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貞
摘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因材施教是前提,實施有效教學是良好教學效果的保證。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善于誘導,指導他們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讓數學課堂有效地進行。
關鍵詞:因材施教;有效教學;動態生成;分層達標;教學策略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孔子的教育理論是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他認為“知人”相當重要,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師的使命,是要讓這些知識層面、生活經歷,以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各不相同的學生學有所成,各有進步,即所謂面向全體。只要我們真正轉變觀念,擺正教師與學生、教學與學習之間的關系,開動腦筋,大膽探索,力求呈現給學生的是一種動態的、積極的教學過程,數學課堂有效性也必將大大提高。
一、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對不同的學生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要求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朱熹評道:“孔子教人,各因其材。”這就是本文所倡導的“因材施教”。值得一提的是,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基層教育行政管理者意識到這一問題并采取了諸如分快慢班、辦實驗班等方式,試圖把同一基礎水平的學生分在一起以便實施更有效的教學。此舉從智力培養來看,有一定的效果,但因為單純考慮學生智力因素分類并不科學,更因為不符合教育公平性屢遭社會非議而受教育主管部門取締。我們的教師過得很累,一是期待過甚,總想著傾盡所能,學生個個都可以滿盤照收;二是設想過高,總以為只要用心教,把每個學生都教成神童沒問題。我們應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理念,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巧妙應對,促進課堂動態生成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當課堂上出現“不同的聲音”時,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育機智,巧妙應對,充分利用再生資源,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如在教學《簡便運算》時,用簡便方法計算227-98很多同學這樣計算:
227-98=227-100+2=129
但是也有個別同學這樣計算:
227-98=27-100-2=125
這道題到底應該怎么算呢?到底是加2還是減2呢?通過探究得到了共識:多減幾就加幾。
這時候一個平時愛搗亂的學生小聲說,還是我的方法好。教師笑著對這個孩子說:“你是怎樣算的,能把你的算法寫在黑板上嗎?”
學生在黑板上寫下:
227-98=100+127-98=129
下面的學生一看就喊:“錯了,錯了,這哪兒算簡便方法?”這時教師問這個孩子:“你為什么要把227分成100和127呢?”他回答:“100減98等于2,2再加127等于129,就不用考慮是加2還是減2了。”
多好的回答啊!教師帶頭為這個學生鼓掌,其他同學也鼓掌。接著別的同學指出了他的不足之處。
227-98=100-98+127=129
227-98=227+(100-98)=129
課堂上,面對意外的情況,學生要喝一口,教師要隨機應變,真的讓這位學生喝一口,這樣因勢利導,既保護了學生天真淳樸的童心,又沒有影響教學秩序。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會碰到看似毫無道理的錯誤,但如果我們用心挖掘,有時竟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們這一反常規的奇思妙想卻得到了教師的欣賞和肯定,并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要想別人沒想到的方法,找別人沒找到的竅門,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一切皆有可能”,這是課堂的理想,也是理想的課堂,讓我們抓住那閃光的瞬間,讓課堂的旁逸斜出也變得美麗。
三、允許差別,促進各類學生分層達標
在教學中我們不必也不可能整齊劃一地要求學生到一個相當的高度。所以,我們要允許學生達到的程度不同,如果對教學目的強行要整齊劃一,極有可能造成部分學生很吃力、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我們提倡站在差別的角度,促進各類學生分層達標。
例如,以學生智力條件分為三層次為例。具體列舉一個課例:如教學求長方體表面積時,為了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可設計替換詞或數據的練習,教學長方體表面積時,我要求三類學生完成:“一個有蓋有底的長方體鐵皮水桶,高19厘米,底面長10厘米,寬11厘米。做這個水桶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厘米?”教師可將“有蓋”換成“無蓋”,著重引導二類學生對比閱讀,領悟重點詞的內涵,靈活應用長方體的表面積公式。這樣能幫助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提高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一類學生,我讓他們完成“一對無蓋的長方體鐵皮水桶,高19厘米,底面長10厘米,寬11厘米,”深入思考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的各邊關系,會應對各種變形題,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四、運用不同教學策略,提高有效教學。
靈活選擇教學策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識規律,讓學生拼一拼、擺一擺、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畫一畫、想一想、說一說,調動多種感官協調發展。通過實踐操作,提高探究實踐能力,增長才干,發揮創造力。通過學生自學、小組學習、質疑討論,教師指導,完成教學內容。
如教學《7的認識》時,教材要求學生用7根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有的學生擺出“甲”字;有的學生擺出被釣的魚;有的學生擺出的是樹;有的學生擺出的是兩扇大門的房子;有的學生擺出的是有煙囪的房子;有的學生擺出的是房子和房前的小路等等,可見,通過動手操作可加深學生對新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對于部分理解能力強的學生,他們就可以通過思維推導而不需要動手去感受,可對于理解困難的學生只能是慢慢來,也許還有點接受不了。對此,我沒有去打消他們這種優越感,而是告訴他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能使印象更加深刻。
此外,有效地進行個別輔導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環節。三類學生,比其他兩類學生需要更多的學習態度、學習目的性的指導,更需要耐心的輔導,應讓他們盡可能獨立地完成作業,形成學習自覺性。總之,我們只要立足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善于誘導,指導他們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讓數學課堂有效進行,就能使更多學生最終走上自主創新學習的軌道,獲得成功。
(責編 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