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平
摘要: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一直以來就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關注學科。小學數學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初級階段,為學生未來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應用題作為小學數學中的重要題型,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應用題的設置主要考查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傳統的應用題教學更多的是進行題型的訓練,讓學生通過做大量的題來提升對知識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思路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本文通過對現階段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面臨的問題著手分析,提出將數學思維和數學理念作為應用題教學重點的教學理念,希望能夠提高應用題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思維能力;教學理念
數學學科的學習更多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數學作為數學學習的初級階段,更要注重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另外,數學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同時又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尤其是應用題的類型,是將數學知識融合在實際問題中,再通過語言表述出來。因此,應用題是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信息提取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的綜合考查,也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應用題型的特點,將數學理念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單純地進行反復的習題練習。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對應用題不感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尤其是對于數學這樣的需要一定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科,更需要良好的學習興趣作為基礎。而從當下小學應用題教學現狀分析來看,學生普遍認為應用題枯燥、難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應用題內容和實際生活嚴重脫節,讓學生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另一方面,就是“題海”戰術深入人心,大量的習題并沒有讓學生掌握解題的思路,反而感到身心俱疲。
(二)教學方法落后
對于小學數學的應用題教學,很多教師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味地注重知識的講授,缺少和學生的互動,大量的習題,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對于剛剛接觸數學學習的小學生來說,身體和心理年齡較小,思維習慣尚未養成,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更是有限,因此,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一時之間很難適應,一旦對知識點不能很好地理解,很容易產生挫敗感,造成學習興趣的下降。另外,小學階段正是思維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尚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更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而很多教師并不關注這點,一味地采取灌輸性教學,制約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忽略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教學的真正目的也是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正確的引導,更需要一定的實踐性,實踐性的核心就是應用性,如何讓學生掌握知識應用的能力才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而很多數學教師更多的是關注題目的練習,通過大量的練習提高學生對題型的熟悉和記憶。但這種記憶只是暫時性的、有局限性的,一旦題型發生了變化,學生就會感到束手無策,這就是沒有真正掌握數學理念和實踐性的表現。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分析和探究,建立知識的應用能力,提高核心素養。
二、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一)啟發學生思考
有效的應用題教學應該建立在師生良好互動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以啟發引導的方式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傳授的知識點不是書本上的生硬知識,而是思維能力和數學理念。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逐漸建立起對知識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建立數學理念,掌握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應用題解題思路和理念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對于應用題的學習,要引導學生建立解題思路,“審題——確定已知量和未知量——建立已知和未知量之間的數量關系”,這是應用題最基本的解題思路。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提問和啟發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熟悉和掌握解題思路,引導學生自己找出隱含的數學關系,從應用題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二)教學手段的更新
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效補充,信息化在教學中的應用讓數學教學不再局限于黑板和粉筆,讓課堂教學更加豐富生動。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好奇心強,又活潑好動,對新奇的事物總是很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地進行教學手段的更新和創新。多媒體技術在應用題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將書本上的文字通過圖像和圖片的方式展現出來,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同時,動態的表現比起生硬的語言更加直觀。對于學生想象力的開發、思維能力的建立有極大的幫助。同時,互聯網平臺的建立,能夠為師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更廣闊的平臺。
(三)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
調查發現,高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互動。良好的師生互動預示著師生之間已經建立起有效溝通,這樣的課堂氛圍是輕松和放松的,可以有效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而傳統的教學中,更多的是教師掌握著課堂的主動權,學生更多的是在被動接受著教師對知識的理解,由于缺少話語權,導致學生即使有了問題也不敢提出,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也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另外,由于缺少主動權,傳統的課堂缺少了重要的討論互動環節,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很多時候就是通過討論獲得的。通過小組討論,將學生內心的困惑通過其他學生的分享進行解答,有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師只是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師教給學生的是解題的思路、是數學理念、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道道練習題。
三、結語
應用題型作為小數數學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思考能力、知識探索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的有效內容。而提高應用題教學效果更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需要師生之間共同的努力。教師要從傳統教學理念中走出來,走下講臺,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走到學生之間,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增加互動環節,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同時,不斷創新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建立對問題的理解能力,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要主動加入課堂教學中,緊跟教師的思路,在教師的引導下,建立自己對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素養。
(責編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