的存在方式王天恩:《存在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互動結構》,《求實》2003年第3期。,批判性思維關乎一個人會有什么樣的人生,這在信息文明時代越來越明顯。由于批判性思維主要針對自己,不僅決定人的更高層次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而且決定人的思維品質和精神氣質,關系到什么該相信,什么不該相信的合理確定。這種該相信什么不該相信什么的合理確定,隨著信息文明的發展越來越重要。“雖然吸收信息為成就一個富有思想的人提供了富有成效的開端,但海綿吸水的方式有一個嚴重缺限:它沒有提供任何方法決定哪些信息和意見該相信,哪些該拒絕。”Neil Browne, Stuart M. Keeley,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8th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7, p.3.批判性思維不僅使人擁有開放的心態Lau, Joe Y. F.,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Think More, Think Better, John Wiley & Sons, Inc.,2011, p.163.,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Diane F. Halpern, Thought and Knowledge :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5th ed., Psychology Press,201,p.561.,而且有更合理地看待批評的態度,明白“要求某人考慮競爭對手的原因是最好的建設性批評”Neil Browne, Stuart M. Keeley,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p.150.。要想有與信息文明時代相匹配的生活,相應的批判性思維就不可或缺。
無論災變應對還是平時生活,整體層次決定格局。缺乏批判性思維使人眼光短淺,往往為爭眼前利益而付出長遠利益的慘重代價,具體表現為利害顛倒,好壞不分。眼前的利可能是長遠的害,反之亦然。批判性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生活境遇,在個人的長遠發展中,批判性思維缺失意味著不可能超越自己,從而始終生活在某種固定的模式之中,近乎作繭自縛。
批判性思維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具有特殊性,其重要性有時候并不引人注目,甚至不少人很難看到。批判性思維的這種特殊性,十分耐人尋味。
在生活中,越是重要的越是隱性的,正所謂越是有大用的東西,看上去反而越顯得一無所用。批判性思維正是如此,其作用在生活中往往處于隱性狀態,這和科學特別是哲學中的情景完全不同。批判性思維在科學中的作用是顯性的,特別是在基礎科學中,沒有批判性思維,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這樣的重大科學成就便不可想象。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卻可能正因為缺少批判性思維而不僅感覺不到其存在,而且反而自我感覺良好,生活得更心安理得。實際上,生活越平庸越是如此;反之則相反。這也是社會危機應對的非常時期,批判性思維重要性凸顯的重要原因。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就空前凸顯了思維定勢、人云亦云、從眾行為的可怕,該相信的不相信,不該相信的篤信不疑,反襯出獨立思考、理性行為的極端重要性。批判性思維缺失越嚴重,身處疫情就越容易輕信,越會從眾盲動,其典型表現是看待利害關系眼光短淺,導致實際活動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常見的例子就是食品搶購。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搶購食品恰恰很可能帶來自己所擔憂的后果。一方面,一個正常發展的國家,疫情本身還不會造成食品短缺,而哄搶反而可能造成食品供應問題。食物搶購使正常生產受影響甚至受打擊,特別是不能長時間儲存的蔬菜,搶購容易打亂生產周期。由于不知道什么該信什么不該信,社會危機造成的恐慌甚至導致荒唐的行為。在日本福島核泄漏危機應對時期,國內出現食鹽搶購。當時條件下,食鹽搶購雖然造成不了大的社會問題,主要是無謂增加社會和搶購者自身的負擔,但由此可見缺乏批判性思維會導致怎樣不可思議的結果。據說有些人當時搶購的食鹽,到現在還沒有吃完。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的輿情亂象充分表明,越是缺乏批判性思維,越會被鋪天蓋地的全球疫情信息所淹沒。有人暈頭轉向以為自己目標清楚,從自己鼻子底下的蠅頭小利出發頻頻出擊,結果說是人類自殘毫不為過。當前疫情下,新冠病毒不僅在毒害人類機體,還在乘批判性思維之虛,通過疫情引發的輿情毒害人和人的關系、族群和族群的關系、地區和地區的關系、國家和國家的關系——總之,毒害人類關系。如果批判性思維足以應對疫情及其所引發的輿情,則可以將危機全面轉化為提升人類關系的機遇。
