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
摘 要:現代農業裝備應用與推廣是轉變農業生產與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廣東丘陵山區由于自然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農機化與其社會化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亟待提升。本文針對廣東丘陵山區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與分析,望能為提高廣東丘陵山區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提供思考與助力。
關鍵詞:廣東丘陵山區;農機社會化服務;現狀;發展探析
一、廣東丘陵山區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現狀
(一)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因素
廣東是最典型的丘陵地帶,境內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積的35.3%,丘陵山地主要集中在廣東粵東西北地區,該地貌地勢不平,溝壑縱橫,土地坡度大且相對不集中,耕地難以形成規模化,使農機作業嚴重受限。同時,由于受地勢影響,同一片區域共存梯田、坡地、山谷等多種農作物耕地,品種復雜,標準化的大中型農機裝備不適用其間作業。除農機使用作業、運輸等方面的限制外,多樣化的農業生產也增加了丘陵山區農機作業難度,與眾多丘陵山地農機應用相匹配的應用技術與維護服務也趨于有限,難以發揮丘陵山地專用農機的作用和效益。
(二)傳統農戶小而散的生產模式影響
近年來廣東城鄉進一步融合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涌入,丘陵山區尤其是廣東粵東西北山區多屬貧困地區,很多偏遠村落已存在“空心村”現象,丘陵山區農業勞動力短缺,對節省人力成本的現代化農業裝備應用的需求加大。但與此同時,農戶購買農機具及維護保養成本較高,地方政府對農機具補貼資金配套比例較低,自主購置農機裝備時仍會受到經濟壓力影響。從而導致丘陵山地特色經濟作物生產作業的農機保有量嚴重不足,配套比例過低。
(三)適用丘陵山區的農機市場化動力與多元化不足
對比于平原地區用于經濟作物規?;a的大型農業機械,丘陵山地的農機裝備市場需求偏低,又受限于小農作業模式,同比市場的價格優勢不明顯在生產商逐利規律的影響下,未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丘陵山區農機產品線較少,裝備質量與實用性并不突出,使用壽命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戶購買農機產品的意愿。同時,原本一直存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市場化程度不高、多元化不足、生產要素配置不合理、組織機制不健全、服務內容與現實需求差距大等矛盾仍然凸顯。
(四)社會化服務的局限與斷層
廣東現有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主要包括農機中介、維修廠、經銷企業、管理服務組織和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等,管理相對零散,由于多主體的復雜關系,社會化服務仍處于相互分離運行且不專業的現象。農業技術相關部門的推廣與服務重點仍集中在傳統大規模經濟作物的機械化應用上。丘陵地區的農機專業服務機構都相對少,服務組織發展明顯滯后于其他地區。組織體系薄弱、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甚至很多基層農機服務人員仍是兼職,缺乏對新型丘陵山地適用性農機的全面了解,“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服務模式,導致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都難以保證,很多丘陵地區的農機技術服務仍存在空白與斷層的狀態。
二、廣東丘陵山區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性分析
(一)現代農機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性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文件精神,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新的形勢下,大力推動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為我國“三農”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以農機社會化服務為底層支撐的現代農機裝備新技術、新裝備的推廣應用,加快推進了現代農業的科技應用與進步,推動了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在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為農業節本增效,有效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勞動生產率,對我國“三農”發展,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廣東丘陵山區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的必要性與意義
2018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指出“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和短板”,粵東西北山區的現代農業與珠三角周邊地區發展存在較大差距,丘陵山區在地理、交通、政策環境的差異,影響了區域間的協調發展,一直存在適用性農機的不足,社會化服務的空白與斷層等問題。加快廣東粵東西北地區“三農”發展,形成產業經濟的良性循環,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區域產業造血功能。針對突出的發展瓶頸,快速實現丘陵山區適用性農機裝備的應用與推廣,完善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管理體系,解放更多的農村勞動力,提升區域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為農民增收,是推動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動丘陵山區“三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丘陵山地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發展對策
