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平偉



摘要:綜合構成課程通過多元統合教學實踐,來激發學生對媒材創作的創造力和表現力,通過自然質感、感受空間、材料屬性、地景創作、聲音圖像和語言轉換六個單元進行分類實踐和理論總結,將多種媒介方式聚合,增進學生對材料實驗性與延展性的認識和實踐。
關鍵詞:綜合構成 ? 多元統合 ?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0-0143-03
綜合構成作為雕塑專業的基礎理論與實踐課程,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與思維拓展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工作室的專業基礎課,將肌理質感、形式空間、材料語言、圖像聲音和語言轉換進行統合,綜合性地進行實作訓練。綜合構成的整體課程框架是在前期抽象引導、數字造型課程的基礎上關于抽象雕塑的基本理論和訓練的基礎上,進行橫向的多區域模塊的拓展訓練,來擴延學生的思維深度和視野廣度,為接下來的空間立體裝置和公共藝術創作做鋪墊,以此構建起學生關于景觀雕塑專業的整個知識框架結構,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造型表現和創新力,拓展對空間、材料的創作能力,理解作品在材質在場域表達的內容與形式、創意與表現等關系,具備創造性的運用材料媒介進行公共藝術創作。“綜合材料構成課程教學只有注重從多維性審美空間角度來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才能改變傳統教學大多以習慣定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真正實現創造性思維教育”[1]。
一、國內外現狀
川美雕塑系的綜合構成課程教學已近30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因其單元模塊的寬度,要素涉及的廣度和理論知識的厚度,使得課程產生了大量優秀作品,并成為優秀的教學范本,在全國各大美術院校中普及。同時,各個學科、專業根據人才培養的需求與定位,相繼拓開了諸如綜合材料、材料置換和綜合材料構成等相近或類似課程。
綜合構成從自然質感、情感體驗、大地環境、聲音圖像、材料屬性與語言轉換六個單元中,將質感、情感體驗與材料部分作為基礎單元,進行空間與形式的體驗學習,再到后面具體落實到數字媒介、空間環境現場和材料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寓意等更深層次的創作表現,通過多元統合,將散狀、碎片化的知識輸出聚合,相互促進,形成合力。(如圖1)夯實基礎,踐行廣度,構建起綜合構成中“綜合”的維度,進行深度的創作質感思考方式表達,訓練學生對空間、材質等表達方式,使學生輕松駕馭材質觀念、語言表達和視覺呈現,以及對藝術創作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性。“‘綜合構成課程的內容主要涉及雕塑的形體、空間與環境造型的基本原理和基礎訓練。是造型能力和思維拓展承上啟下、一致而多元形態訓練的課程。而且該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尋求問題的主義解答,而是由形體基本元素的原點展開,去追求每個問題的獨特的解決方式”[2]。
二、自然質感
自然界的萬物有著豐富的肌理與質感,在質感的體驗中,講求語言傳達的清晰準確,對物象肌理質感的提取表達,并對其中偶然性因素的放大,并組織其中最有價值的成分,進行重組、夸張或是異化,創作出新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質感作品。
三、情感體驗
通過將我們記憶中殘留的圖像,利用構成的語匯,重新喚起一種對客觀對象的感覺印象,進行造型空間的創作再造,亦或是根據印象深刻的物象,汲取靈感,創造性的創作出陌生化的視覺空間。(如圖2)
四、材料屬性
雕塑的體積、空間總是默默地與雕塑環境發生密切的作用,唯有我們手中的材料,才會在沉寂之中發出鏗鏘有力的聲音,并響徹我們的心際。我們學習各種材料的屬性,就是為了解并掌握材料所特有的自然屬性。引導、發掘以現成品媒材為主的自由的屬性、內容和力量,拓展藝術更深廣的表現力。了解媒材的屬性與可能性(展示多種媒材的形態,分析功能、屬性與形態關系。深入解析媒材的語匯邏輯)。熟悉加工材料的技術,展示多種媒材的形態,分析功能屬性與形態的關系,深入解析媒材的語匯邏輯。
