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艷
摘 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改的核心內容,已被廣大的教師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改變自身的教學思想,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習狀態變得積極主動,學生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教學策略;小學數學;自主學習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們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高素質的人才必須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地利用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多途徑地獲取數學知識,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強化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他們身心全面發展,不斷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抓住問題關鍵,養成學習習慣
任何事情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都要有一個正確的習慣,對于學習來說也是一樣。小學生的學習就像一張白紙,你想要它呈現什么樣的結果,就需要用不同顏色的筆將它們描繪出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想要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就要認真地思考,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抓住學生的關鍵點,促使學生在思想上能夠進行自我約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樂于思考、勤于提問的好習慣,使他們真正地發現、體會數學知識的魅力。
例如,在教學“分數類應用題”時,有這樣一道題目:小王同學有一本書,共有300頁,第一天,小王同學讀了這本書的,第二天他又看了剩余部分的一半,請問小王同學沒有閱讀的部分占這本書的比例是多少?這道題目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通過問題引導,讓學生抓住題目的關鍵,如:(1)小王同學第一天讀完之后,沒有閱讀的部分占整本書的比例是多少?還有多少頁?(2)小王同學第二天讀了多少頁?(3)小王同學還有多少頁沒有讀?(4)沒有閱讀的部分占整本書的比例是多少?按著教師的問題,學生很快掌握了解題思路。學生會輕易地算出第一天閱讀后剩余的比例為,頁數為300×=150(頁),繼而計算出第二天讀了150×=75(頁),剩余的頁數就是300-150-75=75(頁),占比為75÷300=。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逐步解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意識,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到探知活動當中,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習意識
許多學生不會進行自主學習,關鍵是他們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多種教學方法,但并不是每一種方法都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先要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尋找恰當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幫助學生建立學好數學知識的信心,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以積極的狀態進行學習,從而實現良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進行“8加幾”的教學時,教師首先向學生出示例題8+9,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去完成。學生經過一段時間思考后,很多人開始按之前學過的方法進行計算,先將9分成了2和7,然后8+2=10,再用10加上7就可以算出結果為17。還有少部分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打破了這種傳統計算方法的思維定勢,并沒有看到8就直接想到與2結合,而是考慮到9比8大,因此想到將8分開再計算,會讓計算變得更加簡單。因此,這部分學生將8分成了1和7,然后計算9+1=10,10再加上剩余的7,結果還是17。就這樣,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數學活動平臺,讓學生動腦思考,從中獲取了不同的認知經驗,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案例中,學生的學習,在足夠時間的思考之后,突破了原有教學觀念的限制,釋放出創新思維的火花,獲取了知識和情感的發展,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激發了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的意識。
三、營造教學氛圍,呵護學生情感
自主學習活動的展開形式有一定的規律可尋,教學形式相對比較固定,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探究,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但學習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會有一些預料之外的事情發生,這就需要教師運用智慧進行處理,營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精心呵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分地表達出他們的真實想法,激發其自主學習的潛能,實現自我能力的有效發展,提升自身價值,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
例如,在進行“平方厘米的認識”內容的學習時,教師可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親自參與到新知識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當中,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對物體進行仔細觀察和認真比較:如教師可為學生準備一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從中發現它的秘密;讓大家認真回想,從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有哪些物體的面積約為1平方厘米;借助多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讓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思考,并親自動手擺一擺,看學生能夠擺出什么圖形。就這樣,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親自感知和體驗了數學知識,獲得了感性的數學知識經驗,完成了知識認知的內化過程。
由案例可知,教師為學生創建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其中動腦思考、動手操作,促進了學生理解能力的發展,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判斷力,真正地領悟了所學內容,并享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四、優化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
學生的學習是自身經驗積累的過程,學習能力的提高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指導。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素質,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運用一定的教學策略,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學會了什么”發展為“我會學”。小學生的思維有著很大的隨意性,認知活動比較盲目,因此,教師要設計教學情境,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進行“分數除法的應用”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出示下列兩個條件:學校六年級有111名學生,相當于五年級學生人數的,問:(1)學校五年級有多少名學生?(2)五年級、六年級共有多少名學生?(3)假如四年級學生的人數是五年級的,那么四年級有多少名學生?對于這三個問題,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完美解答,教師可采用分層次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第一個問題,題目比較簡單,可由學困生來完成;第二個問題,題目難度適中,可由中等生來完成;第三個問題,題目難度系數較大,學生不易完成,可讓優等生來完成。就這樣,一道題目,教師依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讓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按照自己的實際水平進行有效訓練,做到了巧練,讓不同的學生對知識進行了不同層次的認知,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
案例當中,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加工,通過對知識的分層次練習,全班的學生都可獲得不同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力,讓學生產生更加強烈的愉悅感,認知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總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形式,通過一定的策略引領學生進行知識學習,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地遨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地掌握學習方法,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索,敢于對課堂知識進行提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基金項目: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2019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2019-R-70072。
參考文獻:
[1]葉秋玉.和諧課堂? 靈活教學——新時代小學數學和諧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上),2019,(12).
[2]梁新君.寓教于樂,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2020,(3).
[3]于長明.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
[4]錢芳華.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亞太教育,2015,(32).
[5]李鋒.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7).
[6]吳玉瑾.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運用[J].中外企業家,2013,(22).
[7]支啟霞.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才智,2013,(17).
[8]吳廣和.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課堂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2013,(8).
[9]魏翠萍.培養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2,(7).
[10]田路.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現狀的研究與思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11]凌秋虹.基于“交互工具”進行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