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琪臻 王薇


摘 要:環境對人的教育能力并不亞于書本和課堂,適宜的環境能對人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文章中的高校非正式學習空間是指高校中能夠承載學生自發自主的非正式學習行為的空間,非正式學習空間的界定受人的心理和行為影響。文章針對非正式學習空間這種新型學習空間進行思考,并對高校非正式學習空間做出分類。
關鍵詞:非正式學習;學習空間;建筑空間;高校
一、時代背景
(一)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的轉變
我國的教育追根溯源,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這三千年非常漫長,我國教育卻沒有中斷,同時,我國教育通過自身發展,不斷汲取接收國外先進教育理念,也逐漸呈現出越來越自由、自主、開放的趨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改革開放的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與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與革新更加依托于教育發展。
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可以說是經歷了跨越式的飛速發展,國內各大高校紛紛開始較大規模地擴大招生,這一改變也讓我國的教育由此進入大眾化階段,近年來,更是由大眾化往普及化階段轉變。在此期間,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發生轉變,核心教育模式逐漸由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二)社會對非正式學習的投入與關注不足
所有正規教育之外通過自主學習收獲知識的行為,都可以稱為非正式學習。調查表明,人的一生中得到的知識,有80%其實都來自于自主學習,我們在這里稱之為非正式學習,而實際上只有20%的知識是由正式學習——即通過正規正式的學校教育得來的。在高等教育中承載這80%的非正式學習行為的媒介——非正式學習空間,對比以往,在現今社會中已經越來越得到重視,許多高校在新校區的建設中也會著眼于非正式學習空間的營造。但調查顯示,我國對非正式學習的關注與投入仍舊是遠遠不夠的,大多數教育支出和資源仍然被使用在正式學習上,人們對占個體所學知識80%的非正式學習的關注甚至不到20%的比重。相較于對正式學習80%的投入換來僅有20%的所得,這實在是一種對投入與教育資源的浪費。
二、高校非正式學習空間
(一)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
正式學習一般指的是學習者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接受的學歷教育和在離校工作后接受的繼續教育中通過設置課程、由他人教授所發生的學習行為。相對而言,非正式學習則是由學習者自發自主,在課堂之外、正式學習之余所進行的為完成自我建構而發生的學習行為。非正式學習不需要任何性質的課程與他人傳授,完全通過非教學性質的自主學習與交往活動進行,可以在任何時間發生在任何場所。
非正式學習(Informal Learning)這一概念最早是由馬爾科姆·諾爾斯(Malcolm Knowles,1913-1997年)于1950年在他的著作《成人的非正式教育》之中提出的,一經提出,立刻在當時的學術界被普遍認可。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對非正式學習的概念進行了更為正式的界定(表1)。
(二)非正式學習空間
諾伯格-舒爾茲(Norberg-Schulz)在《存在·空間·建筑》中提到了建筑空間的其中一種類型是以歐幾里德幾何空間為基礎,另一種則是以知覺心理學展開。布魯諾·賽維(Bruno Zevi)在著作《建筑空間論》(Architecture as Space)中將建筑稱為“空間藝術”,盡管他所說的空間概念和我們現在對空間的真正定義不完全一致,但同樣能表現出空間之于建筑學的重要性。
非正式學習空間是學習空間的一種,學習空間指校園或生活中一切可供人進行學習行為的場所。通過以上的概念,可以看出,非正式學習空間是為了滿足人們對非正式學習的需求而產生的空間,是人的非正式學習行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是承載非正式學習行為的媒介。理論上來說,只要是正式學習之余,發生了非正式學習行為的場所,都可以稱之為非正式學習空間,甚至一些支持正式學習的場所,通過一定的轉化,也可以在某些時段成為非正式學習空間。
三、高校非正式學習空間的類型
(一)建筑內復合型非正式學習空間
第一,教學建筑:包括教學樓和院系館在內的教學建筑,是學生進行正式學習的主要場所,承載了大部分的學生活動。教學建筑內的非正式學習空間又分為入口、走廊、門廳過廳、中庭、樓梯間和盡頭角落等。