信息文明條件下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空前凸顯了批判性思維欠缺的嚴重后果,而且表明人類文明發展水平越高,對批判性思維的要求也越高。批判性思維不僅關乎個人的生活乃至命運,并且關乎社會的發展與人類前途,甚至世界發展走向。
批判性思維上述特殊性的耐人尋味,對個人而言是如此,對社會來說也一樣,二者內在相關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個人生活而言,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越強,就越能感覺到其重要性;反過來,批判性思維能力越弱,其重要性越感覺不到。另一方面,社會成員的批判性思維水平越高,社會對批判性思維重要性的意識越強;社會成員的批判性思維越欠缺,社會越看不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要么不知道批判性思維的存在,要么甚至認為批判性思維具有消極意義。這意味著批判性思維不僅與人的發展,而且與社會發展更內在相關。個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越強,越有利于社會發展,而社會發展水平越高,批判性思維在生活中就越顯得重要,反過來情況正好相反。社會的發展層次越低,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越不明顯,社會越是處于平常狀態越是如此。這正是在社會危機應對時,批判性思維對于社會的重要性大大凸顯的原因。這意味著,社會危機越嚴重,因批判性思維缺失所導致的個人和社會傷害就越大。
在批判性思維普遍缺失的社會環境中,不僅個人容易被忽悠,而且社會也因此受害,尤其是在信息文明時代的社會發展條件下。由于信息文明的發展,信息的爆炸性增長使信息環境越來越復雜,不僅大大增加了判斷和選擇的難度,而且具有越來越大的群集效應,因此個人判斷該相信什么不該相信什么的能力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正因為如此,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越來越與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由于可能由此構成良性循環或惡性循環,普遍欠缺批判性思維對社會可能構成災難。也正因為如此,批判性思維不僅關乎個人生活,而且越來越與一個國家的發展密切相關,二者構成發展的雙向循環機制。社會成員的批判性思維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社會發展水平越高,個人的批判性思維就越顯重要。從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復雜輿情,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批判性思維提升的重要社會意義。
二、信息文明時代批判性思維水平的提升
隨著社會的發展,批判性思維在一個國家教育體系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文明的發展則使批判性思維教育的考慮越來越緊迫。現在我國只有部分高校開了批判性思維通識選修課;而在一些發達國家,批判性思維則是大學本科必修課,他們要求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僅要明白怎樣才算徹底理解某個問題,而且要求熟悉不同的思維方式。這種要求的重要性,隨著信息文明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會不斷凸顯。
社會越規范,越需要國民批判性思維水平的提高;社會越不規范,批判性思維在生活中似乎越用不上。由此可見,社會的規范程度是批判性思維課程受歡迎程度的重要影響因素。社會的發展水平越高,批判性思維對于社會及其管理的重要性就越超過對于個人。批判性思維發展的這一關鍵點,對于具有特定文化傳統的我國,意義更為特殊。
關于中國傳統文化邏輯地位相對較低的觀點,無疑具有一定的根據,錢鐘書曾說過:“中國的邏輯極為簡陋。”但就此絕非完全調侃地認為“中國的邏輯就是沒有邏輯”,則無疑是把邏輯僅僅理解為形式邏輯。這里既有邏輯形式和邏輯內容的區別,也存在邏輯和邏輯學的不同。錢鐘書的上述觀點,顯然指的是邏輯學。因此更全面地理解,應當說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邏輯,但邏輯有發育層次和發展特點的不同。一種文化可以有邏輯內容而沒有邏輯形式,邏輯形式的相對欠缺,并不意味著邏輯內容同樣如此,就像沒有語法學研究和發展的文化,并不意味著語法欠缺。說明這一點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涉及批判性思維的邏輯基礎。在這一說明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邏輯的存在形態做出更合理的理解和定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邏輯形式雖然發育不充分,但邏輯內容卻有特定的發展,而且具有自身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更多是經驗積淀,中醫就最為典型。