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江燕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摒棄傳統講解灌輸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物理教學要注重與生活環境相聯系,提高對物理學習的親切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創設問題情境,提高物理教學的直觀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同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可以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究動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本文對創新教育的重要意義進行了簡要闡述,在此基礎上,根據教學實踐提出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的可行性策略。以此為初中物理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創新教育;實施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是新課標對物理教學的重要要求,教師要以其作為物理教學的目標任務創新教學方式,進而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把創新教育作為物理教學的中心與重點,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要反思在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弊端,致力于改革與創新教學觀念與教學模式而使教學更加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身心發展規律,充分挖掘學生內在的創新意識,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完善與優化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需要創設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與創新能力的形成。
一、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的重要意義
傳統的教學是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的高低衡量教育教學是否成功,以成績的好壞判定學生的優劣。在升學指揮棒的引導下,初中物理教學也陷入了誤區,只重視對學生應付考試能力的培養,學生為了升學成功而采取機械記憶與訓練的學習形式,被動地根據教師的指令去學習與訓練,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有效發揮,毫無創新意識可言,學生沉迷于題海與被動的學習狀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習的方式不能只依賴教師的指導,學生要最終脫離教師的引導進行自主學習,從而為其一生的學習奠定基礎。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的被動服從與機械學習,學生很難產生問題意識、質疑意識,所接受的是一個個得不到深入理解與內化的概念與原理,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不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創新教育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有更廣闊的創新空間,可以獨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物理學習效率的提升,學以致用,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與發展。
二、初中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策略
(一)設計趣味性問題,激發探究動力
學習興趣的激發一直是學科教育的重要課題,興趣是驅動學生深入探究問題的巨大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對象產生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并且在解決問題時能夠以創造精神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有力地培養創新意識與能力。教師要對教學節奏及教學方式進行適時調節,注重給學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機會并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路徑,學會獨立思考并自主動手解決問題。
學習《平面鏡成像》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當某個人站在鏡子面前時,會看到鏡子里的你,但是那個鏡子里是真實的你嗎?鏡子里面是什么呢?是如何形成的?對于這些問題只要學生記住平面鏡成像原理,就會進行回答,但是如果到此為止,學生只能機械地以書本上的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但是這并不等于深入理解了這一原理。
因此,教師設計了更有趣味性的問題:假如你站在兩面鏡子之間,可以在鏡子里看到多少個你的成像呢?這些問題可能使學生感到茫然,有的學生回答是2個,有的學生認為是4個,但是實際上到底有多少呢?學生就會產生觀察實驗的欲望,接著拿出兩面鏡子垂直放在地面上,讓學生站在兩面鏡子之間,學生就會感到吃驚,原來在每面鏡子里會看到無數個自己的成像,這時候教師再進行引導與點撥,學生就會明白鏡子里為什么會出現無數個自己。之后學生就會更加深入地理解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點,同時對物理學習中也產生興趣,在今后的學習中也會大膽地想象與實驗,促進創新意識的產生。
(二)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物理原理與現象多是在生活中總結與發現的,如平日的走路、騎車、照鏡子、電燈照明等這些看起來簡單生活化的現象卻往往蘊含著諸多物理知識。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將這些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融入到物理教學當中,加強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親切感,讓學生在熟知的生活情境當中有效直觀地掌握物理知識,理解物理原理。
如學習《大氣壓》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用水把杯子倒滿,用硬紙片蓋住杯口后把杯子倒過來,杯里的水并不像想象的那樣會從杯子里倒出來,紙片也沒有脫落,學生就會感受到大氣壓真實存在。再如,可以用鉛筆與橡皮泥來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用礦泉水瓶探究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這些學習過程都可以由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再進行觀察,讓學生明確物理知識就蘊藏在日常生活當中。物理與生活密切聯系,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創設競爭情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物理教學需要借助相關實驗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內化,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形象,使枯燥的學習過程更富有趣味。初中物理教學應該根據學生學習的需求與心理特點進行教學活動。如初中學生普遍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因此,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因材施教,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競爭機制,滿足學生表現欲與求知欲。
如教師在教學串聯與并聯電路知識點時,可以運用各種學具在學習中開展競賽活動。每個小組根據實驗材料設計串聯與并聯電路圖,教師對小組的設計進行檢查,確定可行后就將電路圖分發給其他小組,之后小組進行討論,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實驗。最后通過實驗對于電路圖設計優秀的小組和完成實驗中表現優秀者進行肯定與表揚,對在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與糾正,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這種競爭機制的引入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于物理課充滿期待與喜愛之情,也使學生體驗到自身的成功,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發散與逆向思維
許多學生感覺學習物理很難,主要是因為學生不具備良好的物理思維能力,教師在物理教學中不只是傳授概念及原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逆向思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然后教師點評學生給出的答案并且教會學生如何多角度的思考問題。
如在學生認識到“物體浸泡于液體中會受到液體的浮力”的原理后,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物體在氣體中會不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驗證與解答。
同時,教師要注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學習“電”可以生“磁”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問學生“磁”是否能夠生“電”呢?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學生能夠了解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結束語
實施創新教育是物理教學的重要方式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要認識到創新教育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創新意識,讓學生產生物理學習的親切感,創設競爭合作的學習環境,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與逆向思維,進而提高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唐紅娟.關于初中物理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究[J].求知導刊,2015,(13).
[2]康天印.初中物理創新下的課堂探究實驗[J].教育教學論壇,2011,(7).
[3]褚軍.新課改視角下的初中物理創新思維培養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4,(17).
[4]何振勤.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法的創新思路[J].學周刊,2018,(33).
[5]曹銀花.試論新課改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改進與創新[J].學周刊,2018,(29).
[6]劉慧民.初中物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J].經貿實踐,2017,(12).
[7]王明清,杜培云.試論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J].亞太教育,2015,(23).
[8]唐紅娟.關于初中物理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究[J].求知導刊,2015,(13).
[9]王現琳.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34).
[10]況忠榮.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7).
[11]陳瑞軍.初中物理教學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1,(13).
[12]魯后君.初中物理教學中對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