(一)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加強基礎支撐體系建設
加強政府的引導與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在加大對現代新型丘陵山區農機裝備購置和使用補貼財政支持的基礎上,注重增強對適用新型農機的實際應用的規范引導;二是進一步加強丘陵山地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山地農田進行改造,加快機耕道建設,使山地農田能夠適應小型丘陵山地機械化作業生產,為丘陵山地機械化發展提供基礎保障;三是集中力量加大新型農機的科技創新投入,加強丘陵山區農機科研創新成果的轉化、普及與應用推廣;四是完善新型丘陵山區農機標準化體系建設,著重質量監督體系建設、安全管理動態監控,配備標準化作業流程與管理規范,有效實現現代新型丘陵山區農機與農業的開發與利用的協調統一發展。
(二)做優農業社會化市場服務鏈,完善基層服務體系
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為宗旨,加快推進丘陵山區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多元化發展,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吸引社會資本對市場的開發與投入,拓展丘陵山區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渠道,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增加服務網點數量,規范服務,增強自身造血能力。當地政府可聯合科研院所、行業中介服務組織等機構,廣泛采集、調研與分析本地丘陵山地農機設備的實際需求,以實現新型機械裝備的研發與配備的合理化,切實提高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作業的覆蓋范圍,整合資源,科學構建“市、縣、鄉(鎮)”三級服務網絡,形成“綜合平臺集聚,多種要素參與”的運作模式,挖掘與培育一批骨干型社會化服務機構,吸引全省有實力的典型示范服務機構跨區域開展丘陵山區農機在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的農機裝備社會化服務,帶動新技術、新裝備的普及應用,走市場化、產業化與規?;目沙掷m經營道路。
(三)注重專業人才引進與培育,加強對農民的專業培訓
廣東丘陵山區因受地理條件、經濟條件的限制影響,專業人才匱乏,以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為代表的特定新型農機應用過程中,裝備的操作人員和農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求作業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與技能。在市場化充分的前提下,社會化服務的機構會派技術人員為采購農戶詳細講解具體使用方法、維修方法及養護方法等,普及安全操作規程,并在田間地頭做示范。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需求,在以優惠政策措施,吸引專業人才的同時,結合農業農村部門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向農民展示先進農機應用優勢所在同時,加強農機作業技能培訓。讓農民快速適應新型農機的輕便化、快捷化應用,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為農民創收,提升生活水平。
四、結束語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近年來全省“三農”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隨著惠農政策方面不斷強化與深入,各類現代農機裝備的普及對提升農村生產效率起到了顯著作用。但在部分粵東西北山地仍未擺脫傳統農業的生產作業方式,丘陵山區農機裝備與社會化服務之間仍匹配不充分,全程機械化的運用得不到充分發揮,阻礙了廣東丘陵山區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在滿足當地務農人員的現代化生產、作業與維護需求的基礎上,撬動市場化能量,延長農機服務產業鏈,完善區域以丘陵山地新型農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探索丘陵山區現代農機發展新模式,提升市場競爭力,是實現廣東農機服務供需對接的有效途徑,能有效解決粵東西北山區農機最后一公里瓶頸問題,對推動區域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改變廣東區域發展失衡、縮小差距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聶華林,陳雪飛,胡文威.淺談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發展[J].南方農機,2019年05期:67-68.
[2]羅明忠,陳江華,唐超.農業生產要素配置與農機社會化服務供給行為——以水稻勞動密集型環節為例[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01期:112-113.
[3]孫朗瓊,王麗果.陸良縣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南方農機,2019年04期:98.
[4]翁貞林,徐俊麗.農機社會化服務與農地轉入:來自小規模稻農的實證[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9年01期:45-46.
課題名稱:丘陵山地果茶南藥機械化模式研究--《特色農機裝備技術研發項目》(粵財農〔2018〕1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