基于經驗積淀的邏輯發展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其重要特點就是邏輯形式沒有得到完善發展,但邏輯內容卻以積淀的方式發展著。由于經驗積淀的特定性質,這種方式的邏輯發展一方面時間越長越具有優勢,另一方面發展到一定層次就會受到基礎的局限。這是中國錯過近代自然科學,也是西方發展后來居上的根本原因。西方文化從古希臘開始就講究邏輯思辨,分析傳統得到很好發展。中國自近代引入科學,文化和社會有了真正的跨越性發展。現代自然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極其深遠,其影響充分表明,邏輯分析的發展是不能跨越的。在這方面,近代以來我們的補課非常重要且成效驚人,否則中國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當然,有人可能認為在生活領域并不盡然,典型的例子是,在家庭生活中,經驗性的知覺就比形式邏輯推理更重要,甚至更根本。
的確,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無疑可以說直覺比邏輯推理層次更高,中醫的整體性辯證施治比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西醫更高明。其實,這里有兩方面的問題需要澄清。一方面,這種感覺與有沒有在更高層次看問題有關;另一方面,直覺和邏輯推理之間的對立性相比是不科學的,應當在有無邏輯基礎的不同直覺之間進行比較。形式邏輯推理并不與直覺相對立,兩種不同思維形式在邏輯發展中具有不同地位和特點。僅僅建立在經驗之上的直覺,相比有邏輯構架作為基礎的直覺,差距會越來越大。中醫的整體性是優勢,但沒有建立在分析基礎上的人體解剖等,就會限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可能達到更高層次的整體性認識。西醫現在正發展整體醫學,由于建立在分析的基礎上,那是能知其所以然的整體性。目前中醫具有相對于西醫的整體性優勢,但中醫和整體醫學,兩種整體性高下立見。這就是為什么不僅從中醫看,而且從西醫看也需要某種形式的中西醫結合,就像波爾他們在創立量子理論時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尋求智慧。這是人類思維發展規律使然,不應當因為文化偏見妨礙其發展。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隨著國家的發展,邏輯形式特別是批判性思維是我國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涉及與國家發展相適應的思維素質的提升,甚至關系到當前社會發展驅動升級是否順利。
其實人的思維發展,最根本的是整體層次,邏輯特別是批判性思維,只是達到更高層次思維水平和境界的手段。由于經驗累積式的思維發展,到一定程度向更高層次提升會遇到自身的限制,就像在一定范圍內堆沙子,堆到一定程度再想堆高會越來越困難,最后不再可能。如果能把沙子做成磚塊,即使在有限的地盤上做高樓大廈也不在話下。邏輯就是把沙子整理成磚塊,磚塊與沙粒的根本不同,就在于能夠砌成構架,這樣就能不斷提升層次。由此將整體層次擴展到歷史維度,批判性思維提升的社會意義就更加顯而易見。
社會發展水平越高,越需要長遠眼光,而眼光是否長遠,又決定于其所在的高度;生活發展水平越高,就越需要更高層次的把握,否則就會難以理解主流生活,甚至被生活所淘汰。就像我們常說的“溫水煮青蛙”,由于青蛙的視域層次不夠高,視野局限在鍋里,因此看不到自己身處險境;只有跳到更高層次,跳出鍋外,才能看到自己原先的危險處境。這還只是在簡單情況下,隨著社會發展,情況會變得越來越復雜。科技社會發展越快,提升思維層次就顯得越重要。在信息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感到“未來已來”,這在人工智能發展的形勢下特別耐人尋味。越是必須考慮更遠的未來,要求所處的層次就越高,批判性思維教育的層次要求也相應越高。
批判性思維教育與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其效果不僅決定于學校教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環境,其中存在這樣一個現實的邏輯:正如人們總是和講道理的人講道理,人總是在講道理的社會講道理;因此,越是和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打交道,生活在具有批判性思維的社會,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效果就越好。也正因為如此,批判性思維教育關乎一個社會的整體文明發展水平,也就是說,社會的整體文明水平既與個體所受教育相關,也與社會的整體發育密切相關,而現代社會發展越來越有賴于批判性思維的發展,二者又構成雙向循環。在根本上說,人總是想學自己認為有用的東西,想接受有用的訓練,所以二者的互動對于批判性思維培育非常重要。現在有一個重要利好就是科技的發展,技術治理非常有利于社會的規范化發展,特別有利于當代中國〖KG(*9〗引領信息文明的發展王天恩:《重新理解“發展”的信息文明“鑰匙”》,《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信息文明將大大推進中國的發展,促進社會的規范化。社會越不規范,眼光長遠越難顯優勢;社會越規范,眼光長遠的優勢越明顯。問題的關鍵在于二者間構成惡性循環還是良性循環,而技術特別是大數據治理對于推動這方面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價值。在信息文明發展過程中,與批判性思維越來越直接相關的是信息生態。信息文明發展水平越高,批判性思維越與社會的信息生態內在聯系在一起。由于社會信息生態與批判性思維的關聯必須在更深哲學層次建立,批判性思維水平的提升,與其哲學基礎研究的深化和信息生態密切相關。
