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文彬 崔久崗

一、三螺旋理論模式
三螺旋理論是說,企業、政府和學校之間形成一個互動增強的網絡關系,三者互相配合,形成一個互相提升的環境,在這種模式下,孕育了大學生科技園、企業孵化基地、風險投資公司等新興企業。
二、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現狀
與國辦學校相比較,民辦學校學生創業方面還有一定的弱勢,民辦高校在社會中的想獲得好的口碑,學生的就業率、創業率就要不斷的提升,民辦高校多以應用型存在,培養的學生操作性強,在學校中培養的創業能力為提升就業奠定了基礎。
從表中來看,從2015年到2019年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的比率起伏變化,但創業的總人數在二百人上下,,民辦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比例低于全國創業比例平均線,但整齊來看,全國創業比例是民辦高校的2倍,這些數據表明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行為積極性低。
三、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問題
(一)支持政策不完善
根據調查問卷顯示,59.2%的同學認為金融市場上管理方法需要創新,并有很大的風險,16.3%的同學認為初期創業申請過程比較麻煩,18.4%的同學認為在創業初期,需要更多的市場專門進行培訓。綜上,政府的創新創業政策不利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如果按照現有的政策實施,會降低大學生創業的熱情。政府如果能給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場地或孵化基地,大學生就能順利開展創業工作。
(二)政策宣傳不到位
調查問卷顯示,學生獲得相關政策的方式有:36%的同學從學校就業中心或輔導員宣講,31%的同學通過58同城、微信公眾號的媒體上獲得,11%的同學從政府官網上獲得,還有其他途徑的15%左右,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主要還是學校宣傳,或者創新創業園老師宣傳,還有一些同學不知道從哪里了解政策、方針,這說明我們宣傳的途徑要多元化,手段多樣化,內容豐富化。
(三)課程重理論輕實踐
民辦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主要有線上線下課程相結合,一般為學校開設的選修課,或者智慧樹上的課程,課程的開設能夠讓學生在理論上了解更多的知識,但距離實際操作還有一定路程,這段路程學生基本上是摸著石頭過河,挫敗感容易形成。有些民辦高校在本科班的在第二課堂中增加了就業指導課程,主要是大學生職業生涯競賽、互聯網+大賽為主,但這種普及面窄,學生在創業意識就會淡化,所以,高校在該課程的教學設計中,如何增加相關的指導環節,以案例、游戲方式讓學生得到訓練,將理論、實踐得到結合。
(四)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很多民辦高校就業課程并不被重視,所以老師在配備比例、人員結構上都存在一些問題,有過創業經歷或參與過的老師占25%,學校的輔導員或行政人員55%,校企合作單位的老師占15%,其他招聘會或宣講會會占到5%,專業人員較少,更不要考慮高學歷或有實際指導能力的專家。在這種情況下,民辦高校要調整上課教師的知識、年齡結構,加強就業課教師隊伍建設,完善上課教師師資,多一些既能講理論、又能創業的高水平教師,這樣才能對學生的創業實踐活動進行指導。
(五)實踐平臺信息不對等
根據調查問卷分析,很多同學對如何進駐校企合作產業園的流程不熟悉,在實踐平臺上獲得信息不平等,校企合作單位要張貼入住產業園的要求,成立一站式服務中心,簡化準入程序,為民辦高校大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參與的實踐場所,或者企業牽頭創立的工作室,這樣既對創業感興趣的同學提供場所,也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了企業,為以后學生就業、創業奠定了基礎。
四、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業的優化政策
(一)加強政府對民辦大學生引力作用
為了讓創業呈現傳幫帶的現象,政府要發揮引力作用,指導高校和企業的全局發展,保證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和畢業后創業有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
1.加強相關政策的執行力度
第一,政府要將創業政策通過多渠道在高校和企業中宣傳,讓學生、教師、企業領導,甚至學生的家長及時了解創業的信息和相關政策內容,讓學生認識到創業如何減輕就業壓力,提升就業機會。第二,針對民辦學校學生的需求,所在地區學校創業的實際情況,政府要全面考慮,制定能夠落實到實處的政策,這樣學校、企業、學生都能有章可循,并且操作性簡單。第三,政府在三者之間起到調控的作用,同時也有監管的權力,要進行初期、中期、終期檢查,逐項落實相關政策,讓學生能夠受益。
2.加大創新創業資金支持力度
