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絮
摘要:小學階段正是各種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可是很多農村留守兒童卻是處于無人監管,或由祖輩代管狀況,對于各種行為習慣的培養,特別是學習習慣的培養嚴重缺失。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與家長交流合作,培養留守兒童的良好學習習慣。
關鍵詞:留守兒童、家校合作、學習習慣
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將影響人的一生,將促進人走向成功的階梯。
但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恒,而且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大支柱組成。所以在教師做出努力的同時,必須要有家長的配合,不能給不良學習習慣的產生留有漏洞。
我校地處潮汕地區的農村,但是這里交通方便,許多兒童的父母雙方或單方都在距離三四百公里的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工作,孩子平時由祖輩或親戚代為管理照顧,周末就會趕回家來團聚。于是形成了一群周一至周五不能完全享受父母關愛,家庭溫暖的"留守兒童"。小學階段是一個性格形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而這群"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不少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差。特別是學習上的表現,他們多數厭學,偏科,自暴自棄,學習方法不科學,內心不自信,部分這樣的留守兒童還在"朋友圈"中互相影響,這也使"留守兒童"較多的班級的班風,學風受到影響。
根據我校這群"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及工作實踐,下面筆者談談關于家校合作,培養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學習習慣的幾點看法。
一、留守兒童不良學習習慣形成的原因。
通過調查,我們找到了背后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家長或監護人教育不到位,他們只為孩子提供一日三餐及安全住宿,至于學習成績,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等并不重視,甚至認為這些是老師們一方應該做的事。二是學生自己認識不到位,部分老師的引導也不到位,留守兒童的學習環境,學習氛圍不佳,學習方法不正確,基礎薄弱,缺乏自信,不善于計劃和思考。三是潮汕地區多數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是: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多數家長認為自己不怎么讀書,打工也掙了不少錢,讀書如果考上大學,還得花上一大筆錢,不如讓孩子早點走出校門去打工,早點掙錢,因此對孩子的學習就不管不問了。
二、家校合作,緊密聯系,提高家長的認識
我們要讓這部分留守兒童的家長認識到,家長才是孩子的終身責任人,也是受益人。把孩子培養好了,孩子就是家長的幸福源泉。只有提高家長的這些認識,父母的言傳身教才能逐步與學校教育靠攏,看齊。我們可利用網絡平臺,如在家長微信群開設專題講座,隨時召開家庭培養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經驗交流會;也可以請優秀學生家長代表介紹其家庭教育經驗,發揮同伴引領作用,也可以播放各種影音教材,讓家長觀看,并互相交流,以此來逐漸提高家長的認識。
三、家校合作,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學習習慣
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自信、沒有興趣、學習不專注,而且學習沒壓力,因此我們要關心關愛他們,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一)教師配合家長,幫助孩子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不少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都有拖延癥,他們沒有時間觀念,寫家庭作業時,想寫多長時間就寫多長時間,寫不完也不擔心,所以學習效果差。教師可以教孩子們科學的學習方法,如寫家庭作業之前調好鬧鐘,按規定好的時間完成作業。到了周末,家長們回家了,再請家長檢查效果。如果能按時完成,而且字跡工整漂亮,質量好,家長可以適當表揚獎勵,給予孩子們繼續努力的動力。老師也應該給予學生表揚,樹立孩子的信心!
(二)、家校合作共同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
筆者常與家長交流,發現不只是留守兒童的家長,他們最大的困惑是:我的孩子上低年級時,成績很好,怎么到了中高年級成績就下降了呢?
思想動態是留守兒童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變化的先行兵,留守兒童最容易遭受家庭教育盲區,脫節而被動。一般情況下留守兒童關注點不在讀書上,常利用家長為了方便聯系留下來的手機上網,游戲。這時就更需要家校合作,關注孩子們的一舉一動,觸摸孩子的思想動態。例如:只要我們教師細心留意,總能從孩子的一舉一動中感受到孩子的情感波動的。早上遲到了,眼睛紅紅的;上課時不時發呆走神;打瞌睡啦;課間時間幾個人聚在一起聊游戲……這些都有背后的原因,都可以發現孩子的思想有波動。對此我們教師就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多傾聽,挑準時間和場合講道理,必要時約好家長,希望家長與孩子電話談心,讓留守兒童感愛到父母老師對他的關心與在意。
(三)建立家校聯系本,促進留守兒童提高學習成績
筆者在潮汕地區的農村小學做了十八年的班主任工作,深刻感受到了,教師在學校努力,如果加上家長的配合支球隊持,將會事半功倍。加上我校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家長會在周末回家這就給我們的家校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家校聯系本將成為我們教師了解學生,做為留守兒童工作的好幫手。
參考文獻:
[1]王懷玉.小學家校溝通的藝術.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趙天榮.家校互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3]薛桂芳.農村留守兒童的德育困境與突圍..學校教育研究.2018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