三、批判性思維的哲學基礎及其信息生態關聯
國內外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種觸目驚心的輿情表明,即使在批判性思維作為大學必修課的文化中,也存在批判性思維不足應對的現象,這在疫情應對條件下涉及更深層次問題時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文化和教育等原因,在疫情應對中出現缺乏批判性思維的信息現象不難理解;由于批判性思維本身發展的局限,即使在批判性思維成為大學本科教育必修課的文化中,同樣存在現有批判性思維不足以應對信息文明時代復雜信息局面的現象,則表明出現了新的問題。誠然,這是不同層次的批判性思維欠缺問題,它與批判性思維本身發展的局限相聯系;而批判性思維本身發展的局限,又與其哲學基礎沒有得到更深入探索有關。
在信息文明時代,批判性思維的發展主要涉及兩個重要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維的深層哲學基礎;二是對批判性思維影響越來越凸顯的社會信息生態。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水平,主要取決于前提性反思的深度或層次。這次疫情所凸顯的批判性思維局限,主要原因在于前提性反思的欠缺。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批判性思維,不僅必須深入研究作為批判性思維核心內容的前提性反思,而且必須進一步理解前提性預設的思維規定性質黑格爾的“思維規定”概念,具有我們還沒有充分意識到的重要意義。王天恩:《創構時代的思維規定》,《南國學術》2019年第3期。,從而在更深層次上切入信息生態層面,為人工智能應用創造條件,最終將批判性思維中的整體觀照提升到更高層次。
批判性思維哲學基礎研究的深化,在批判性思維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而發展中具有前提性地位。批判性思維的更深層次機制是前提性批判,批判性思維的哲學基礎是前提性反思。而在前提性反思中,又可以看到思維規定,看到思維規定批判王天恩:《創構時代的思維規定》,《南國學術》2019年第3期。。前提性反思的哲學基礎正是思維規定批判。由此甚至可以看到批判性思維的存在論意蘊。我們首先必須有認知前提的思維規定預設,由于這種預設是有條件的,一方面具有隨著條件變化而合理化甚至更新的性質,另一方面作為前提性反思,這種批判性思維因而又使自身具有存在論意義。從思維規定甚至可以看到人類自由意志的存在論基礎和前提。這些更深層次的理論關聯,不僅使作為前提性反思的批判性思維具有更深層次的哲學基礎,而且把理論和實踐直接關聯起來。批判性思維最重要的哲學基礎,就是通過不斷深化的前提性反思,反思前提性預設,從而隨著認識的不斷發展提升整體層次,達到層次盡可能高的整體觀照。這方面研究有兩個重要思想資源:中國哲學中的“觀照”和馬克思的哲學革命。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華之一,就是“觀照” 的觀念和活動。耐人尋味的是,作為理論和實踐一體化的活動,“觀照”可以在馬克思那里得到形象生動的理解:“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反過來說,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資產階級經濟為古代經濟等等提供了鑰匙。”《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05頁。這一深刻思想標志著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觀照”概念可以上升為“整體觀照”,將其運用于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意味著,從抽象普遍性終極追尋到對具體事物認識的整體觀照王天恩:《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及其內在邏輯的當代展開》,《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哲學觀念的這一革命性轉變,在現代生活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由于社會發展水平越高,抽象化的內容越多,因此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如今甚至有“抽象社會”的概念。批判性思維的缺失,對于個人的影響是難以適應社會的抽象化發展;而對于社會來說,群體批判性思維普遍欠缺,會影響甚至限制社會的進步。一個非常具有隱蔽性的例子,就是具體的量為抽象的質所遮蔽。在具體條件下,量有時比質更根本。比如在社會腐敗程度危及國家命運時,還在抽象的質的重要性甚至“本質”性上予以辯解:哪個國家沒有腐敗?這無疑會極大地增強缺乏批判性思維社會成員對于社會腐敗的容忍度,甚至使一些人由腐敗行為生出優越感,其社會后果不堪設想。社會成員對腐敗的容忍度越高,不僅個人越可能成為受害者,同時也越會置國家于危險境地。隨著社會發展的復雜化,這些認識都必須借助批判性思維中不斷深化的前提性反思才能獲得。
