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既定目標任務的完成帶來挑戰。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正是針對當前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主要著力點。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會長郭文圣表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極其重要、挑戰巨大。他認為,應牢牢抓住“就業”這個重中之重,穩就業就是穩人心,保就業就是保“飯碗”。
“聆聽政府工作報告,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極其重要……”在郭文圣看來,穩就業、保就業就是在穩人心、保飯碗。
在就業問題上,郭文圣認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很重要,應該千方百計為其提供就業指導,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基層就業項目,擴大企事業單位招聘規模,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也十分關鍵,郭文圣認為,應加大統籌力度,確保上下游產業同時復工復產;重點扶持薄弱環節,防止供應鏈出現“脫節”。
郭文圣提到,應著力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戶這個就業最大的“容納器”,以財稅金融等宏觀政策為他們及時“供氧”“輸血”,只有留得青山,才能保障未來。
同時,郭文圣認為,在當前形勢下,應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等新興業態,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這樣也可以提供更多新職業、新崗位,從而緩解就業壓力。
郭文圣還表示,要穩住農村這個基本盤,狠抓糧食生產,多元布局農村產業,最大限度吸納失業農民工,特別是貧困人員就業。
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如何穩就業是值得商榷的話題。在郭文圣看來,保障企業復工復產達產就是在穩就業。而在當前,應著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有目標,全面實現應復盡復。隨著疫情防控工作進入常態化,要注重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抓好生產秩序,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進一步推動企業復工復產達產。
其次,要有重點,側重推進項目建設。加大項目引領力度,以項目建設盤活存量、提高增量,優化產業和配套服務設施布局,帶動更多區域、產業鏈實現復工復產,實現穩就業。
此外,要有創新,鼓勵發展新經濟、新業態。加大對人工智能、5G通信、區塊鏈、“互聯網+”等新經濟、新業態的支持力度,引導企業根據實際設置新職業、新工種,從而擴大就業,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郭文圣指出,在復工復產工作開展后,各級政府為促進和穩定就業出臺了眾多舉措,成效較為明顯。目前看來,疫情影響可能還將持續較長時間,對經濟模式的影響將更加深入,因此,在穩就業方面希望各級政府發揮更大引導和保障作用。
中小企業在穩就業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民營企業的作用不可小覷,它們受疫情沖擊影響也最為明顯,相關部門要保住中小企業的穩定,這是穩就業的重中之重,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尤其是在融資、法務、進出口貿易保護等方面為中小企業解決切實困難,為中小企業保駕護航。
郭文圣建議,相關部門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在新業態異軍突起的形勢下,政府要組織培訓班,或支持社會培訓機構擴大覆蓋面,加大新興領域的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率。
如何帶動困難群眾就業是今年兩會不少代表、委員關心的話題。如何補齊這個短板?郭文圣認為,應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質量,千方百計帶動困難群眾就業。
首先應加強農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引導下游產業鏈往農村延伸,支持鄉村開發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等產業,提高就業面,增加勞動者收入;其次要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推動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人員就業,引導貧困群眾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最后要增強法務保障。進一步擴大《勞動法》的覆蓋面,加大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此外,還應大力支持創業。加強創業服務,完善創業擔保貸款工作機制,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實現創新支持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在郭文圣看來,當前,影響農業發展、農村進步、農民致富的制約因素依然很多,而歸根結底還在人、財、物這三個關鍵因素,從根本上加以破解,才能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取得實效。
實施鄉村振興需要自身造血機制,郭文圣建議,應調動廣大村民的積極性,不要把鄉村振興等同于物質扶持。要打造一支過硬的村委領導班子,讓他們的眼光、思路與政策和戰略同步,使其能結合群眾需求,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引導群眾致富。
鄉村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不可低估。郭文圣認為,不能低估文化建設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加快數字農家書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等項目建設,為鄉村文化隊伍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要整合資源,培育特色,各地要立足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資源優勢,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有條件的地區可制定相應優惠政策,吸納各領域的人才到基層文化機構任職,形成鄉村文化建設有專人管、專人抓的工作格局,同時為穩就業、保民生提供堅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