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北京城市學院 北京 100083)
譜曲之前,我先考慮這首歌曲的曲式結構對于音樂作品來說,明晰合理的曲式結構是十分重要的,如同寫文章的謀篇。根據這首歌詞情感表達的層次,我采用二部曲式的結構。從開頭“天使臉上的紅霞”至“不影響追趕時間的步伐”作為歌曲的A 部,其情感表達應是一種敘事與抒情相結合,比較深情柔美的風格。自“天使如花”至結尾,作為歌曲的B 部,當詞相同時副歌的性質,其情感表達應是舒展熱烈的風格。為使A 部與B 部之間取得某些對比,我考慮在B 部加入伴唱,形成獨唱與二部合唱的織體。按照這樣的構想完成曲調寫作之后,我把B 部的曲調先放在歌曲的開頭作為引子呈示,鋪墊一個“萬眾齊聲贊美”的氛圍再進入獨唱主部會有更佳的效果,這樣一來,這首歌曲的曲式結構也可以視作ABA’的三部曲式。
這首歌曲的曲調我融入了一些閩南民歌與福建南音的音調素材。福建南音是我國傳統音樂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錄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對福建南音和閩南民間音樂的認知得益于我的父親。我父親是福建省藝術館的音樂干部,經常出差到閩南地區采風創作,輔導基層群眾的音樂活動。從兒時至今我都經常跟父親到閩南聽南音,看閩南戲(梨園戲、高甲戲和提線木偶戲),閩南地區民間音樂獨特的旋律風格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過父親的言傳身教和自己的學習感悟,對閩南民間音樂的感性認識有了一些理性的提升。我覺得四度音程和變徵(升F)是形成閩南民間音樂(包括南音、戲曲和民歌)獨特旋律風格的兩個顯性特征。

A 部主題 B 部主題

A 部中較為典型的南曲音調

B 部分歌曲的高潮樂句中使用變徵(升F)

這首歌的曲式結構是傳統的主歌加副歌的形式,當中加上了合唱聲部使音樂的質量更為豐滿。在創作鋼琴伴奏時我主要運用不同的伴奏織體和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和聲來烘托歌曲不同段落的音樂氛圍。
樂曲的前奏中,右手采用分解和弦的織體并使用了十六分音樂,使前奏給人一種流動的推進感,左手使用了升四級音(D 大調)的和弦進行分解,在開篇就強調了這首作品的曲調特色。前奏最后結束在主和弦上用一個琶音收束了整個前奏,這個前奏不僅為這首歌的情緒做了一個鋪墊,也很好地引出了主歌的第一句旋律。
前奏之后音樂進入了合唱部分,在合唱的前8 小節中由于處在樂曲的起始處,我的右手主要使用了四分音符的柱式和弦讓音樂剛開始不太厚重,而左手主要運用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讓音樂保持一定的動感不至于太過拖沓。在和聲上主要使用了升高六級音的下屬和弦(E 升GB),并加入了升F這個和弦外音,使音樂更具民族特色。合唱的后10 個小節,由于音樂的情緒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我將右手的織體變成了16 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增加了音樂的推進感,進一步展開了樂思。為了達到音樂律動的平衡,左手這時不再使用分解和弦,而是用八度的進行起到拽住右手的作用,不讓音樂的律動在右手的快速跑動中失控。在和聲上這部分我主要運用了主和弦、升高六級音的下屬和弦和還原六級的四級和弦等和弦,使音樂平穩地向前發展,為主歌烘托出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主歌的第一句(23-28 小節)我使用了柱式和弦與分解和弦交替的方式進行陳述,使音樂既沉穩又有向前推進的動力。在和聲上這部分我主要運用了主和弦、升高六級音的下屬和弦和屬和弦等和弦,對第一句的旋律進行連接。而到了第二句(29-34 小節)由于旋律風格加入了一些活潑的元素,我使用了一些斷奏的音程來襯托愉快活潑的歌曲旋律。在和聲上這部分我主要運用了主和弦、升高六級音的下屬和弦、屬和弦和升高七級的屬和弦等和弦,并通過升高七級的屬和弦到主和弦的進行來鞏固這首作品的調性。主歌的第三句(35-38 小節)在右手的伴奏中我加入了一些切分的節奏型,因為主歌已經進行到了第三句,需要有一些節奏律動上的變化來進一步展開樂思。在和聲上這部分我主要運用主和弦、升高六級音的下屬和弦、屬和弦、升高三級的主和弦和七級和弦等和弦,通過屬和弦到升高三級的主和弦及升高六級音的下屬和弦到七級和弦的和聲進行,起到了一些離調的效果,令樂思有了更多的展開空間與色彩變化。主歌的第四句(39-46 小節)我主要使用了柱式和弦的琶音和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等織體結束整個主歌。在和聲上這部分我主要運用主和弦、升高六級音的下屬和弦、屬和弦和七級和弦等和弦將音樂推向副歌。
歌曲進入副歌之后,我將鋼琴伴奏的織體進行加厚處理,將音樂推向高潮(結束句)。副歌的第一句(47-56 小節)這部分右手的織體,我用的是柱式和弦并通過右手的連續切分制造出跌宕起伏的音樂情緒,而我在左手使用了16 分音符在跨越兩個八度以上的區域內進行分解琶音跑動,使得這部分的鋼琴伴奏猶如海浪一樣不停地拍打著海岸,推動的音樂向前進行直至高潮。在和聲上這部分我主要運用主和弦、升高六級音的下屬和弦、六級和弦和七級和弦等和弦將音樂向前推進。對于副歌的第二句(56-65 小節)這部分的織體,我還是采用右手柱式和弦與左右快速地分解和弦琶音相結合,再一次推動音樂走向結束句高潮。在和聲上這部分我主要運用主和弦、升高六級音的下屬和弦、升高七級的屬和弦和七級和弦等和弦,尤其是我在副歌結束前的60、61、62三個小節中運用了屬持續的創作手法,重復使用了升高七級的屬和弦,進一步了鞏固這首作品的調性,同時也更好地將音樂推向了高潮。
在結束句(66-74)中,我主要使用柱式和弦和雙手八度這兩種最有力度表現的織體來演奏全曲的高潮。在和聲上這部分我主要運用主和弦、升高六級音的下屬和弦、升高七級的屬和弦、升高三級的主和弦和降二級和弦等和弦,尤其是最后終止式里使用了升高七級的屬和弦,到升高三級的主和弦的大調和聲來進行演奏,將歌曲的結尾演繹得大氣磅礴,很好地推向了全曲的高潮。
我覺得無論是從歌曲的創作,還是從鋼琴伴奏的創作來講,融入富有特色的民間音樂素材能使歌曲的旋律更具個性而不會曲曲雷同。浩瀚如海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用中國的音樂語言創作具有中國魂魄、中國神韻的音樂作品,是我們中國音樂人任重道遠的神圣使命,我決心踏著前輩們的腳印堅定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