批判性思維中的前提性反思,隨著信息文明的發展在社會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批判性思維的普遍欠缺,導致很多人缺少長遠眼光,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為了眼前的蠅頭小利犧牲了長遠的重大利益,同時也會帶來社會成員誠信水平的普遍提高受到限制,其中最不易為人所覺察的結果之一,就是社會發展需要的一些改革措施沒有辦法落實,從而使所有人都成了受害者。典型的例子是教育改革的誠信基礎。一方面,目前教育制度的弊端有目共睹,應試教育不利于高層次原創性人才的培養,成了阻礙社會發展驅動升級的嚴重問題。一個社會從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發展關鍵是社會的原創性,而原創性與跟蹤式的二次創新具有原則區別。二者的根本不同之一,就是原創需要批判性思維,需要前提性反思,甚至需要基本思維規定的批判和更新,而跟蹤式二次創新則跳過了這一根本環節,原創者完成了前提性反思,二次創新只需克服信息缺失造成的障礙,因此主要還是信息完整程度的照葫蘆畫瓢。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教育改革的根本路徑和有效措施并不復雜,把中小學表現大比重納入高考錄取考慮就能在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但現在的社會信用水平不足以支持這樣的教育改革,因為一個中小學生各種競賽凡賽必參,凡賽必獎的社會現象,就充分表明這樣的教育改革不可行。這樣的問題,在信息文明時代會越來越突出。
在信息文明時代,甚至真假信息的辨別都越來越需要層次盡可能高的整體觀照,而要獲得層次盡可能高的整體觀照,則必須盡可能不斷進行前提性反思。由此可見,批判性思維訓練不光是個邏輯學的問題,而是與哲學更根本地關聯在一起。只有深化其哲學基礎研究,批判性思維的培育才可能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批判性思維發展的問題,關鍵是怎么提升思維的整體層次。要提升思維層次,就必須進行前提性反思,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跳出問題看問題。對于批判性思維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前提性反思,不斷進行前提性反思,思維層次就會不斷提高。這就決定了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僅是一個訓練問題,更是一個領悟過程。
批判性思維的領悟涉及層次啟發,這就在根本上必定涉及哲學,特別是歷史發展過程的整體把握。這方面最深刻的例子,正是馬克思形象而富有深意的“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越是到更高層次,對相對較低層次的局部理解就越到位。不在人體解剖層次來理解猴體解剖,就會不認識解剖猴體時看到的內容,甚至還可能誤認,正如把大象的腿、耳朵、尾巴或鼻子誤為大象本身。馬克思這一思想的內在邏輯,具有進一步展開的深遠前景。猴體解剖有人體解剖做整體觀照,那人體解剖以什么為整體觀照?那就涉及未來向度。沒有未來維度的整體觀照,我們往往不能到位地理解人體解剖所展示的內容。比如以前認為盲腸和扁桃體等器官是沒有用處的多余“部件”,而在現代醫學發展所形成的更高層次整體把握中,我們才知道它們都是重要的免疫器官,盲腸充滿了免疫細胞。沒有更高層次整體觀照,會認為盲腸無用而將其割掉,這對身體的傷害是整體性的。因此,由未來把握現在,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由此可見,只有在哲學層次才能看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會越來越體現在邏輯構架基礎上。邏輯構架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于可以形成360度轉動而不坍塌的模型,因而可以做哥白尼式轉換而不僅不自毀,而且能實現根本性的自我更新。這是經驗累積式的發展做不到的,其中的道理和根本機制,無論對于科學還是生活都一樣。沒有這種哥白尼式的轉換,沒有自我更新,科學不可能有根本突破,生活不可能有新的起色,人生命運不可能有大的改變。因為必須有足以進行哥白尼式轉換的邏輯構架,才能進行真正的前提性反思,只有通過前提性反思,才能達到更高層次的整體觀照,才可能有更高層次的全局把握。只有更高層次的整體觀照和全局把握,才可能看得更遠。而隨著信息文明的發展,整體層次越來越與社會信息生態密切相關。
