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李艷
【摘要】培智學校德育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教育的重點。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不是孤立的,是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結合下進行的,在具身德育理論支持下建設培智學校、家庭和社會一體化的德育環(huán)境,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才能更好地促進智力障礙兒童德育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培智學校;德育;德育模式;探究
德育是個人形成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動,在教育中居首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培智學校是為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智力障礙兒童提供接受教育的專門性質教育機構。智力障礙兒童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智力損傷嚴,學習慢,理解力差,記憶力差,言語和語言障礙及多重障礙等,個體間有很大差異。為了讓智力障礙兒童回歸主流、正常融入社會生活,德育教育必不可少。
一、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連接著德育理論和實踐,包括很多要素,如:教師素養(yǎng)、德育目標與內容、德育方法與途徑、德育評價等。我國學者對德育模式的研究是在八十年代末開始的,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分類,有的分為對話式德育模式、體驗式德育模式、三位一體德育模式;有的按實施途徑不同分為三種,分別為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實施的德育模式。而目前大多數培智學校沒有固定的德育模式,少部分學校采用了“三位一體”德育模式,但大多德育重點只是通過日常德育或一些活動來滲透。
“三位一體”德育模式除了學校德,還利用家庭及社會力量全方位、多層次、多維度地開展德育活動。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統(tǒng)一協(xié)作,發(fā)揮學校德育能力,重視家庭德育的積極作用,并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形成合力,整體聯(lián)動,促進學校、家庭和社會德育的全面發(fā)展,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培智學校德育載體及內容
(一)環(huán)境育人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作為隱性課程的一部分,校園環(huán)境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師生的情操,美化心靈、啟迪智慧、激發(fā)靈感等。培智學校學生雖然智力受損,但也與正常兒童一樣,喜歡美好的事物,渴望得到關愛和表揚。多數培智學校校園文化制作美觀、生動,符合智力障礙兒童認知特點,如樓道、樓梯轉角、宣傳板、圍墻、擋墻等地方貼有德育教育的內容。班級文化在德育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培智學校的班級都進行了文化布置,如墻面、桌面、地面、講臺等均進行過精心設計,這可以讓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之中接受潤物無聲的德育教育。
(二)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培智學校教師經常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把道德規(guī)范等“內化”為智力障礙學生自己的行為方式和信念,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塑造健康人格。在不同的學科教育中可滲透不同的德育目標,通過不同的德育方法及途徑,并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促進智力障礙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日常德育養(yǎng)成教育
養(yǎng)成教育在培智學校德育教育中尤為重要。智力障礙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雖然見效慢,但通過有效的教育,他們可以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每周一升國旗儀式。升國旗時教育學生在原地站立、目視國旗,如是少先隊員應該敬隊禮;國旗下的講話應根據智力障礙學生的特點等,選擇主題明確、易懂的內容;“紅旗班評比”也是對智力障礙學生進行養(yǎng)成教育的有效手段,通過對文明禮儀、環(huán)境衛(wèi)生、課間操等方面進行細化評比檢查,量化考核各班級,進而規(guī)范學生行為和良好品質素養(yǎng)。
(四)以各項活動為載體實施德育教育
由于培智學校學生的特殊性,大部分學生活動是在校內進行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參加的更高級別的比賽等在校外進行。一般來說,培智學校為學生舉辦的活動有:體育類活動、文娛類活動、美術類活動、參觀教育類活動、社會服務類活動等。舉辦直觀生動活潑、貼近生活、有教育意義的各項活動既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競爭意識,又可以激發(fā)他們積極向上、團結進取的精神,可提高他們辨別真?zhèn)紊茞旱哪芰Γ瑯淞⒑团囵B(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培智學校德育教育支持方面
(一)教師素養(yǎng)
班主任在學校德育教育占最重要的位置,班主任的專業(yè)素養(yǎng)直接決定了學校的德育水平,影響著學生的德育成長。目前,大多數培智學校的班主任是特殊教育專業(yè)畢業(yè),他們對智力障礙兒童的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專業(yè)性。各學科教師在教學時的德育滲透也比以往要好,但有的還不夠專業(yè),還應通過多種途徑增強科任教師的德育意識,提高德育滲透力。
(二)家庭德育教育實效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師,智力障礙兒童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就更為重要。智力障礙兒童接觸社會的機會比普通孩子要少,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成為了孩子模仿的重點。另一方面,智力障礙兒童家長課程資源不夠豐富,學校、教師、社會對家長課程資源認識不到位,未能對家長進行有效培訓,降低了家長對孩子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三)社會支持與共建
社會群眾對智力障礙兒童的認識和了解還不夠,大多存在偏差,常常會避而遠之。有的智力障礙兒童家長害怕他人嘲笑、排斥或異樣眼光對孩子造成傷害,較少帶孩子出門,這便使孩子產生了諸多無力感、孤立感和無奈感,影響了對孩子的有效干預,使他們的社會支持關系不斷弱化,難以有效融合社會。培智學校通過加強與普校、家庭、社區(qū)、志愿者的聯(lián)系及豐富多彩的活動互動,可為學生營造互動融合的環(huán)境,能夠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四、分析與思考
具身德育強調了德育的具體化,在現實生活場景或具體情境中展開,智力障礙兒童的生活化課程也在實踐中進行,學生能夠通過實踐與親身勞動獲得更深的德育體驗和感悟。在具身德育理論支持下,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建設培智學校、家庭和社會一體化的德育環(huán)境,形成“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能更好地促進智力障礙兒童德育教育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韓永輝.論中學德育課教學與學生情商的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10
[2]程建平.德育模式輪[J].德育研究,2005(5)
[3]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珠海市特殊教育學校,廣東珠海5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