對于雕塑來說,材料不僅是加工的對象,更是表現的物質媒體。材料最終承載人的意識,凝聚能量,并向空間釋放,再由觀者視覺和觸覺收集,才產生了我們平常所說的那種藝術效應。從藝術家極其精心而又不厭其煩地處理作為物質媒體的材料可以看出我們與材料之間必須建立一種密切的聯系,以保證我們與材料默契的協作,共同創造雕塑作品。
自然水面 尺寸可變 2013年
五、地景創作
地景創作,將環境放置于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等更為廣闊的場域空間中,讓藝術家直接面對自然,感受自然的萬物、空間和四季的交替變換,通過與自然的深入接觸,利用自然所饋贈的媒介創作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藝術作品,地景創作除了考慮材料的構成訓練之外,還需要考慮與環境的融入。(如圖3)
六、聲音圖像
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音樂、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和聲音圖像處理軟件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方式,經過夸張、強化或異化的藝術處理,給觀眾以視覺和感官的雙重體驗,讓觀眾由被動觀賞轉換成視覺與聽覺的主動感受。數字媒體的普及成為信息傳播的載體,將材料的邊界擴延至視、聽的數字媒介,通過圖片、影像及音頻等數字技術,以動態的,沉浸式的聽覺體驗和視覺觀感,創作出非實體形態的數字構成作品。
七、語言轉換
從材料的美學角度,利用材料的屬性特質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進行當代雕塑創作材料語言的觀念呈現。與此同時,關注材料本身與藝術家的關系,通過對材料所特有自然屬性的分析進行當代雕塑創作的語言轉化研究,探求當代雕塑創作中材料特質的語言轉化之可能,進而構建新的雕塑語言形式。
比如說,我們傳統的木雕創作它是將木材作為造型的一個需要,來雕鑿出一些立體的藝術形象,或者是具象寫實的,或者是抽象的,亦或是裝置架構的方式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思想。我所理解的當代木雕創作,除了視覺化的造型層面之外,它還應該有關于材料自身的文化符碼指涉和語匯邏輯的一個轉換,它需要藝術家在充分尊重和認識木材的基礎上,從木材關乎于生命能量,與我們生活相關的一些體驗,木材的組織構造、物質屬性這些方面找尋出材料的特質,充分利用木材的這些特質來進行作品的創作,使它不僅僅是滿足造型需要的“材料”,更是從材料自身的語言根基出發來創作作品。像木材中的樹皮、年輪、木髓和木結等它在形態、顏色和紋路等方面給人的心理暗示,樹木的年輪對于時間的記錄、樹皮的自我包裹保護,樹木受力時的彎曲、形變以及受到溫度、空氣變化后的開裂等等,這些都是木材的特質,來進行當代木雕的創作。我想這是木材這些所特有自然屬性的不可替代性和材料美學語言的一個邏輯性,更加的凸顯了木材在當代雕塑創作中材料的價值和意義。
綜合構成,這里的“綜合”是廣義上的材料和形式的聚合,通過對于素材的了解、梳理和凝練,進行構成的創造轉化,這里的綜合是點狀的,彼此間即相對獨立,又相互促進,通過點狀知識點的聯線繪面,來建構起學生對綜合構成,整個課程的大框架的理解,形成自己對形式要素的把握能力,強調對材料語言與根本屬性的理解,以及對材料關系邏輯的表現,著重材料的社會文化屬性,繼而引發的觀念闡釋與情感表達,研究如何將其與當代的現場經驗發生關系,通過單元訓練,借助于材料語言、造型語言和色彩語言等相互轉換所形成的關系,來提高學生對材料本身的感受度,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創作的能力,并強化學生在創造中的想象力和直覺判斷力,以此來豐富創作經驗,創作出優秀的綜合構成作品。
八、結語
作為景觀雕塑工作室的專業基礎課程,承擔課程的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夯實基礎課程,鞏固和強化對基礎知識理論的掌握和實際動手制作的能力,并在綜合構成中做好銜接和引入,提供多元視野和多角度思維方式,強調廣博與專深的融合,注重思維啟迪,有利于學生思辨力、創新力和批判精神的培養。最后,收集、調研和整理學生關于課程的感悟、評價和意見建議,以利于課程有效、針對性改革,為課程的框架設計提供反饋支撐。
參考文獻:
[1]袁樂輝.綜合材料構成課程教學與創造性思維拓展分析[J].文教資料,2010,(05):186-188.
[2]曾岳.綜合的能力 原創的教學[J].雕塑,2012,(0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