隨著信息文明的發展,信息生態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信息生態”既是工作團隊中的信息管理方式Alexei L. Eryomin, Information Ecology—A Viewpoi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Vol. 54, No.3-4,1998,pp.241-253.,也是關系到整個人類思想生產和觀念系統的生態。信息生態是信息文明的生態維度。信息生態是人作為信息存在方式所處的更高的生態層次,它以大數據為基礎,其關鍵是信息對稱。詳見王天恩:《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的信息生態文明維度》,載王天恩、邱仁富主編:《生態文明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高端論壇文集》,上海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而信息對稱則是信息生態平衡的重要基礎。
四、批判性思維和信息生態平衡的人工智能應用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空前蔓延。由于信息文明的飛速發展,疫情的全面爆發引發了空前復雜的全球輿情亂象。信息極為方便快捷的全球傳播,使疫情信息呈爆炸式增長。在復雜多變的信息環境中,應該相信什么,不該相信什么就成了影響社會生態的空前復雜問題。正是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見識了批判性思維和信息生態之間所構成的互動對輿情的重大影響。批判性思維能力不足以應對疫情,將導致信息生態嚴重失衡;信息生態失衡不僅反過來對批判性思維能力構成挑戰,而且失去平衡的信息生態,容易形成信息繭房,從而使信息生態更加偏離平衡,導致社會信息生態的進一步惡化。
信息繭房的形成有兩種基本方式:一是由于缺乏信息生態概念,信息提供者只提供具有明顯傾向性的信息,營造單一信息環境,結果導致信息生態失衡;二是由于批判性思維缺失,獲取信息的人本身只獲取某種具有明顯傾向性的信息,排斥與之相反甚至不同的信息,把自己包裹在片面的同質信息之中,結果是信息性的作繭自縛,不僅導致個人封閉,而且會積少成多構成對社會信息生態健康發展的障礙乃至威脅。這種情況會隨著信息文明的發展而越來越嚴重,因為信息越少越無需選擇,結果信息獲取反而越全;信息越豐富越必須選擇,從而越可能通過傾向性的信息選擇構成完全不同的信息域,從中得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結論。如果由于分化構成不同群體,則甚至會構成社會沖突,使社會發展失速、失序。要避免陷入信息孤島,不造成信息繭房甚至作繭自縛,就不僅應當關注不同信息,而且必須了解不同思維方式。信息繭房對于社會信息生態平衡的破壞作用,空前凸顯了批判性思維和社會信息生態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信息生態平衡的人為控制將越來越不可能,所以在社會信息生態保護中急需探索人工智能的應用。
批判性思維和社會信息生態的協調發展,使應用人工智能推進這兩方面的良性互動成為可能。為了確保社會不會因為不健康的信息環境釀成災難,就需要應用人工智能通過智能算法檢測社會信息生態發展狀況,避免因局部信息域的極端化發展造成社會不穩定,或者由于對社會信息環境發展的控制偏差造成人為社會災難。人工智能算法設計可以根據信息生態平衡即時狀況采集和均衡發布信息,人工智能可以協助保持信息生態平衡,避免信息環境單一化。越是單一化的信息環境越不健康;越是不健康的信息環境,對批判性思維能力所構成的挑戰越大,越可能因信息生態嚴重失衡而導致社會失穩。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根據對社會信息生態的人工智能監測,不僅可以保持信息生態平衡,而且能促進信息生態的健康發展。與自然生態一樣,信息生態也存在一個平衡問題,而且由于信息因素比自然因素的反應速度相差很多個數量級,因而信息生態平衡問題更為敏感,信息生態平衡的保持更涉及應激機制,應對更具緊迫性。自然生態不能人為操控,只能保持而不加破壞,只有自身惡化才需要人為恢復;信息生態平衡則主要是直接人為操控,可這種現狀會越來越不能適應信息文明的發展。信息生態的層次越高,生態平衡的保持越復雜。由于信息生態曾經非常簡單,給了人們可以人為操控來保持平衡的錯覺。事實上,信息文明的飛速發展使信息生態復雜性爆炸,完全人為直接操控越來越不可行。由于涉及復雜的社會觀念乃至更復雜的意識形態,信息生態平衡的保持和本身的健康發展越來越不是直接的人為操控所能勝任。光是管理者觀點的分歧,都可能會使社會信息生態平衡的保持陷入沖突。隨著信息文明的發展,信息生態的人為操控與信息生態的敏感性和應急反應速度要求將越來越不相匹配。信息生態是一個整體性不斷增強的有機體,其平衡的人為操控會遇到越來越大的挑戰,直至必須通過人工智能方能保持信息生態平衡。
作為一個越來越復雜的有機體,社會信息生態平衡過程會越來越復雜,信息管控過松、信息管控過嚴,都會破壞信息生態平衡,這種破壞嚴重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社會災難。信息管控過松,不僅可能帶來社會不穩定,而且可能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發展,例如對黃色信息不嚴加管控,其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可想而知。而信息管控過嚴,則同樣因為會造成信息繭房甚至嚴重的信息生態失衡而帶來社會災難。今天,我們不僅應當大力推進信息生態研究,而且應當及早考慮信息生態平衡保持的人工智能應用。