大學生初期創業時,主要是缺少資金,如果資金能過到位,很多項目就能夠開展,從而促進學生創業的主動性首先。首先,政府可以通過銀行微貸款、政府撥款等方法,給予資金的支持,政府也可以設定專項就業創業扶持資金,從而讓更多學生受益。其次,政府可以幫助學校建立創業基地或實習基地,設立創業課程改革項目、工作室、實訓基地等專款專用,下放資金使用和分配權,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師進行教改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可以方便學生申請資金,簡化手續。
(二)提升企業對民辦大學生的助力作用
政府制定出來能夠落實的政策之后,地方企業利用自己的資源,擁有良好的創業平臺,這對大學生創業成長起到助力作用。
首先,企業要為民辦大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服務平臺,在互聯網+環境下,企業可以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詳細的將校企合作產業園準入條件和流程、企業所能提供的資源公布出來,讓學生能提前準備材料,提高創業成功率。其次,創業項目還要以市場為基礎,企業利用自己資源,將市場需求以視頻、文字、動畫等公布到官網上,為準備創業的大學生指明了方向。最后,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專家咨詢途徑,可以通過電話、微信、郵箱、人工服務平臺進行溝通,幫助大學生解決創業過程的實際問題。
(三)增強高校對民辦大學生的支力作用
高校是大學生開展創業的主戰場,也是大學生第一次實踐的主陣地,因此,在制度支持、課程設計、完善結構、校園氛圍等方面,不斷進行實踐和改進,從而為社會輸入更多的有創新創業精神的人才。
1.為學生提供制度支持
學校對創新創業的重視程度,決定了該校學生能否積極參與創業實踐中來,首先,民辦高校要吃透政府的宏觀政策,對本校創新創業進行重新思考,根據本校自身的特色,并對學校的老師、同學進行全面的調研,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制定出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考核內容。其次,通過學校-二級學院-輔導員-班級-學生一條龍宣傳,讓更多的學生了解第二課堂學分制度、選修課制度、競賽制度等,讓更多的學生具有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再次,對于參與到師生共創項目中的教師,要有物質和精神獎勵制度,更要把該項列入職稱考核中來。
2.提高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水平
《就業指導》課是大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創業指導課程,首先教學實踐部根據民辦高校本科或???,明確就業課程教學的任務,細化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增強教學實踐環節,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創業的學生自由發揮。其次教師改變全堂講授的上課情景,借助沙盤、實驗室、網絡等平臺,讓學生模擬公司創業過程,主動解決問題,更能培養學生語言表達、溝通、團隊協調等綜合能力。再次,民辦高校要分批分層次教學,學生可以先學習理論知識,再培養創業意識,參加創業競賽,開展創業實踐活動,這樣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簡化了上課環節。
3.建立完善的校內組織
隨著國家對創業工作的重視,很多學校對原來的組織結構進行了調整,第一,學校成立專門的創新創業中心,建設校內一站式服務平臺,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提供線上線下服務。第二,學生從各二級學院抽調出一部分有創業經驗的教師,組建了校內導師庫,從企業中選擇優秀的人員,發聘任書,組建校外導師庫,校內外導師根據專長,在法律援助、技術指導、申報流程等方面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問題,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4.營造濃厚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首先學校利用宣傳欄、文化長廊、海報、公眾號等進行宣傳,讓創業理念走入學生心中,從而激發學生創業的主動性。再就是學校要將優秀的創業人員引入到學校中來,讓學生了解榜樣事跡,學習榜樣力量,做好榜樣行為。最后學校還要通過論壇、沙龍、宣講等方式,讓學生有經驗交流的空間,還可以帶領有創業興趣的同學到校外參加創業公司,在暑假期間,讓學生到校企合作公司進行實習,這樣能夠讓學生對創業理論、實踐有更深的了解。
三螺旋理論中的三者在民辦高校學生創業過程中,各自發揮著非常好的作用,如果我們地方政府能夠做好引導,當地企業提供給學生提供更多平臺,民辦學校在實踐中做好教育,才能讓民辦高校的創業工作更有成效。(作者單位:青島黃海學院大數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