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振濤 蔣國華 張迪
摘 要:以雙創教育為突破口,如何培養能吃苦耐勞,具有創新意識的新時代大學生,是我國教育發展面臨的新的挑戰。本文對對當前創新創業教育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探討了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路徑。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 提升 專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在增強學生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發展和提升越來越受到重視, 國家和高校出臺各項措施提高大學生的雙創能力,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
一、目前雙創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雙創教育不夠重視
現階段,大多數高校雖然已經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基礎》及《創新創業能力拓展》等創新類課程,但部分教育者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高。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重點傳授理論知識,內容枯燥乏味且跟不上時代,上課的內容狹窄,不能拓寬學生的視野,不能為學生提供社會上最新的創新創業信息,課程教育浮于表面,與社會發展存在脫節。課程傳授的內容缺乏創新性,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學生也就無從談起。與學生接觸較多的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側重對學生思想和心理進行引導,很少向學生灌輸創新創業理念。學生和教師對創新、創業概念的認識存在誤區,誤將創新創業片面理解為自主創業,。
此外,當前很多高校通過舉辦 “創青春”或“互聯網+”等比賽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備賽和比賽中學生缺乏有效的專業指導,導致盲目抓瞎,學生不能獲取預期的實戰經驗。
2.“雙創”教育與專業實踐教育結合度較低
現階段,雙創教育與專業實踐教育存在融合度不高的情況。以工科專業化工與新能源專業為例,該專業實踐性較強,要求學生不僅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操作能力,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創新能力。目前該專業普遍開設實驗課,但大部分屬于基礎實驗,以理論驗證性實驗為主,很少涉及綜合性、設計性或者創新性實驗。實習實訓課程內容以學生認識了解為主,未融入創新理念,很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當前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主要依托于大學生科研立項、“互聯網+”大賽以及“挑戰杯”等形式,活動的內容基本是,在實驗室開展一些小規模的創新性質實驗,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能參與到的學生很少,很難形成創新團隊,項目潛力無法被深入挖掘。
3.創新創業類課程考核制度片面
目前創新創業類課程考核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核、商業策劃書撰寫格式的要求,忽略了學生作業的創新性與可實踐性。除此之外,部分同學對老師布置的作業敷衍了事,要么從網上搜索答案要么抄襲其他同學,沒有獨立思考。因此僅通過期末考核和課堂作業作為評分依據過于片面。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路徑
1.構建“2課程+1拓展”內外相融合的“雙創”教育實踐模式
所謂“2課程”是指1個雙創基礎課程和1個專業課程,“1拓展”是指素質拓展。將創新創業課程、專業課程和素質拓展有機結合,構建教育實踐模式,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以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為例,《機械工程》、《工程材料》、《檢測與控制技術》等課程是本專業學生進入該領域的基礎課程,工程應用性和操作性較強,可以作為“雙創”教育實踐模式中的專業基礎課程。教師在采用該模式進行授課時應該注重識別課內可轉化為“雙創”應用的理論知識,植入創新創業概念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將其轉化為實踐技能。通過“雙創”培訓課程和素質拓展活動,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幫助大學生構建完善的技能實訓體系,掌握商業策劃書的撰寫方法與要求,認識創新與創業的意義、知曉各種創業模式、掌握創業方法。
2.以認知規律為導向,探索構建新專業“雙創”實踐教育方法
在創新創業課程的實踐教學過程中,要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思維特征構建不同的實踐教學方法,如大一的學生以創新理念的培養為主,引導大二學生解決項目中的實際問題,高年級學生則可以嘗試將項目落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通過步步遞進、層層深入的模式,結合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提升大學生實際創業水平。依托“創青春”等創新創業技能競賽平臺,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再通過“雙創”教育實踐反過來促進“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
3.多元化符合本專業特色考評機制的完善
當前教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應該成為創新創業類課程考核重點,著重考查學生運用創新創業理念分析專業知識問題和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創業意識的提升與成效。創新創業類課程的考評應該包括基礎項、雙創項和附加項三個部分。基礎項是指傳統考核方法中的若干項,主要包括學生課堂平時表現情況及基本創新能力測試。雙創項應依據創新實驗方案設計和創業計劃書的撰寫情況進行評定。要求學生在完成某一專業課程后完成創新型實驗方案的設計,并撰寫一份高質量的商業計劃書,以考察學生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能力的融合程度;附加項主要是對學生參與雙創活動和比賽的積極程度進行考察,對于參加學院雙創活動和比賽的同學給予其附加分。這種考評方式使得學生的考評成績更加全面、客觀和科學,也更符合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的要求。
三、小結
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才的必經之路。今后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拓展思維,創新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教學體系,為培養符合創新型國家需求的合格雙創人才而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何書彩.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現路徑研究——“雙創”背景下[J].現代商貿工業,2017,(7):169-171.
[2]左軍,于欽明,陳卓.“萬眾創新”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路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28):120-121,136.
[3]劉坤.“雙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路徑探討[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163(4):29-30.
作者簡介:卞振濤(1990.10-),男,漢族,安徽碭山人,宿州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教師,助教,工學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