信息生態平衡保持的人工智能應用,必須與人的觀念相對接。這個對接的關鍵就是批判性思維,確切地說,就是批判性思維與社會信息生態的人工智能對接。實際上,批判性思維是社會信息生態本身的重要方面,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批判性思維的相應提升對于保持社會信息生態平衡將必不可少。應用人工智能不僅可以更科學合理地保持社會信息生態平衡,而且可以通過助力批判性思維水平提升,保持人類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相應發展與信息生態的發展相匹配。
基于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性反思,在信息生態的基礎上,甚至可以進一步通過算法的剛性推理協助前提性預設的反思,幫助人們反思復雜前提,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雖然人工智能發展到具有反思能力遙不可及,而且有觀點認為,為了避免人工智能的發展給人類帶來存在性風險,不能讓人工智能具備反思能力趙汀陽:《人工智能會是一個要命的問題嗎?》,《開放時代》2018年第6期。,但我們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設計,借助人工智能完成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深化的前提性反思過程,就像應用超級計算機完成人類不能勝任的復雜計算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比如對于深度前提性反思來說,判定前提的關聯狀況是重要環節,人類要判別一組前提是獨立的還是相互關聯的,必須分別考察每個前提,并詢問它對結論提供的支持是否依賴于其他前提David Kelley, The Art of Reaso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4th ed.,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2014,p.76.。在這個環節,人工智能就可以幫助人類進行越來越難的前提性反思,從而使人類的前提性反思得以大大深化,時效大大提高。目前批判性思維不足以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原因,正是批判性思維缺少前提性反思及前提性反思深度不夠或時效太低。
人類前提性反思之所以能夠借助人工智能實現,就是因為可以將深度前提性反思的程序性環節變成智能算法可以解決的問題。批判性思維訓練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前提性反思。前提性反思越是層層深入,越需要借助人工智能。這一點可以從一個從簡單到復雜逐步深入的批判性思維訓練的真實題目中看到:面對“1+1等于幾”這個最簡單的問題,對其進行前提性反思可以進一步追問:1+1為什么等于2?面對“1+1為什么等于2”的問題,還可以再進行前提性反思和追問:1是什么?為什么有1?如此不斷深入。這樣一種步步深入的前提性反思,不僅可以應用人工智能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比如一步步展示前提性預設等,而且可能通過智能算法推進越來越深入的前提性反思層次,乃至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解決其中越來越多的問題。借助人工智能展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被折疊的維度,就是解決這種問題的典型方式。
在生物進化的一個特定“斷面”,“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只能是一個無解問題,而在生物進化過程的更高層次整體,就能把問題展開,看到“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其實是把過程維度壓縮后,將一個四維問題壓縮成一個三維問題的結果。四維壓縮為三維,關鍵信息就被折疊,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就成了一個無解的問題。在重新將三維展開為四維后,這個問題就不僅并非無解,而且還富有啟示。關于這一必須通過前提性反思展開維度的問題,借助智能算法可以進一步擴展批判性思維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的探索空間。
