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梅
筆者在2019年通州灣示范區骨干教師培訓中有幸聆聽了南通市教育科學院馮衛東教授的講座———在“好課”中打開“美篇”的魔盒。其中談及課堂時間的分配、課堂等待的話題引發了我的思考。審視自己的課堂,每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留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很少,擔心等待會浪費時間,等待就會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總把曾經讀到過馬克思的“一切的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的節約”這句話記在心中。時隔多年,筆者再次翻閱《資本論》,細細品讀,終于明白了這句話的深意。因為對商品的生產或者是對物品的生產都消耗了人們的時間,都凝聚了人們的智慧。商品之所以有價值都是因為它消耗了時間、勞動。世間的萬事都是在時間中體現價值,都是時間的體現,所以節約就是節約時間。原來馬克思所說的節約時間是指在工人創造剩余價值中,時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樣的道理,時間在師生之間智慧的啟迪與創造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樣的話,就不難理解教育名家竇桂梅說過的話:“教育是慢的藝術,課堂需要等待。”
一、何為課堂等待
“等待”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里的解釋是:不采取行動,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況出現。而“課堂等待”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等待,它不是不采取任何行動的等待,這里的課堂等待指的是具有教學意義的等待,其等待主體是教師,等待客體是學生,是教師創造一種寬松、民主的時空環境,暫時等待學生認知、理解或生成一種積極意義的、飽含著教師對學生希望的等待。課堂等待有利于教師控制教學節奏,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樹立學生的自信,它對優化、控制教學程序和提高教學效率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課堂為什么需要等待
(一)基于兒童認知發展的需要
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即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教育要遵循學生的這一成長規律,用等待來更多地給予學生認識和發展自我的時間和空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空,促使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討,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同化、重構新的知識,最后體會到的將是更深入的、更具體驗性的知識、能力和情感。
(二)提高孩子學習能力的需要
課堂中,學生知識的獲得,必須通過積極思考和實踐活動,教師必須激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教師應著眼于孩子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有難度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找出與已有舊知的異同與聯系,給足時間,“等待”學生動腦、動手或動口。教師要給學生留下一個靜心思考的時空,以有效等待來成全學生的學習能力。之所以值得花費課堂時間去等,是因為它是學生智慧生成的需要。學習知識重在思想與方法的運用,更是對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解。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不是教師的講授能夠替代的,應該是靠學生自主理解與內化完成的,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適時等待,靜待花開
課堂中的等待,就像國畫中的留白。郭熙在他的畫論中說:“山欲高,盡出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比绱恕案摺迸c“遠”之境,由留白之法予以實現。同樣道理,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的不講,教師的等待,往往能收到“以靜制動,以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以前我常常認為,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靜悄悄的,就會被認為課堂氛圍不活躍,教學是失敗的。在后來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在平時的語文課甚至一些公開課上,多給孩子一些時間思考時間,在課堂上滿懷期望地等待,讓我收獲了不少驚喜。
筆者在執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一課時,用幻燈出示以下對話:過了幾天,父親對我說:“鳥最快活的時刻,飛離樹枝的那一瞬間,最容易被獵人打中?!?/p>
“為什么?”我驚愕地問。
父親說:“黎明時的鳥,翅膀潮濕,飛起來沉重?!?/p>
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
在課堂上我問:為什么說“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通過這段對話,你讀懂了什么?
一向活潑踴躍的范陽陽馬上舉手回答:“父親不是獵人,就不會打鳥了,鳥兒安全了,所以作者很高興。”
對于一個三年級學生的回答,這應該是我想要的答案,我滿意地點了點頭。但我發現課堂并非是我設想的那樣輕松。有幾個孩子眉心緊鎖。于是我又問:“其他同學還讀懂了什么?”我用期待的目光注視著他們。雖然馬上就要敲響下課的鈴聲。所有聽課老師都只等著我的課堂總結,就大功告成了。我微笑地注視著他們,大概過了30秒,一向沉穩的宋柯堅毅地舉起他的小手,我示意他回答。他不緊不慢地站起來回答道:“文中的父親善于觀察,對鳥的習性非常了解,卻不傷害鳥兒,那么喜歡鳥兒,作者為有這樣的父親感到驕傲?!焙⒆拥陌l言太精彩了,出乎我的意料。
再如,筆者在區語文信息化能手賽課活動中,執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時,在分析了作者葉至善有關描寫他自己扮演老虎時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后,設計話題:生活中你有很多難忘的事,請試著用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描寫手法,說一段文字,表達自己的心情。
孩子們進入沉思,我觀察到有的孩子在臉上輕輕泛過一絲微笑,有的孩子嘴角輕輕揚起,還有的瞇著眼……
不一會兒,有一個女孩子舉手發言,她和大家分享了她第一次做菜時的喜悅。我再問:“還有其他同學有難忘的事要和大家分享的嗎?”底下一片沉寂,或許是因為緊張,或許是他們不夠自信,或許還沒有想好,沒有一人舉手。聽課老師都焦急地巡視著孩子們,多么希望有小手舉起。我故作鎮靜,用期待的目光注視著他們,繼續啟發:“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許多難忘的事,或喜、或悲、或感動……請你在說這件事時用上今天學習的能反映一個人特點的描寫方法?!逼痰牡却?,一個男孩舉手發言:終于要發數學期中檢測試卷了。我端端正正地坐著,面帶微笑,滿懷期待地注視著老師,希望自己能考一個滿意的成績。可是結果卻讓我很失望,我的試卷等地是“良好”。當時領試卷時多么希望有一個地洞,讓我躲一躲。在座位上細細看試卷,發現錯的都是計算題,我好難過,我低著頭,沉默不語。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學,路上,我跟我媽媽說:“媽媽,今天我們比一比?!薄氨仁裁??”媽媽一臉詫異地問。我低聲地說:“今天比誰不生氣。”我們回到家,媽媽問:“期中試卷發下來了嗎?考了多少分?”我慢吞吞地把試卷拿給媽媽,媽媽一看不禁皺起了眉頭。我心想媽媽一定要大發雷霆了。可沒想到媽媽看了我一眼,并沒有批評我,而是安慰我說:“這次沒考好不要緊,自己找找原因,爭取下次進步!”聽了媽媽的話,我淚水像掉了線的珍珠,啪塔啪塔順著臉頰,落在我的書桌上。這是后悔的淚水,這是感激的淚水。課堂上沉默了片刻后想起了大家發自內心的掌聲。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每一節課都是師生的激情與智慧互動生成的過程。為了實現互動生成的教學,教師要通過“等一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空間,自主探究、充分交流。有時學生的想法可能是“靈光一閃”,教師要注意等一等,引導學生將這種“靈光一閃”變成“陽光普照”。課堂教學原本就是“即席創作”,教師要敏銳地捕捉課堂互動的信息,生成充滿活力和智慧的課堂,讓在課堂在等待中成就精彩。
【參考文獻】
[1]馮衛東.為“真學”而教———優化課堂的18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皮亞杰.兒童的語言與思維[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北興橋小學,江蘇南通226300)