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鵬
摘 要:為了進一步加強國學經典的傳播與誦讀,國家教育部門強化了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整合力度,促使青少年了解國學、認知國學、傳播國學,這對于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作為研究前提,通過分析國學經典誦讀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影響,闡述了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策略。
關鍵詞:國學經典;初中語文;有效整合
國學經典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通過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相互融合,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優秀的文化素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傳播的作用。國學誦讀形式是我國傳統而有效的教學形式,在語文教學中將這一傳統發揚光大,也會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使語文教學更富有文化底蘊,激發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熱情。
因此,語文教師應當重視國學經典誦讀教育,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展開日常教學任務,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國學經典之美的同時,完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一、國學經典誦讀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影響
(一)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國學經典中承載著“百家”之理念,包含著“萬人”之情感。初中學生學習國學經典,不僅可以領略不同的文化理念,也會體會到多樣化的民俗風情。國學經典的學習過程,使得初中學生的思想以及理念得到了升華,自身的情感得到了認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經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與借鑒歷史上名家的寫作方法,學習文人志士的精神操守,從而對自身的文化修養產生深刻影響與良好的精神熏陶。究其根本,是學生缺乏表達自我情感的欲望,是學生語言詞匯積累不夠的體現。因此,教師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事實上也是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過程。通過讓學生認知、了解不同文化思想,總結、積累經典語言詞匯,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寫作熱情有著積極影響。
(二)培養學生語文誦讀語感
在對國學經典的學習過程中,文章誦讀是一種常見的學習方式。通過對文章的通篇誦讀,可以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以及傳遞的情感有初步的把握,同時也會讓學生逐漸熟悉和掌握文言文閱讀的停頓與節奏,明確文言文誦讀的特點。通過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可以提升學生文章誦讀的語感,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其他語文文章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而提高語文課程的學習效率。
(三)加強國學經典的傳播度
盡管現階段國學經典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和喜愛,但是就整體而言,人們的喜愛只是停留在誦讀這一表面化的狀態,并且在社會中傳播的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強。無法深入化、系統化完成對整個篇幅內容以及思想的學習與理解。而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則能夠將國學這一文化載體與學生進行初步的見面,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對國學產生興趣,使國學經典的傳播形式不再停留于表面,而是形成深度化的長期性、穩定性的傳播。
二、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
(一) 語文教材融入國學經典誦讀元素
將基于國學經典的傳統誦讀方式融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國學經典文章的誦讀,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齊誦、配樂、吟詠等。對于大多數初中學生而言,國學經典中文言文的結構相對復雜,語句晦澀難懂,不利于初中學生的閱讀以及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國學經典采取誦讀學習的方式,對文言文的結構、語言描述方式、寫作節奏等全面了解。而后可以借助于“花樣誦讀”的方式,讓學生在理解國學經典中文言文大意的前提下,以“個性化誦讀”的形式完成對文言文的誦讀學習。比如,學生通過自身理解將文言文翻譯為現代文,并根據自身的喜好以分組朗誦、情景表演等形式,加深對國學經典的學習以及理解。
例如,學習《資治通鑒》中的《孫權勸學》一文。由于文言文通常利用簡潔的語句傳遞內涵、思想,使學生在學習文章的時候,經常出現文章閱讀完之后卻無法理解文章表述的意思。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采取多樣化的誦讀方式,讓學生了解文言文大意,并翻譯成現代文。當然,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孫權、呂蒙、魯肅三人,并通過三人之間的對話,揣摩文章中人物角色的心理變化歷程,進一步理解文章傳遞的思想,即告誡人們學習的重要性。通過此種誦讀,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同時,也能夠體驗到不同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增加學生對于國學經典的學習興趣。
(二)基于國學經典誦讀實現教學拓展
通常來說,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言文篇目,大部分都是國學中相對比較經典的篇目,因此,國學文章與教材文言文之間有著一定的相通性。教師可以在學習教材文言文的同時,適當為學生引入國學經典篇目,幫助學生實現文言文的拓展學習,提高學生對于國學的學習視角。事實上,國學經典的拓展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得到提升,有助于加強學生自身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孟子》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介紹《孟子》的著作背景、思想內涵以及對社會產生的影響等,讓學生對《孟子》產生學習的欲望。之后,教師要對學生課后的作業進行科學設置,如可以讓學生從《孟子》中選取自己喜歡的篇目,并采取自我學習、誦讀的方式,掌握文言文的大意以及思想情感。另外,教師可定期召開國學經典鑒賞課堂,讓學生將自己找尋的國學經典篇目向大家展示誦讀表演,并在學生之間展開交流討論,將自己閱讀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向大家請教。
通過此種學習模式,不僅可以全面提高學生對于國學經典的理解能力,同時也在較大程度上拓展了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范圍,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提升和加強對文言文的學習能力。
(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提升誦讀能力
對于初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學習,大多數語文教師采取通篇背誦等方式教學,由于學生缺乏學習的能動性,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而國學經典誦讀教學形式的融入,讓語文教師積極地轉變了傳統的教學理念,逐漸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開展國學篇目的教授。
例如,語文教師為提高學生對國學經典篇目的學習興趣,可定期在班級中舉行文章誦讀比賽。學生想要有感情地進行文章誦讀,需要提前把握文章描述的內容,真正理解文章所傳遞的思想。因此,基于誦讀比賽活動,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文章的學習以及感悟中去,并按照自身的理解將文言文富含感情地誦讀,有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文言文。
與此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誦讀的表現,評出表現優秀的學生,并對其進行適當的物質或者精神獎勵,以比對班級其他學生產生影響與帶動作用,促進更多的學生對國學經典產生學習熱情。
三、結束語
總之,教師要及時端正自身的教學態度,學習科學的國學經典誦讀經驗,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對國學經典產生學習興趣,并且積極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來,為文章增添歷史文化底蘊,教師要注意不斷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將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有機整合,對于進一步深化國學經典的傳播有著重要作用。為提高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效率,語文教師應當及時轉變教學理念,采取科學的教學形式,積極為學生展開國學經典的拓展教學,加強學生對國學經典的學習興趣,進而推動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曉曉.借助群文閱讀,助力初中語文教學[J].學語文,2019,(6)
[2]蔣夢了.國學經典浸底蘊 潛移默化潤人心——淺談國學教育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浸潤與影響[J].考試周刊,2017,(77).
[3]曾祥春.試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J].學周刊,2020,(8)
[4]陳潔.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西部素質教育,2019,(22).
[5]趙雪蓮.初中語文教學中實踐國學經典誦讀的途徑[J].甘肅教育,2018,(6).
[6]祁亞榮.國學經典誦讀和初中語文教學的結合策略[J].甘肅教育,2018,(6).
[7]劉鳳華.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7,(34).
[8]金麗紅.國學經典誦讀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文學教育(下),2017,(5).
[9]王亞蘭.淺談“新課改”下國學經典和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J].科技資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