人類處理信息的任務呈爆炸式發展,這種趨勢不僅存在于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多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因而也越來越需要人工智能的應用。通過批判性思維哲學基礎的探索,進一步建立起批判性思維與社會信息生態的關聯,并通過社會信息生態平衡和健康發展的人工智能應用,探索批判性思維培育乃至直接應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不僅可以應對社會危機,而且可能為平時社會生活中批判性思維和社會信息生態平衡及健康發展開辟新的途徑,從而既可以提升批判性思維水平,又可以通過批判性思維和社會信息生態發展的人工智能應用,推進相關領域共同發展,構成批判性思維提升和人工智能相關應用間的良性互動。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這一領域會有更深層次的內容。
事實上,正是人工智能本身的發展,凸顯了前提性預設。在人工智能設計中,前提性預設成了顯性環節。人工智能的前提性預設凸顯,在更深層次與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性反思和思維規定批判聯系在一起。這一領域研究的深化,通過社會信息生態平衡和健康發展的人工智能應用,將帶來批判性思維發展的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更有效地推進批判性思維和社會信息生態的互動發展。
(責任編輯:輕 舟)
The Inspir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Stemming from COVID-19
Epidemic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Information Ecological Balance
Wang Tianen
Abstract: The global public sentiment caused by 2019-nCoV epidemic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unprecedentedly,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deepen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The outbreak of 2019-nCoV epidemic has broken out on a large scale in the world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global complex public sentiment while helping to fight the epidemic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 This continuing social information phenomenon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we need to establish the connection with social information ecology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philosophical basis of critical thinking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should go deep into information ecology from the premise reflection in critical thinking in more and more complex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so as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is dimension, gradually realize the intellectualization of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social information ecology, develop premise reflection, constitute a virtuous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m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intellectualization of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information ecolog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social information ecology.
Keywords: COVID-19; Critical Thinking;Information Ecology;Artificial Intelli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