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琪
摘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導致學困生數量越來越多,如何有效地轉化數學學困生,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成為每一個數學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數學學困生的成因,然后著重探討了初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困生;成因;轉化措施
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數學學習的難度也隨之增加,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變成了所謂的“學困生”。這部分學生數學基礎較弱,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教師在面對這部分學生的時候也顯得十分“頭疼”。其實,造成數學學困生的成因有很多,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成因采取不同的轉化措施,如此,才能讓學困生丟掉“這頂帽子”,逐步提高自身的數學成績。
一、初中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
在教學中出現學困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導致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但最為關鍵的還是學生自身的原因,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學生數學基礎較差。數學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沒有任何的捷徑可言,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伊始階段就沒有打下牢固的基礎,在小學由于學習難度不是很大,還能勉強予以應付。但是進入了初中,數學難度提上來了,學生就會感到不知所措,基礎不扎實的情況也暴露無遺,使數學成績一落千丈。在這樣的學習狀態下,還非常容易形成惡性循環,越是基礎差的學生越不愿意進行數學學習,而越不愿意進行數學學習,成績就會越來越差。長此以往,這部分基礎很差的學生就逐漸變成了學困生。第二,學生承受能力低。當前,大部分初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缺乏挫折教育,一旦在學習上遇到丁點的阻礙就會選擇放棄。同時,學生的進取意識也較為薄弱、慵懶,希望能夠發生“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帶著這樣的心態進行數學學習,想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是完全不可能的。由于學習成績長期不理想,學生的厭學情緒也越來越重,最終不可避免地“淪為”了數學學困生。
(二)外界因素
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之外,一些外界因素也會間接造成學困生的出現。第一,教師方面。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工作態度不認真,在課堂教學中草草了事,教學內容枯燥乏味,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同時,教師也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將學生人為地分成“三六九等”,在教學中只對成績優異的那部分學生予以關注,而對成績較差的學生則顯得漠不關心。在教師的這種教學“歧視”下,成績較差的學生自卑心理日益嚴重,逐漸就成了學困生。第二,家庭方面。對任何一個學生來說,家長都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環境能讓學生的學習得到顯著提升,而缺失溫暖的家庭則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不少的弊端。有的家長認為只要滿足孩子的物質條件,一切就萬事大吉了,殊不知初中正是學生處于青春期、成長的關鍵時期,心理健康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受到家長的長期忽略,再加上繁重的學習壓力,本就基礎不好的學生慢慢地就變成了學困生。
二、初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一)給予學困生更多的關注和關心
一直以來,我國初中學校的人數都是非常多的,每個班級幾乎都有四十到五十個學生。面對如此之多的學生,教師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很難進行平均的分配。鑒于此,教師往往將自己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在成績好的學生身上,對學困生的關注和關心則顯得很是欠缺。更有甚者,有的教師不但不關心學困生,還常常對學困生進行冷嘲熱諷,讓學困生本身就很薄弱的心理防線變得更加不堪一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必須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將更多的耐心和愛投在學困生身上,讓學困生在教師那里逐漸看到希望,找到學習的自信。同時,教師不應該以成績論英雄,而應該平等、公平、耐心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并給予恰當的指導,而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困生多一點的激勵和關注都顯得“毫不過分”。比如,教師可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準備一些難度較為簡單的題目供學困生解答,而學困生一旦答對了這些題目,教師就應該給予鼓勵和表揚。顯然,這些都是以前學困生無法享受到的“待遇”,教師的關注、贊揚會成為學困生不斷進步的助推器。久而久之,學困生在教師的不斷關注和激勵下重新找到了學習的動力和樂趣,逐步提升了自己的數學成績,走出了學困生這一行列。
(二)提升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對于任何一門學科而言,興趣都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只要學生對一件事感興趣了,就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尤其是數學學科,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方能很好地完成相應的學習要求。因此,在這個階段,興趣就顯得至關重要,只有讓學困生重新找到數學學習的興趣點所在,才能讓他們在艱難的數學學習之路上找到“重生”的機會。在具體的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摒棄以往一開始就是公式、定理的講解模式,而是應該盡量運用一些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逐漸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比如,教師在進行幾何與函數相關內容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將一些生活化的場景引入教學環節中。學困生對于單純的數學知識顯得興趣缺乏,但是一旦有了他們熟知的生活化場景的引入,學習的興趣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學困生在教師生動且具有趣味性的引導下變得十分積極主動,原先對數學學習懈怠的情緒一掃而空,學習效果變得十分出人意料。
(三)合理銜接新舊知識點,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
初中數學學習中的學困生大都基礎較弱,為了可以有效地改變這一現狀,扎實學生的基礎,提升學困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利用新舊知識點,進行有效銜接,讓舊知識成為新知識的“墊腳石”,在以舊帶新的進程中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這個過程就為學困生開拓了一個思維過渡的“康莊大道”,思維的大門被逐漸打開,學習也漸漸變得容易起來。
三、結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對初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只有堅持不懈,對學困生進行積極的引導,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關心與愛護,才能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找到自信,提高自身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逐漸由學困生轉變為學優生。
(責編 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