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基礎建設的不斷推進,建筑企業得到了迅猛發展,但不難發現,這種發展實際上是一種不太良性的粗放式發展,目前部分建筑企業已經開始進入到融資難的境地,隨著一些小型建筑企業所售賣的期房無法兌現、資金鏈斷裂等問題愈發凸顯了目前我國房建企業的處境。基于此,本文從當前環境下建筑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著手,深入分析了建筑企業通過永續債券進行融資方式的利與弊,以期為我國建筑企業的融資融難題提供參考依據。雖然永續債券在融資期限、融資方式、融資額度等多個方面均可以為建筑企業提供便利,解決融資難的問題,但是大環境下建筑企業仍然面臨著金融系統性風險、信用風險以及流動性等多重問題。
關鍵詞:建筑企業;永續債券;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1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6-0094-02
建筑企業屬于資金利用較為密集的企業,單位資產的價值較大,且資金鏈條對于整個企業的正常運轉十分重要。就目前來看,我國大部分建筑企業的主要融資途徑依然過于依賴銀行貸款,融資途徑較少。而建筑企業的資金運轉周期普遍較長,融資結構單一會使企業資金風險升高。近年來,國家對于建筑企業頒布了一系列的調控措施,對于建筑企業的貸款審批也愈發嚴格,再加上銀行貸款這一融資方式也無法為建筑企業提供足夠的資金,使得建筑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企業債券的融資方式。而永續債券作為一種可以由非金融企業發行,且沒有固定期限的債券便成為了眾多建筑企業的不二之選。
一、永續債券在建筑企業的應用及優勢
一般來說,建筑企業的融資規模都較大,且項目回款周期較長,這就要求企業在項目持續期間的資金流不但要能滿足相關需求,還要能承受融資償還所帶來的壓力。而永續債券是一種只需要支付利息、無固定期限償還本金、沒有次數限制的債券,且贖回權在發行人手中,但是認購方卻不得不要求發行人期限內歸還本金。因此,永續債在建筑企業中具備著以下幾點優勢:第一,發行永續債建筑企業可以獲得可觀的融資,但并不受歸本金期限的限制,能夠大大減輕建筑企業的資金壓力。第二,對于上市企業來說,永續債券可以被視作股本,不被視作債務,在不影響企業股權結構的情況下,也可以被視為股權融資。在當今金融風險日益提高、金融杠桿比例不斷上升的時代,企業融資的成本也會相應的提高,但是由于永續債券有著明確的規定,是否贖回債券的選擇權在企業手中,這大大提高了企業的資金控制能力。第三,當前環境下建筑企業的融資方式較為單一,永續債作為一種途徑,其介于債券與股票之間,可以為建筑企業提供大規模融資,優化企業的融資結構[1]。
二、建筑企業發行永續債券的動因
1.改善融資組合
建筑企業屬于資金利用較為密集的企業,能夠以較少的成本付出,獲得更多的可用資金,是企業保證正常運轉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國建筑企業的融資多是以銀行貸款為主,融資方式過于單一,較容易受到國家相關調控或是貨幣政策變動的影響,再加上如今銀行對于房貸政策的逐漸收緊,建筑企業的資金問題愈發凸顯[2]。而發行永續債券則可以有效改善建筑企業的融資組合,并不限期歸還本金,這更與建筑企業回款周期長、資金需求大的特點相吻合,可以有效解決建筑企業資金流的問題,緩解企業其他方面的資金壓力。
2.合理控制資產負債率
建筑企業對自身的資產負債率進行合理管控可以使企業通過債務融資來降低資金成本,如果建筑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其融資償還壓力勢必也會增加,同時也會加大資金風險。就目前互聯網公開資料來看,建筑企業的最佳資產負債率在60%左右,但是建筑行業由于自身的特點,通常負債率普遍較高,就恒大地產、碧桂園、綠城中國、保利地產來看,其在2018年年末的負債率仍然高達83.58%、89.36%、76.14%、77.97[3]。資產負債率過高的情況下,一旦企業收益不及預期,其融資成本與經營壓力將會導致企業將面臨資金鏈斷裂等一系列問題,這對于建筑企業來說是十分致命的。故建筑企業應該將資產負債率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確保自身的長期債償還水平。永續債雖然基本屬性是債券,但是國家會計準則中并不將這一類型債券計為企業負債項目。企業以這一方式進行融資可以有效控制企業的負債率,降低融資成本,優化企業的財務報表,不會成為企業的多途徑融資的負面指標[3]。另外,如果企業在發行永續債券后具備較為良好的償還能力,可以為投資者定期分配利息,這可以為企業在投融市場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礎。
3.自身資本結構的改善
對于債權人來說,其投資企業的負債率越低越好,較低的負債率不但反映著企業良好的經營狀況,而且也表明了企業的償債能力,債權人自身的權益也有著較好的保障。而永續債券有著不計入企業負債的特性,相比于常規債券來說,可以幫助企業降低自身的負債率與融資成本,提高企業的再融資能力與投資人對企業的信心。作為債券的一種,永續債兼具股權融資與債券融資的多個優勢,認購的債券人可以獲得穩定利息收入。且永續債券也有著財務杠桿的作用,不僅能夠使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降低,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節稅[4]。就永續債券的一些條款來看,其對于建筑企業來說也是齊全的,具備較高的靈活性,例如是否在某一期限贖回債券、利息支付期限延遲等。簡單來講,在企業經營狀態良好、閑置資金較多、外部的融資環境也較為寬松時,企業便可以選擇提前贖回永續債券,相反,如若企業經營狀態不佳,外部融資環境緊張時,則可以選擇不進行回購,而是支付利息,甚至是延遲支付利息,降低償債壓力,度過難關。
