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云
摘 要:在數學課堂中,總是會出現多種意外,這些意外正是學生真實學習狀態的流露,是學生個性的體現,充滿“意外”的課堂才是真正的課堂。而如何捕捉并更好地利用這些“意外”,是教師教學中所需要考量的。作為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意外,發展學生的思維,演繹精彩數學課堂。
關鍵詞:課堂意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而學生思維旁逸斜出的現象常有,作為教師應善于開發、利用學生在學習中所出現的意外,不應輕易對學生說“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更加巧妙地捕捉意外,善待學生的錯誤,并借用這些錯誤,讓學生得以更全面地發展,使整個數學課堂更加高效、精彩。
一、巧借意外,開拓學生學習思維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是靈活的,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思維偏差。這就需要教師有效引導,讓學生得以更好的發展。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借助學生的意外,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究、思考,進而探索出更多的數學知識,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又可以很好地開拓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教師在和學生一起學習“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內容時,在學生了解到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后,向學生提出一個拓展題:你們知道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那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在思考了一定時間后,有學生給出結果“360度”,并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長方形就是一個四邊形,它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所以內角和是360度,我也由此猜想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度。”隨后,教師讓學生運用更加嚴謹的知識來驗證這一猜想。很快又有學生說任意畫出一個四邊形,并連接一條對角線,這樣就可以將其分成兩個三角形,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三角形的知識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度。這時有學生說:“我連接出了兩條對角線,這樣就出現了四個三角形,那內角和應該是720度呀!”意外出現后,教師并沒有立即否定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到底問題出在哪兒,這兩種畫法有什么不同?相差在哪兒了呢?學生隨著教師的追問,開始了進一步思考,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畫出兩條對角線,利用三角形內角和得出的結果,多了兩條對角線相交處所出現的四個角,恰好和是360度,也就是說四個三角形內角和需要再減去一個360度。學生在解決這一意外的過程中,更加清楚該如何畫圖。
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巧妙地捕捉意外,將學生的一些思維誤區,作為一個有效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進而更好地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思維。
二、利用錯誤,推進學生自主探究
在數學課堂學習中,學生常常會出現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錯誤。而且很多時候,學生的這些錯誤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資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出現的學習意外,并加以利用,更好地點撥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挖掘問題資源,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入的探究與思考。
例如,在教學“因數和倍數”時,教師在和學生學習有關“3的倍數”知識內容時,先為學生展示出了部分數字,并告訴學生這些數都是3的倍數,讓學生觀察思考,這些數字有著怎樣的共同點。總結3的倍數有著怎樣的特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了進一步思考分析,這時有的學生說:“通過觀察這些數字,我猜想,如果每一個數的各個數位上數字的和恰好是3、6、9其中任意一個數,那么這個數肯定就是3的倍數,如果不滿足這一條件就不是3的倍數。”教師表揚了這位同學善于思考,并讓學生一起來驗證這一猜想是否正確。很快就有學生提出贊同的說法:“21這一數字各個數位上的數加起來和是3,而且21也是3的倍數。”但也有學生反對:“57這一數字各數位的數的和為12,不再是3、6、9,但它是3的倍數,所以這一猜想不正確。”其他學生也發現了自己的錯誤,并試著去修改自己的猜想,并在不斷的猜想中,主動探究思考。無形中對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在這一數學案例中,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從自己的錯誤點出發,讓學生能夠有機會去深入探究,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碰撞,生成了靈動數學課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善待錯誤,促進學生有效參與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錯是在所難免的,作為教師不應逃避,應善待學生這些錯誤,更要隨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錯誤,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錯誤點上得以提升,促使學生有效參與到課堂中。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性質和意義”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分數的意義。先讓幾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一些圖形來表示分數。有的學生畫了一個長方形,并將其平均分成兩份,將其中一份涂上紅色;有的學生畫了一個圓形,選取了其中一半涂上顏色,但意外的是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長方形,但它被平均分成4份,選了其中一份涂上了顏色,表示的是分數。這一意外發生后,教師并沒有批評這位學生,而是順水推舟,讓學生來想想辦法,將他畫的這一圖形怎樣改變,成為分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思考,很快便有學生想到再多涂其中的一份即可,也就是變成分數。這時,學生也就意識到 =。隨后,學生繼續思考,并得出==,對這一分數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在這一數學案例中,教師巧妙地捕捉意外,根據學生的意外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讓學生能夠更主動地去分析數學知識,并從中掌握到更多的知識技能。
四、設計誤點,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數學知識相對比較復雜、抽象、繁瑣,而小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是很高,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混淆一些內容,產生一些錯誤。而這些錯誤卻是寶貴的學習資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巧妙地設計一些“誤點”,讓學生自己去識別這些錯誤,并加以糾正,以更好地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促使學生有效探究,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內容時,教師在和學生學習長方形面積公式時,為學生出示了一個例題。有一個長方形長6厘米,寬3厘米,求其面積是多少?隨后,教師給出了結果“6+3=9(厘米),6×3=18(厘米)”。很多學生在教師給出結果后,沒有反應都認為很對。過了一會兒,有位學生說出:“老師,你算錯了。”筆者卻佯裝不知,說道:“我再計算一遍,沒有算錯呀!”隨后很多學生也都發現了其中的錯誤。這時有一位平時不太主動的學生,默默舉起了手。于是筆者讓這位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計算沒有問題,但是用錯了公式,這是求長方形周長的方法,這題的解題方法應該是6×3=18(平方厘米)。”學生在教師更正錯誤的過程中,對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和長方形面積公式有了很好的區分,并加深了印象。
在數學課堂學習中,教師巧設學生思維“誤點”,在課堂中創造意外,很好地保持了學生高昂的學習狀態,充分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己去尋求錯誤的原因并改正,加深了學生的知識記憶,實現了精彩課堂。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不可預料的狀況,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要能夠巧妙應對,針對不同的意外,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在今后的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更多地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學會捕捉意外,引導學生善待錯誤、修正錯誤,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實現精彩數學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陳云.小學數學課堂意外情況的有效利用[J].廣西教育,2017,(25).
[2]陳麗娜.課堂意外錯誤資源的有效利用[J].新課程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