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學聰
【摘要】教學實踐表明,優化的題組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抓住教學重點、難點、易混易錯點及知識拓展等關鍵節點,優化題組設計,能有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優化題組;節點;深度學習
所謂題組,是指兩個(道)或兩個(道)以上不同問題或題目組合而成的習題。好的題組目的明確、針對性強、關聯度高,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精彩紛呈的教學效果。本文就教學中如何優化題組設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圍繞重點,突出本質
教學重點是依據教學目標,在對教材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而確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學內容。教師圍繞教學重點優化題組設計,就要突出數學知識本質,即數學知識內在結構、原理、規律和聯系等,促進學生對教學重點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倍的認識”一課,許多學生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只停留在會用計算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教師也難以確定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倍”的意義。對此,教師可設計如下題組進行突破:
1.三角形個數是五角星的幾倍?
4.變一變第3題中的圖,使三角形個數是五角星的4倍。
教學時,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在思維碰撞中深化學生對“倍”的含義的理解,即“倍”表示兩種物體或圖形數量之間的個數關系。
通過對以上幾個層次題組的對比、分析和歸納,學生就經歷了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感知越來越充分,表象越來越清晰,有助于學生抽象建立“倍”的數學模型:一種物體或圖形數量里面有幾個另一種物體或圖形數量,我們就說一種物體或圖形數量是另一種物體或圖形的幾倍。
二、突破難點,破除障礙
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受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所限,學生對某些知識點或技能技巧難以理解和掌握。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抓住教學難點,優化題組設計,搭建思維階梯,幫助學生破除思維障礙,突破教學難點。
例如,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利用抽象的“1”解決實際問題時,教學難點是“理解為什么可以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為有效突破難點,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假設一個具體的長度,經歷猜想、假設、嘗試的過程,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假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類似下面這樣的一個題組進行教學:
1.要修一條18千米的道路,已知甲隊單獨修要12天能修完,乙隊單獨修要18修完。甲乙兩隊合修幾天能修完?
2.要修一條36千米的道路,已知甲隊單獨修要12天能修完,乙隊單獨修要18修完。甲乙兩隊合修幾天能修完?
3.要修一條1千米的道路,已知甲隊單獨修要12天能修完,乙隊單獨修要18修完。甲乙兩隊合修幾天能修完?
首先放手讓學生利用已學知識解決上面各題,列式如下:
其次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以上三題有什么不同點,有什么相同點?引導發現:工作總量不同,兩隊單獨工作時間相同,合作完成的時間相同,激發學生的問題探索意識。
引導學生歸納:無論這條路的總長擴大到原來幾倍或縮小到原來幾分之幾,工作效率也會隨之發生相同的變化,商即合作完成的時間總是不變的,所以,我們可以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來解答。
通過對以上題組解答、觀察、比較和分析,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使復雜的數量關系明顯化或簡單化,既能體現解決問題方法的開放性和多樣化,又能使學生充分理解為什么可以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
三、防混糾錯,化解困惑
學習易混點是指學生容易產生歧義的知識點;學習易錯點是指學生容易做錯的知識點。對此,教師可根據知識的易混點或易錯點,優化題組設計,能幫助學生明理辨析,化解思維困惑,獲得清晰認識和解決問題思路,預防混淆或糾正錯誤。
例如:“具體量”和“分率”是一些學生解決分數相關問題時一個易混易錯點,教師可先讓學生練習題組一:
1.小芳有20元,用去1/2,還剩下多少錢?
2.小芳有20元,用去1/2元,還剩下多少錢?
這一題組的練習,巧妙利用了學生人民幣生活經驗豐富的數學現實,讓學生溯本求源,聯系生活經驗,明白這里的“1/2”和“1/2元”的區別,即“1/2”是一個分率,它的單位“1”是20元,所以要用“20×1/2”才能求出用去多少錢;而“1/2元”1/2后有單位,所以它就是用去的具體錢數;所以應該分別列式“20-20×1/2”和“20-1/2”解決問題。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練習題組二:
1.一桶5升的花生油,用去1/5,還剩下多少升?
2.一條長12米的繩子,剪去它的1/4米,還剩下多少米?
3.爸爸體重70千克,小華體重比爸爸輕3/5,小華體重多少千元?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通過題組二再次獨立思考、比較和交流,能有效促使知識延伸,促進類比遷移,拓寬思維廣度,從而化解思維的困惑或盲點,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所謂“一了千明,一迷萬惑”。
四、拓展深化,提高深度
知識的拓展是指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主要傾向于同一方向不同層次,加以深化。教師圍繞知識拓展環節優化題組設計,通過從簡單到復雜的拓展性練習,非常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圓的面積練習課,為了加深學生對“把圓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近似長方形”這一轉化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應用,教師可設計下面的題組讓學生進行思考。
六(1)班同學都把各自的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如下圖:
1.小亮的圓周長是31.4厘米,轉化后長方形的長是多少?這里意圖讓學生明確轉化后長方形的長等于原來圓周長的一半。
2.小淇把圓轉化成長方形后,周長增加了8厘米,那么小淇原來的圓面積是多少?
這里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明確轉化后長方形的寬等于原來圓的半徑,轉化后長方形周長比原來圓的周長多了兩條半徑,所以圓的面積列式是:3.14×(8÷2)2。
3.小莉將轉化前后的兩個圖形按下面圖1擺放,得到圖2,如果圓的周長是18.84厘米,那么陰影部分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大部分學生的解法是:18.84×1/4+(18.84-18.84÷3.14÷2)+18.84÷3.14÷2,即1/4圓的周長+上下兩條邊的長+右邊一條半徑。而個別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列式:18.84×5/4。
一石激起千層浪,就在不少學生迷惑不解時,請第二種解法的學生說思路。學生通過直觀的數形結合,就能明白把陰影右邊一條半徑補到圖2的長上,得出上下兩條長正好是一個圓的周長,再加上1/4圓的周長就是陰影部分的周長,這樣就把陰影部分的周長轉化為圓周長的5/4。在這里,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敏捷性、批判性等思維品質的訓練,提高了思維的深度,既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又能深化學生對圓和轉化后長方形關系的理解和運用。
總之,題組教學是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一種常用的策略,在教學中抓住教學節點,精心優化題組設計,能使課堂充滿活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豫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小學數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戴曙光.簡單教數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羅鳴亮.做一個講道理的數學教師[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三明市三元區白沙小學,福建三明3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