第二,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是支持學生非正式學習行為的主要場所,因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及學習氛圍,在高校校園中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博物館和校史館:大部分高校內都建有博物館和校史館,用以展現屬于自己學校的術業專攻和獨特歷史。師生在校園博物館及校史館中可以了解到許多不一樣的知識,也可以在這類建筑中的非正式學習空間里進行各種非正式學習行為。
第四,咖啡館:部分高校校園內或圖書館內會開設咖啡館之類可供師生進行課余休閑或非正式學習的新型場所,師生只要消費就可以在咖啡館內的座位上進行非正式學習。這類空間場所一般環境較好,舒適安靜,是理想的非正式學習場所。
第五,食堂:食堂內擁有數量可觀的桌椅等可供學習的基礎設施。在調研過程中筆者發現,鄭州市某些高校內因缺少必要的非正式學習空間,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的學生選擇在錯開就餐時間的食堂內進行自主學習。
第六,宿舍:高校宿舍內部一般都配備有供學生進行課下學習的基礎設施,部分高校宿舍設有公共的非正式學習空間,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二)室外開放型非正式學習空間
第一,廣場空間:廣場是高校室外空間中非常重要的節點,大大小小的廣場在校園內幾乎隨處可見,不同的廣場作用也不盡相同。廣場和教室可以說是校園內的兩個極端場所,一個開放,一個封閉,一個屬于非正式學習,另一個則是正式學習最基本的發生場所。廣場是高校文化性的集中體現地,是全校師生共享的開放空間。
第二,濱水空間:校內河湖沿岸或湖心島都可稱為高校濱水空間。這類空間是師生晨讀、學習、集會、休閑娛樂的最佳去處,通常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視野開闊。濱水空間內一般設置有供人們進行各項活動的設施,如桌椅等(圖1)。
第三,公共綠地:大部分高校或高校新落成的新校區都規劃有大量公共綠地。國內高校習慣在公共綠地周圍設置座椅設施,或在綠地中進行規劃,設計園路,并將設施設置在園路一側。國外高校則保留原本的綠地,師生們三三兩兩或獨自在綠地上隨意就坐學習、休閑娛樂。國內外對公共綠地的利用各有特色。
第四,景觀小品周圍:包括涼亭、雕塑、噴泉、長椅、石墩、假山奇石等等,這些景觀小品周圍一般設置有可供人進行停留的設施,形成一種獨特的開放空間,部分甚至可以作為高校的標志,吸引師生進行集會等活動(圖2)。
第五,入口空間:高校入口或校園建筑前的入口處,能為人提供由室外空間到室內空間的心理過渡轉換的開敞空間,也同樣是師生進行交往與等待的過渡空間。建筑物前的臺階、連廊、道路、綠地、石柱等,都是容易分辨、獨樹一幟的入口空間元素。
第六,邊界(過渡)空間:規劃設計師凱文·林奇(Kavin Lynch)曾對邊界下過定義,認為邊界是“兩個地區的邊界,道路之外的線性要素,使兩個地點相互起側面的參照作用”。邊界具有隔斷性的特點,可以對不具備具體形態的空間進行劃分??臻g和邊界都是沒有實體的,屬于人在心理上的印象,但都可以通過實際存在的介質進行界定。實體的邊界介質如建筑的墻體,開放的邊界如喬灌木、水體,又或者沒有任何介質,只是人在心理上劃出的分界線。
四、結語
隨著教育范式和理念的發展,學習的形式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也為我們的研究帶來了全新的角度和思考。時至今日,人們終于意識到了非正式學習的重要性,尤其在高校中,非正式學習時刻伴隨在我們左右。非正式學習空間這種新型學習空間是隨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及人們的需求而產生的。高校非正式學習空間的規劃設計是高校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順應教育改革、人才發展戰略和以人為本的理念。國外的非正式學習空間研究已經趨于完善,而國內高校內非正式學習空間的設計現狀堪憂,學生想要進行自主學習卻無處可去的現象比比皆是。只有不斷改革,推陳出新,才能更好地履行高校被賦予的職能,為學生創造更理想適宜的學習環境、更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諾伯格-舒爾茲.存在·空間·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2]李燏梅.大學校園外部交往空間研究[D].東南大學,2004.
作者簡介:
朱琪臻,河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綠色建筑。
王薇,博士,河南工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