三、建筑企業發行永續債券的風險
1.信用風險
對于建筑企業而言,其償債資金的主要來源是銷售回款,雖然永續債券不限期償還本金,但是其每一期的利息也是不少的,特別是國內永續債券發行還需要企業承擔相關的發行費用,綜合來看,永續債券的融資成本仍然偏高,以現有公開資料估算,通常在10個百分點以上。如果企業在利息支付期間資金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債券利息不能如期兌付或延期兌付的信用風險,而這一類敏感型風險,必然會導致銀行對企業的授信額度降低,建筑企業未來的融資將更加艱難,同時社會上的投資者也會向企業提出補償等要求,這對于建筑企業來說將會進入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5]。
2.流動性風險
建筑企業所生產的商品通常具有較高的單價,交易過程也十分的繁瑣嚴格,這導致企業在面對資金風險時即時變現能力較弱,再加上目前房產交易多半是以銀行貸款首付的方式進行,這會導致建筑企業的資金流動性被進一步削弱。而建筑企業通常對于資金有著較大的需求,如果企業以融資的方式償還永續債券的利息,遇到信貸政策縮緊,企業將會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并導致一系列的流動性風險爆發。
3.政策風險
建筑企業是一個易受到國家政策影響的行業。二孩政策的開放必然會提升市場對于房產的需求,但是國家對于炒房行為進行調控還是會對房產的交易量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未來房產的價格是上漲還是下跌仍是個未知數,這對于建筑企業來說不僅是資金方面的問題,也是財務風險控制的問題。另外,永續債券是介于股票與債券之間的夾層融資,而當前國家對于夾層融資管理仍然存在監管力度不夠、管理條款不健全的現狀,這極大地顯示了政策的風險。
四、建筑企業發行永續債券的風險防范
1.針對信用風險的防范措施
建筑企業在發行永續債券前后必須要優化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企業去存量的速度,改善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力,保證現金流的穩定。另外,對于銷售回款率的提高也需要建筑企業給予一定重視,其可以通過靈活的銷售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總而言之,建筑企業要想防止信用風險的發生,就必須找準企業長遠發展與穩定發展之間的平衡點,積極做好自身的財務管理,控制好企業的資產負債率。
2.針對流動性風險的防范措施
對于建筑企業來說,應對流動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縮短企業的資金周轉周期,控制好短期債務與長期債務的關系。由于永續債券的發行成本較高,建筑企業在準備發行永續債券時就需要充分考慮企業現狀,權衡永續債券的風險性與收益性。通常情況下,建筑企業一旦發行永續債券其利息總是在逐漸升高。這主要是由于企業償付永續債券依然要依靠融資或是不能把控好長期債務與短期債務的關系。由此可見,企業在利率較低時應該做好資金的大規模利用,同時重點管控資金的周轉周期,使其在利率較低時可以完成債務的償還,為企業奠定信用基礎,提高再融資能力,以防范利率高低轉換所產生的流動風險。
3.針對政策風險的防范措施
相信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完善,未來永續債券的發行與管控將更加嚴格,建筑企業如果想通過永續債券進行融資就必須提高自身的運營水平。一方面,在制定永續債券發行之前,建筑企業要對投資項目的收益與永續債券的綜合成本、風險等因素進行全面的考量,并依據國家現有的政策制定戰略方案,確保債券發行的合規性,避免政策風險;另一方面,在永續債券發行后,企業要時刻注意國家在相關方面的政策風險,做好嚴格的內部控制。
五、結語
綜上所述,融資難已是當前建筑企業普遍面臨的難題,雖然發行永續債券可以在降低資產負債率、滿足企業資金需求、拓展融資方式、掌控融資期限等方面幫助建筑企業解決資金問題,但是永續債的發行也會為建筑企業帶來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政策風險等問題,故建筑企業應該從自身出發,靈活銷售,縮短資金回籠周期,并做好嚴格的內部把控,為企業的良性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孫媞.房地產企業發行永續債券的動因及風險防范[J].經濟論壇,2018,(2):106~108.
[2]武曉青.房地產企業發行永續債券的優勢及風險分析[J].武漢金融,2015,(6):55~57.
[3]葉樣明.基于會計視角下非金融企業發行永續債的研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8,(15):102~103.
[4]周俊.淺析非金融企業發行永續債券的會計處理[J].現代商業,2014,(6):238~239.
[5]惠曉峰,于孝童.基于風險補償永續債券發行定價研究[C]//第八屆公司治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5:110~111.作者簡介:
李蓉,供職于云南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